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类型
从教学交往使用的信息媒体看,教学交往可分为语言交往和非语言交往。语言交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实现的师生间交往。中学数学学科的抽象特征以及此阶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决定了教师对教学语言的加工和运用必须达到教学要求,这样才能保证语言交往顺利进行下去。如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语义歪曲、信息误解、丧失语言反应等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师生间交往的质量和效果。除此之外,非语言交往也非常重要。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需要借助非语言形式的交往进行辅助,常用的非语言交往有肢体语言、人际距离、辅助语言和类语言等。
二、主体性交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加强“启发、点拨”,促进主体交往从《数学课程标准》来看,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应贯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已演进为“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建立模型(独自探索)——应用拓展(合作交流)”,这个教学模式看似将学生作为教学唯一主体,其实在基础数学教学这个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更加重要。数学学习的“尝试、探究”等主体意识形成需建立在教师的引导之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与学生建立主体交往的重要过程。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不仅要传递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教给其学习方法。而通常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点拨需强调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经历、理解、反思的过程,我们教师应注意恰当运用语言及媒体,巧妙拿捏点拨的程度,留给学生思考空间,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情境为主体交往提供平台数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师生间、学生间更好地进行交流、互动。中学数学主体性交往教学模式的情景创设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场景,结合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创设生活情境,从而让学生能够很自然地融入其中,从生活中引出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第二,组织各种数学活动,创设活动情境,手脑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合理运用矛盾冲突,巧妙设计矛盾情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解决矛盾,给学生制造惊奇和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好奇心;第四,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设计问答增加交往机会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效的交往沟通方式之一。合理的问题设计能够促进教学主体间的交往,引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针对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问题的设计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问题的设置需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重点;第二,设计问题时实用的语言要具有准确性和指向性;第三,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第四,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中,应具有发散性,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发散的空间。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四)学会倾听,深化交往倾听是交往沟通的前提,教师只有完整地倾听学生的诉求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是他们交往、交流的过程,在这个双向的信息传递过程中,教师只有学会倾听,才能据此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传递知识。因此,可以说倾听是中学数学主体性交往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倾听以下几方面:第一,仔细倾听学生的提问与回答。学生的问题与回答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他们思维前进的方向,以及思维受阻的困惑所在,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点,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第二,倾听学生的思想。中学生的思想与思维可能是零碎、片段、简单、幼稚的观念或看法,但这却是未来构成完整思维的基础,教师可从这些思想中获得大量信息,而建立在这些信息之上的交往则更加高效。第三,倾听学生的愿望与需求。这是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诉求,是他们内心声音的表达,仔细倾听,有利于把握学生的情感动向和课堂状态,提高课堂交流效果。教学实践证明,主体性教学交往理论是成功的,在数学课堂中实施主体交往策略可从教学层面上提高教学质量,更深一步讲,良好的主体交流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塑造其良好的人格。由此可见,将主体性交往理论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作者:崔建东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小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