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农村留守儿童教学问题(共2篇)

第一篇: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解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白某、毛某入室抢劫杀人案例

2013年1月某日,家住陕西省蓝田县某镇的白城(化名)偶遇邻村毛星(化名)后,预谋从白城家偷钱去西安玩乐却未得逞,于是心生歹意,将目标锁定到白城同村的独居老汉白某身上,里应外合地将老汉困于自家中,用极其残暴的手段将老汉杀害,洗劫了老汉家中500元现金及一些日常用品后,销毁现场离开。在将这笔钱消费一空后,两人前往临潼打工,直至警方将其逮捕。白城,1999年出生,家住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某镇某村,是镇上某初中二年级学生。幼时父母离异,母亲远嫁山西,自此音讯全无。父亲再婚后便外出打工,又再育有一子,常年不在家。白城自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由父亲提供三人的生活费。由于常年无人看管,他个性冲动,讲究吃穿,很小就养成了偷偷摸摸的坏习惯,且常年沉迷于网络,不喜欢学习,为上网经常逃学甚至彻夜不归。白城平时只在自己的小团体内活动,经常伙同小团体内部成员共同偷盗。毛星,1997年出生,初中辍学。毛星出生于甘肃,母亲改嫁后跟随母亲来到了陕西省蓝田县。母亲重组家庭后常年外出打工,毛星被送往位于蓝田县某镇某村的舅舅家借住。舅舅靠种地维生,生活贫苦,毛的母亲开始新生活后无暇顾及与前夫的儿子,也很少往弟弟家寄毛星的生活费。在经济窘迫又缺乏关爱的环境中生存,毛星形成了冷漠自私、沉默寡言的性格。毛星与舅舅家感情不好,舅母十分嫌弃他,因此他常年借宿在不同的同学家中,靠吃百家饭,穿同学不要的破衣服度日。他厌恶学习,经常逃课在网吧虚度光阴,是老师心中的边缘学生;他只与固定的小团伙成员来往,坑蒙拐骗偷对于他而言是家常便饭。老汉白某,独自住在距离白城家不远的三间柴房里,三间柴房靠前后两个院子连接。案发当天早上,毛星佯装向老汉询问白城家的地址,将事先准备好的砖块藏于身后尾随老汉进入老汉家院子,趁其不注意时将砖块留下,后出门跟白城会合。两人确认老汉进入里屋院子没有出门后,便偷偷从前院潜入老汉家,由内将大门上的两扇门栓都拴上,隔绝了老汉逃跑的可能。白城捡起先前藏好的砖头,趁老汉无防备时移动到老汉身后,用手中的砖块猛地砸向老汉,使其头破血流摔倒在地,为了防止老汉反抗,他用被摔成两半的砖头继续重复向老汉头部猛拍;同时毛星又从老汉屋里找到了一捆绳子与一把菜刀,两人先是用绳子将激烈反抗的老汉的脖子勒住,不断挣扎十几分钟后老汉终于休克,这时失去耐性的毛星,一不做二不休,从白城手里接过菜刀,用菜刀在老汉脖子上剁了十几刀,直到确认老汉彻底死亡才收手。杀了人的白城与毛星十分冷静,并没有落荒而逃。两人先将老汉的三间柴房搜了个底朝天,在找到老汉家全部500元现金后,他们用电壶烧水洗脸洗手,用手沾水将身上的血擦干净,然后脱下沾满血的脏袜子,换上从老汉柜子里翻出的干净的新袜子,拿着找到的饼干,这才从老汉家后门离开。随后,两人沿路走到村里的商店,买了方便面和两双新鞋,换上新鞋后两人直接去网吧上网,之后在小旅馆休息了一夜,第三天两人又换到邻村网吧上“夜机”,在把偷到的钱挥霍一空后,两人便前往临潼打工直到被抓。

二、案例的解读:犯罪对于犯罪人的价值

与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审讯室里的白城与毛星,对自己杀人的事实供认不讳。———“你们去偷东西,为什么要杀人?”公安民警问。———“当时白城提出来要把老汉杀了偷东西,我想我没钱也没地方可去,我就同意了。”毛星回答。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在象征互动中,人们首先界定自己所处的环境所信奉的价值,然后会针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采取一定的行为,以期在这些价值背景中让自己的行为有意义。毛星与白城不仅从小与父母分隔两地,而且双双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他们的成长经历复杂且长期处于情感缺失、教育缺失、孤独感强烈的生活环境下,家里长辈对他们的忽视甚至是无视,无法将他们熏陶与教育为一个精神上富有的人,一个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康的自尊与向善心灵的人。作为“边缘人”的白城与毛星不仅与家庭成员缺乏互动,老师及班级的大多数同学也视其为异类,很少与他们来往,他们平日里只在同一个小团体内活动,内化小团体的一切行为方式为自我行为准则,跟随同伴参与小偷小摸与轻微破坏行为,“没钱就去偷就去抢”已经成为他们的惯性思维方式,用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论的话语表达,这是他们的“环境价值界定”。由于他们将“我”与大多数人不一样及没钱就去坑蒙拐骗这种惯性自我认知合理化导致了认知的偏差,使得他们漠视法律,社会道德感薄弱,类似法盲,因此从不正当行为一步步发展走向犯罪的深渊。象征性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个人所处环境指向个人行动,对于毛星与白城来说,坑蒙拐骗、吃喝玩乐、自我主义至上就是他们所在的小团体所推崇的生活方式。与小团体里的大多数人一样,两人长期旷课驻扎网吧,喜欢享乐,无钱可花时不论以何种方式,只要弄到钱,他们在圈子里就会被重视、被追捧,这是他们的处世之道。因此,坑蒙拐骗甚至于犯罪行为本身对他们来说没有对错,只是一种摆脱现实存在的无能为力、获得短暂个人地位提升与被认可重视的手段,这对于他们来说才是有意义的。卡兹在解释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发生动机时表示,参与小偷小摸和轻微破坏行为的青少年,通过从事这样的闹剧证明自己的个人能力,以“打发”自己面临的持久的无能的感受。农村父母外出打工,试图改变贫穷命运,可以多赚一些钱,或者给后代留下一些物质财富。但正如马太效应所阐述的那样,资本趋于流向原本就资本集中的地方,这样的目标很难如期望那样达成。生活的贫困是大多数留守家庭共同面临的现实状况,但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最大差异却是体现在精神世界方面。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所获得的主观支持不足,在社会中未被尊重与认可,而他们的情感需要不能通过合法途径被满足时,极易产生带有强烈道德精神成分的情绪因素:愤世嫉俗、亵渎、嘲笑、复仇。为了回应这种精神挑战,他们故意在实施行为时不理智,以极端与冷酷的方式支持自己的犯罪意图。卡兹认为犯罪对于犯罪人的基本价值是逃避他人的控制并给他人以控制。毛星的母亲忙于经营新生活,把他送往弟弟家后常年在外打工未归,且并未提供毛星基本的经济支持。舅舅本是农民,毛星的出现加重了舅舅一家的生活负担,舅母对毛星态度恶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毛星,长期生活在寄人篱下的被忽略的环境中,靠混迹于村中吃百家饭果腹,穿同学的旧衣服、寄宿于不同的同学家中维持生活。在这样的青春成长关键期不能感受到来自于外界的精神上的情感慰藉,社会化程度低,个性沉默寡言、认生、冷漠、没有人情味。他初中辍学后,却无一技之长,每天混迹街头靠借钱或者与其他不学无术的狐朋狗友结伴小偷小摸承担自己日常生活的开销。与村里的其他人相比,他显得地位卑微,对村里的其他人低三下四。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持的缺失导致了其极低的自我控制,而从事犯罪行为甚至会带给他精神与肉体上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满足感,而其思想品质、社会化程度等多方面的欠缺,使其不能认清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因此,本应由白城主导的这次杀人抢劫计划,作为追随者的毛星,最后却变成了本案的主导者,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无情地杀害了独居老汉白某。用象征性交互理论解释他的行为,即是从根本上来说,在每种犯罪里,犯罪活动本身就是试图超越犯罪人在当时的环境中所面临的精神上的挑战。[8]白城与毛星对独居老汉残忍的杀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解释为两人面对现实世界的不公而产生的自卑压抑情感的一种自我宣泄。

三、预防及减少留守儿童犯罪的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是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不能立即改变留守子女与父母分隔两地的现状,因此本文在提出预防及减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发生的对策时,强调应针对留守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完善现有司法体系的同时,通过建立村落矫正模式的方式,预防及减少留守儿童犯罪行为的发生。1.完善留守儿童犯罪司法体系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保障,应当加快对不适宜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修订、制定,如户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同时,对已经发生犯罪行为的留守儿童,目前我国未能针对其制定完整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需要构建一套针对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一是加强法律条约的可操作性。在服刑期间的留守儿童,其父母监护权利并没有免除,当他们应尽义务而未尽时,应该建立相关制约机制。二是人民法院“敦促”权如何行使尚不明确。留守儿童犯家属长期不来监所探视,由谁行使敦促服刑留守儿童犯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及时探视,通过什么程序行使,尚未规定,需要及早做出明确规定,这对留守儿童犯获得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增加留守儿童改造信心意义重大。2.建立村落矫正模式,改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环境虽然目前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我国已经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根据法社会学的观点,法具有实然性,它仅能反映一定阶段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得法律的滞后性显现。有关调查显示,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共有27891万0~17岁的儿童,由此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972.75万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人。对比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计算的估算,当时全国农村留守儿童5861万人。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242万人。[9]赫伯特•帕克曾经提出“犯罪制裁的局限性”概念,这一概念认为,只有极为有限的犯罪行为减少是依赖于法律和刑事司法体系,任何可以通过花费金钱减少的犯罪都对公民的自由和公民的权利产生了巨大威胁。这一数据同样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理论。因此,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建立社区矫正模式。当前,我国留守儿童面临农村社区环境落后封闭、自身社会化不足的生存局面,同时由于监管不力,很多留守儿童失足走上犯罪的道路往往都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应当雇佣社会工作者针对留守儿童不良行为及早进行社会矫正,减少暴力犯罪行为的发生。地方村委会必须详细调查了解当地留守儿童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一方面连同政府、司法机关组织成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等场所,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及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另一方面,犯罪青少年重返社会后要加强教化工作和保护观察工作,开发崭新的再生保护的心理矫治技术等。

四、总结

本文的选题是基于过往各个学科对留守儿童犯罪现象的研究,从互动交互视角出发,以留守儿童犯罪的价值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寻找法律在适应层面的漏洞,提出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发生的对策,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

作者:张雨 张红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教学分析

一、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是单亲监护、隔代监护,甚至有些就没有监护人。由于监护人忙于农活,缺乏安全意识,疏于防范,导致一些留守儿童经常性地出入游戏厅、电脑室等场所。留守儿童自我保护的能力低,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据公安部的统计,全国被拐卖儿童中,位居第一的是流动儿童,第二的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自救自控能力低,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二、留守儿童文化知识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很多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很难对小孩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现在儿童学习的课业负担很重,再加上一些地区仍然是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家长的辅导督促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由于课业负担较轻,留守儿童的成绩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到了初中就可以明显感觉到留守儿童的成绩相比正常儿童来得差。我校是农村完中校,高中生源较差,据我校学生回忆成绩开始变差的起始年级:3.1%在小学一年级,5.5%在小学3年级,6.3%在小学五六年级,25.6%在初一、35.4%在初二,24.1%在初三。这点可能跟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育,监护人更难驾驭儿童,导致监管不到位,思想引导不到位,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依靠,难以得到有效的辅导,思想出现问题时难以及时的发现,从而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厌学和逃学,影响到文化知识的学习进步。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

1.留守儿童性格上容易产生缺陷。如自卑多疑、焦虑恐惧、嫉妒敌对、自私偏激、逆反心重等。自卑多疑: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孩得不到父母的贴身关爱,父母又与小孩缺少沟通的话,小孩会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张殿权的中篇小说《每一个新年都会过去》生动地刻画了留守儿童陆小鱼的心理,刻画了陆小鱼对父母的思念,从一个小孩的视角刻画了物质上虽然可以吃饱穿暖,但精神上得到的慰藉却少之又少的问题。这样在和正常的小孩相比的过程中会产生自卑心理。有些父母答应小孩的事没办法兑现,这使留守儿童容易多疑,变得不愿相信他人。焦虑恐惧:统计发现,留守儿童跟随祖辈的占26.3%,跟随亲戚的占38.3%,自己一个人或寄宿的占23.2%。当生病时有一部分选择自然好,有人照顾的极少,大部分是自己到医院看,这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立无助的感觉,他们怕黑,怕冷,怕一个人,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身边时感到孤单寂寞,遇到被人欺负时不敢反抗,长期如此,有部分留守儿童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嫉妒敌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攀比的心理,当留守儿童与父母在身边的正常小孩相比较时,看到别的小孩得到更多的关爱温暖,得到更多的表扬、肯定时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我们的班级一般都比较大型化,一个班级往往有几十个学生,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老师往往比较关注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而留守儿童成绩大多不理想,得到的关注和表扬就相对较少,当别的同学被表扬时,就会嫉妒,为什么我就没有被表扬肯定,长期如此,甚至可能由嫉妒敌对个别同学,发展为嫉妒敌对多数人。把别人善意的批评甚至表扬理解为挖苦讽刺。自私偏激:我国现行的生育制度是计划生育,留守儿童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又由于隔代监护,祖辈大多比较溺爱放任,父母又较少陪伴在身边,有的家长就从物质金钱上给予补偿,长期的物质上的独占会产生自私偏激心理,认为父母让我好吃,好穿,好玩天经地义,缺乏应有的感恩心。逆反心重:前段时间云南某中学出现的学生不服管教殴打老师,导致老师罢课的情况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原本上课不能睡觉,老师多次提醒,老师用书拍一下提醒,就对老师挥拳相向,导致老师头部受伤,这让“师道尊严”情何以堪。造成逆反心理和家长的过度溺爱,与家长、老师的教育不得法有关。我们在提倡保护未成年人的同时,也要注意尊师。

2.留守儿童认知上容易产生偏差,主要表现在自我否定,不自信,怨恨父母和老师不知道感恩。另外,“读书无用论”在他们心中有一定市场。人的自信是在不断的成功中积累起来的,学业上的不成功,家庭关爱温暖的缺失,有的留守儿童甚至把父母外出打工归罪于自己,学习上的不如意,认为自己就低人一等,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常自我否定,不自信。有困难、被人欺负得不到应有的呵护,会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家庭结构的破坏使留守儿童常没有归属感,家的观念淡薄,他们内心思念父母,又与父母相隔遥远,既思念又陌生,和父母缺乏交流,甚至会有“有人生没人养”的感觉。“读书无用论”在他们心中有一定的市场,这一点受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影响十分严重,把读书等同于谋生,等同于赚钱,有许多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对学生要求不高,只求学生读完初中、读完高中,然后出来打工,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不自觉地流露出“没文化,一样可以打工,一样可以赚钱,一样可以活的不错”,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就不高,他们看不出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劳动力越来越有文化。缺乏忧患意识,不知道一旦经济不景气,工作就没那么容易,留守儿童受“读书无用”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的价值观,他们成绩不好不着急,课堂不听讲,有时间沉溺于玩手机,青春的似锦年华就这样匆匆流走,不觉得可惜。

3.留守儿童的言行容易产生偏差,情绪上不稳定。“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只有相辅相成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好学生。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言行容易产生偏差,在学校顶撞老师,在家中不服爷爷奶奶的管教。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在《认知发展论》中提出了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的道德形成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不仅是必要阶段,而且是实现道德内化的道德自律的必要前提。只有经过一个有外在强制力他律训练过程,人们才会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由于他律的缺失,留守儿童的言行就容易产生偏差。留守儿童的父母多数只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思想状况的变化知之甚少,这样不能及时地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加以引导。许多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我班本学期就出现学生蔡某因为初三某同学“瞪视他”就叫班级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教训别人,大打出手,造成该同学头部受轻伤,事后我们老师处理时调查发现他们之间本没矛盾,互相也不认识,初三的同学会“瞪视他”是因为人家眼睛有点问题,看人像是“瞪人”。留守儿童大多比较消沉,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学习上有困难容易放弃。

4.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父母沟通较少,监护人也极少与留守儿童沟通,监护人很少能察觉留守儿童的感情变化,有的监护人也不愿多去了解。统计发现,我校会主动与人交往的不到18.5%,不爱与人交往的占到26.7%。身边有一个朋友的占37.5%,有一个以上朋友的占46.7%,一个朋友也没有的占15.8%,有部分留守儿童不爱与人交往,沉默寡言,封闭自我,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四、留守儿童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

我国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比较薄弱,留守儿童在这方面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很快,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性意识萌发更早,程度更强,不稳定的因素更多,十分需要家长的及时引导,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变化,所以容易出现早恋现象,甚至出现性变态等严重心理问题。针对我校留守儿童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校专门成立课题组,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加以研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如建立“亲子园”“代理家长”制度,“家长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等方式去关爱我校的留守儿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要拿出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为留守儿童多做实事,多解决困难。

作者:尧金祥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留守儿童教学问题(共2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53722.html

    相关专题:滨州学院学报投稿模板 滨州学院官网


    上一篇:电气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