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特点以及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探讨。实践证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1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是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是一门涉及机械学、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兴交叉学科[1]。该课涉及知识点量多面广,其内容融合了机电一体化相关概念、机械机构、执行元件、计算机技术、单片机和PLC控制技术、检测传感装置、可靠性设计、典型案例分析等诸多内容,是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等的综合应用,其在培养学生的机电产品设计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许多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社会对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故作为高校还需在培养机电一体化复合型技术人才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和探索。
2课程存在问题
受陈旧教育观念的影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以前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现场,实践环节偏少;该课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内容抽象苦涩难理解,大部分学生对该课程不感兴趣,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养成正确的系统设计思想,培养学生在调查研究、创新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能力,最终让学生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相关理论、方法和规律,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能力。该教学任务单靠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由于该课知识点量多面广、各章节连贯性差、知识跳跃性大,所以老师在理论课堂上,最好以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系统为指引,将不同章节有跨越的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否则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点很零散难以掌握。此外,该课程各章节内容又相对独立,有些内容学生在相关的课程中已学习,比如单片机、传感器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加注意,讲课时仍不分轻重主次,所有内容一视同仁,这将给学生造成吃剩饭的感觉,甚至弄不明白学习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训练才是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在不断压缩理论课时、提倡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体制下,短时间内要求学生获得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基本训练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通过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2,3]。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3教学内容的改革
3.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选取优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理论依据,一方面所选教材必须具有系统性,全面讲述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不仅要有由易到难的入门引导,而且要兼顾总体内容的提升;另一方面,所选教材要紧跟时代步伐,能及时把最新技术和学科前沿知识引入教材,要有新内容、新技术,这样学生自己会感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能力为根本,制定面向实践的课程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内容量多面广而理论课时少的情况,故要依据教学大纲,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而实现授课有据可依。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注意首先必须对机电一体化的概念、体系结构等内容进行透彻讲解,因为这部分内容对学生建立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框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章节知识点主次要明确。量多面广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最明显的特点,在如今压缩的短课时内若所有内容都依次展开介绍,必将导致所有内容如蜻蜓点水一晃而过,学生对内容的了解也只是走马观花。由于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已学过可编程控制器、微型机与单片机技术、接口技术和机械测试技术等机电方面的课,而机械方面相关知识则相对较弱,故在授课时重点要放在机械及机电结合的知识点以及典型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上,而机电系统电相关部分可简单介绍,以免重复介绍。另外,授课时要注意引入新技术、新发展、新应用等相关内容,把数控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应用要尽量穿插到课堂中,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抽象、综合性强这一大特点,我院新建立了FMS柔性加工制造系统实验室。该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教学设备由自动化立体仓库码垛机单元、工件检测及自动喷涂单元、自动化输送线系统单元、CCD形状颜色检测单元、上下料搬运机器人单元、数控车床加工单元、六轴并联加工单元、六自由度串联机器人分拣及装配单元及系统总控共9个单元。该系统涉及到工业现场的实践应用,几乎包含了机电和工控领域所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伺服驱动、PLC控制、传感检测等多种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机电产品学习环境。通过完成系统故障检测、站点间联网程序控制等,使学生以前学过的许多专业知识在这里得到全面认识、综合训练和相互提升,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现在国家每年都举办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比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以致用。通过搭建如机械人、智能硬币分拣器、智能车等机械模块,完成其电机驱动、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以及电路板的设计、制作、编程和调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且这将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理论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胜任当前就业需要的素质,更要有发挥潜力所需的能力。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科研训练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3]。我院各专业自2010年开始实施专业导师制,每个学生均配备有专业导师,因此日常学习中,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书本内容,更要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中,坚持教学内容与培养科研素质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科研理念,使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学术科研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内容繁多、枯燥、抽象等特点[4],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方式单一。比如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可采用实物展示、动画演示等形式。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系统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可用环环相扣的实例为诱饵,采用案例教学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加入学生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老师并及时给予点评和讲解,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机电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可结合科研成果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着重从方法和思路方面加以讲解,注重理论教学与机电工程应用相结合,并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那些工程领域和已得到广泛应用的机电新产品。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可建立课程学习网站提供基于互联网资源的开放教学环境如慕课的引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宽知识,方便灵活不受时间限制,同时还可解决授课学时不足的问题。
5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验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单纯的理论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该课程经改革,采用如下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理论考试成绩(70%)+资格审核(20%)+平时作业(10%),理论考试采取闭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资格审核类似于课程设计,三人一组,一组一个题目,满分100分,资格审核成绩低于60分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资格审核的目的是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资格审核通过答辩的形式进行,采用本教学组两、三名教师组成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作品进行评审,资格审核的最终成绩由指导老师结合评审组意见和各小组上交的书面报告最后给出。这种考核方法不仅能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全面地反映学生应用该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并且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提高。
6结束语
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探讨,在理论教学上采取制定面向实践的课程教学大纲,选取优质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中,采取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活动等相结合,多方位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从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贾茜,汪木兰,刘树青.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1):61-62.
[2]丁继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5,(12):32-33.
[3]赵江铭,杨杰伟,白国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168.
[4]姜培刚,盖玉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1):101-102.
作者:李雪丽 乔雪涛 张素香 单位: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