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社会科学 >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思考

摘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并且对培育人的潜能和提高人自己的品格具有积极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它可以提高大学生战胜困难、处理挫折的能力,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为高校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希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前言

随着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综合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关注也是应运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是高校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工作的一门必要课程。本文从对心理健康内涵的理解出发,探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而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提出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

3.分析与讨论

3.1积极心理学概述以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3.1.1积极心理学概述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Seligman等人。起初心理学界对这一概念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意识到“积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直到1996年塞利格曼上台后,“积极”一词在西方兴起一场巨大的心理学运动,“积极”这一概念才渐渐得到心理学界的明确界定。积极心理学强调对生活中积极因素的心理研究,如主观幸福感、积极的、美德等,而不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消极的、失败、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3.1.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重心在于考察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事情。人的一生常常伴有高峰和低谷,而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低谷,注重高峰,但低峰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其基本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制度。3.1.3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即人们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如髙兴、兴趣、自豪等惯常程度。这些积极成分能够在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行动,提高人的品质以及知行能力,为个人的社会交往以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添色彩。目前,研究情绪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强调人要勇敢的接受过去,积极的面对现实。3.1.4积极的人格积极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水平上,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格的目的是唤起人类对积极力量的关注,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观。积极的人格有益于个体采取有效的策略面对困难,而乐观却能在积极人格中起到重要的作用。3.1.5积极的社会制度积极的社会制度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工作、家庭以及学校。积极的社会制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塞利格曼所说:“这些社会科学以揭示和发现所有给人生活带来困难和痛苦的制度为己任,其最大的作用莫过于帮助我们减少一些伤害我们的条件。”积极心理学对于积极的社会制度的研究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呼吁全社会对积极科学的重视,从而建立积极、科学的社会制度。

3.2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2.1有利于充分体验积极的情绪对个体而言,情绪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对个体的幸福、快乐、知足等情趣体验具有积极正面的效果,能够对不良情绪进行包容,一定的情况下还可以转换消极情绪,对特殊阶段的情绪具有一定的修复效果。相反,消极情绪对个体本事可以产生不良的影响,还可以影响到其他个体的情绪。因此可以通过增加学生对获得幸福、快乐、满足等多方面的情感体验,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养。3.2.2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学生积极的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积极的个性特征有动机、能力、性格等,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及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首先,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疾病的预防。其次,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大学生身心疾患的治疗。第二,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潜能。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积极力量,挖掘大学生潜在的力量,使大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对于他们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上,能够跳出常有的逻辑思维,发挥出创造性潜能具有很大的帮助。第三,积极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拥有主观幸福感的人觉得生活中得一切都是积极的,他们不否认消极,但却能够在悲观中寻到乐观,在失望中感受快乐。3.2.3有利于建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优良的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人际关系和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形式。相反,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人际交往可以概括成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个体身心健康;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因此,从积极心理学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较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大学生以及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3.3.1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不平衡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可分为消极目标和消极目标。前者是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目标是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技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侧重于消极目标,把解决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作为主要任务,轻预防而重治疗,从而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3.3.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存在滞后性滞后性主要是指已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的反映市场的供需关系。心理咨询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取得的成绩不可否认,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咨询场所欠缺;咨询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欠缺;心理咨询宣传不到位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曾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正常人。把健康人的心理和健全人格作为研究重点,突出人的本性、价值和潜能、以及高峰体验和自我实现。3.3.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实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成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大学生最需要的课,但是,大学生最不满意的课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老套,形式单调,与实际相差甚远。大多数的学生没能在课程中体会到心理健康的乐趣,更不能理解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以及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相铺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4建议与对策

3.4.1树立积极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传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消除人心理和社会的各种问题,以预防各种恶性事件为前提,并期望问题被消除的同时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当前社会,国家提倡“中国梦”,意义在于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能够感受到国泰民安,中国梦不是少数人的梦,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梦。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增进大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可以说是中国梦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体现出这一主题———让学生生活更幸福,让学生过得更有意义。因此本文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中大学生能够体会到主观幸福感。3.4.2积极心理咨询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相结合高校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较强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因此,采用积极的心理咨询方式来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有效。传统的心理咨询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缺乏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缺乏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结合。因此在今后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注重把握整体的观念,唯物辩证法证明世界是联系的世界,只有把社会、家庭、学校与心理咨询联系起来共同发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有所成就。3.4.3积极心理学对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启示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常常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归咎于专职教师或专职机构,缺乏主动联合家庭和社会,形成家、校、社会紧密联系、共同协作、三位一体的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所处的环境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组成,所以创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于三者的共进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之间进行双剑合璧,还需要社会这个大团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只有三者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开疆辟土。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的重要因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营造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公众心态和生动和谐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5.

[2]侯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探析[J].南京农业大学.2014.1.

[3]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分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3.11.

[4]孟丽娟.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1(30):11-14.

[5]张孝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4.

[6]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6.

作者:田舟


    更多社会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思考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shkx/127597.html

    相关专题:fema失效分析 化学分析计量官网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下一篇:英雄主义艺术品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