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兰动画电影中造型色彩符号的功能解读
加拿大学者马•麦克卢汉1964年提出的轰动性的“媒介理论”中,“媒介即信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的观点,在色彩符号的媒介功能性运用中同样适用。动画电影中灵魂媒介之一的色彩,不仅是动画电影主体意象的表达,作为动画电影中的子媒介,色彩同样担当着人类感官延伸的功能,及传递创作者思想符号的重要作用。色彩符号不仅表达着创作者意象主题的能指和所指,且当动画电影产品被消费者解读消费中,对于其中的子媒介——造型色彩、音乐、线面结构等传达的符号编码系统,有主动性二次解码和译码的过程,给观者带来异彩纷呈的画面享受和精神内涵的解读。波兰动画电影中角色的语言弱化,强烈突出色彩对于造型及背景音乐的协同混用,以安静的场景画面,给观者留下无尽的观影想象空间;动画电影制作者与观影者之间形成有效的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角色的更迭,多维度提升着电影本身画面表象意境的表达;强烈的造型色彩在观影者心里发酵升华。(3)2007年波兰导演GrzegorzJonkajtys推出的七分半钟的动画短剧作品《方舟Ark》,采用造型色彩的不断变化,细致刻画出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变化、时间演进、环境氛围,传达出作品主题:当人类通过“方舟”试图逃离外界生存环境中的自然灾难时,灾难的始作俑者不是自然乃是人类本身。在没有意识到这一真实之前,人类的恐惧、焦虑、反抗的控制心理助长着人类的愚昧。导演GrzegorzJonkajtys将作品场景置放在未来时空中,造型色彩用灰黑、青白色作为主色调,让观者接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未来时间和纵深空间”的神秘感,拉近了与当下人们的距离,使观影者能用第三者角度,冷静客观地审视人类未来的生存境遇,进而反思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身。这一沉重的画面造型色彩,辅之以悲怆性交响背景乐,作品创作者成功地使观影者对作品产生共鸣——对未来的“陌生和压抑感”,但始终将观影者置于如此沉重色彩符号之下,不是优秀作品的表达本意,所以,我们看到导演GrzegorzJonkajtys非常睿智地在作品最后一画面的造型色彩的处理,在人为建筑之外,暖色彩造型出现的植物公园,给观影者带来了压抑紧张之后通畅的放松和美感。画面中顺应天意安静生活着的植物,虽然它们同样不可逃避地被人类按自己的意志修剪和造型,但它们的“接纳所有”的安静状态,恰恰是人类所需要学习的生存状态。最后画面二分之一暖色调造型色彩的出现,作品创作者成功地将观影者瞬间以主体身份拉进到作品中,解读到这里的造型色彩寓意着“人类曾有美好的过去和当下”,“对我们当下的生存用感恩、顺从的心来面对”这类信息。通过色彩媒介,观影者可以准确地把握和感知,进而深刻反复地玩味和思考。所以类似于《方舟Ark》这样独到的造型色彩的运用,在波兰动画电影作品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且形成了波兰作品的“色彩系”。
二、波兰动画电影中色彩的角色表现分析
在动画电影中,一些标志性的色彩通常被赋予标志性的角色,如将高明度色相的色彩赋予正面人物,相对的低明度色相的色彩应用到反面人物造型设计中。而波兰动画电影色彩在角色性格及心理塑造上,走出这一常规性的色彩应用规律,结合不同国家对于象征性色彩使用规律,大胆创新地选用白色、青色作为光明、正面的角色或场景符号的色彩性格,却用明快的色系应用到反面角色或场景符号的性格渲染中。2011年波兰导演JanKomasa的作品《自杀房间》,被网友点评为“波兰近20年最酷电影”,作品采用现实场景与虚拟动画空间设计相结合的丰富画面色彩对比,铺展出主角富家子多米尼克成长中迷失自我的痛苦经历,画面色彩并不明艳,带着灰色,同时也穿插着多首曲子,时而压抑,时而忧伤,引领观众目睹了一场青春无因的反抗与自我毁灭。同样,我们看到在随后出现的、由波兰导演马丁•科拉普和吉欧夫•林赛共同执导、2011年推出的《梦幻飞琴》,是一部波兰艺术形象片,该片通过肖邦钢琴练习曲系列作品的儿童化解读,进行了父女、母子、姐弟的亲情挚爱的诠释。在该作品中,创作者大胆尝试将波兰民众喜爱的白色、青色、黄棕色及棕色的组合色系应用在主角寄放爱的父亲角色的造型,及天真顽皮的弟弟角色身上。而画面中表现生活艰辛的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则以暖色调系填满。该作品同样采用《自杀房间》中真实场景拍摄画面与三维动画结合的方式,动画中色系与现实拍摄的场景色系的极大反差,营造出肖邦作品时空的穿透性和肖邦作品的永恒魅力。
三、波兰民族、民间色彩艺术
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波兰民族、民间色彩艺术在波兰绘画、建筑、剪纸、服饰等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尤其代表波兰国家形象的银鹰徽标作为国徽。这枚国徽是一枚红色盾徽,上面绘有一只展翅翱翔的银鹰。国徽的颜色历史久远,可上溯到公元6世纪。我们透过波兰国徽色彩的历史,可见波兰世代象征色系以白和红色为主。那么在波兰著名的宗教建筑——教堂建筑的外部色彩设计也是以白色为主基调,教堂内普遍采用棕色及黄棕色的瓷砖,可见白色及暖色调的红色及红棕色是波兰民族及民间色彩大量采用的色彩体系。
(一)白色、银色系列的色彩在动画电影作品中的应用
波兰民间艺术中不乏具有创意的造型设计理念,如波兰民间流传的“一刀不断的波兰剪纸”,以白色为主基调,阳光透过白色剪纸,给人带来光影变化的空灵感。白色在民间色彩艺术中,有力量、光明、纯洁之寓意。波兰民族服饰中女性服饰以白色大开合长裙为首选,男士以白色衫衬配以褐红色背心外褂。在服饰中白色起到非常主要的作用。白色服饰配以绛红色镂空的花团纹理是波兰民众最为欢迎的色彩搭配。在动画电影中,白色经常与黄色或与灰色有层次地使用,表现影片角色的天真、童趣之意。如在《梦幻飞琴》中,弟弟这一角色,白色衣服,衬之于黄色头发,在玩耍时常常外披一件黑色斗篷,这组色彩组合塑造出一个贪玩、调皮又天真无邪的孩童形象。波兰古典音乐动画片《月光》,以德彪西的月光钢琴曲为影片的主旋律,作品以儿童蜡笔画为影片的画面呈现,白色作为大色块占据影片主要的画面色块,传达着欢快、爱情、希望之意。在波兰众多的动画电影作品中,白色作为正面符号系统,被波兰动画艺术家们大量采用,丰富着画面的色彩亮度及色相的饱满度。
(二)波兰绘画艺术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波兰民族是苦难的民族,但在马克思眼中是“欧洲不死的勇士”,在恩格斯心目中是“东欧民主的策源地”。作为东欧的一个小国,波兰人民经历了种种历史悲剧,但仍昂扬地前赴后继驱赶入侵者,以其坚毅的民族气节、虔诚坚定的宗教信仰向世人展示着对于“民主、自由、独立”的渴望和追求。在波兰近代抗争史诗中,波兰的精英们率先冲出战壕,同样令世人感佩的是波兰知识精英们对波兰乃至世界文明的极大贡献,给世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波兰31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内,留存了12个世界文化遗产,“二战”后在废墟中重建的华沙,因其承载了波兰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意义,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特殊的历史使波兰人民坚信艺术是激发爱国情操的媒介,出于这种愿望,民族绘画随之产生,历史画成为启发波兰民族意识看得见的“圣经”。(4)波兰国宝级绘画大师杨•马太依科,是波兰绘画历史主义代表人物,他用思想家的视角透过光影、色调、结构的理性结合,呈现历史事件画卷。他的著名画作《莱伊坦——波兰的灭亡》、《格伦瓦尔德战役》等成为波兰历史哲学的课本,充分展现艺术及思想价值和波兰知识精英的社会责任,传达出波兰民族精神。其弟子亚采克•马尔彻斯基是波兰绘画现代主义的代表者,他的作品将民间艺术和反古典艺术结合以怪异、夸张的手法所创作的画作时刻提醒着波兰民众,对于波兰历史命运的反思。波兰当代绘画艺术以历史主义绘画精髓为主线,波兰民族的装饰、习俗、教堂建筑等艺术元素都深深地植入当代波兰艺术家创造的思想深层。在这一绘画艺术土壤之下,所创作出的波兰动画电影艺术中,观影者随处可见波兰动画电影画面,采用沉重的中低明度的色相系列刻画的坚毅的角色性格和状态。用单色调系列刻画,直指宇宙苍穹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元素,展示了强烈的空间延展性的象征性建筑符号。波兰的绘画发展史就是波兰历史的一个缩影,2010年波兰导演托马斯•巴金斯基推出八分半钟的经典动画作品《动画版波兰历史》。该片专门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波兰国家形象而作。该片采用不同时期凝固了历史画卷的波兰绘画为影片节奏进程的衔接点,描绘出波兰人民在十字架精神的支撑下,不屈的生存奋斗史。影片中人物造型设计采用泥塑偶人的造型设计方法,在前七分半钟,沿袭波兰传统的历史主义绘画流派中采用的红棕色高明度色彩,强烈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以中明度青灰色调的造型色彩来体现在十字架神性精神支撑下的波兰勇士们不屈的斗争身影及友善聪慧的波兰商人的群体塑像。在最后一分钟,导演托马斯•巴金斯基将“波兰白”大色块作为画面的主体造型色彩,烘托出“波兰在微笑”这一主题,将充满生机活力的波兰推演到世人面前。该作品集波兰民间多种艺术色彩与影片造型色彩,通过3D制作方法,将波兰恢弘的历史、活力的当下及开放的未来完整流畅地展示给世人。
四、结语
动画电影中色彩的变化组合,起着“动态”画的角色造型、情节铺陈、主题立意等作用,也是色彩媒介的价值所在。因此动画电影的故事内容在色彩媒介的作用下,具有了更多层的内容意义的伸展性。各国的动画电影创作者们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对于色彩的应用和变革。波兰动画电影艺术家们在本民族传统的用色习俗和逻辑基础上,汲取不同国家色彩艺术的特色,从实验动画电影剧的单色块简约化用色基础上,越来越丰富其对于色彩应用的时尚和回归自然的创作趋势,画面采用更多接近自然田园、森林等风光色系,以更为轻松、快节奏的画面设计,来表达年轻艺术家们对自己的家园、对世界、对自己的思考。
作者:张碧云 李悦
相关专题:防灾科技学院贴吧 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