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这个字,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汉语出现的频率都很高,《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词词典》对它的解释都很全面。《古汉语常用词词典》的好处是,它不仅作了详尽的解释,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句,启发读者加深理解,扩大知识面。如“道”作“规律”解释,就列举了《庄子•养生主》的句子“臣之所好者,~也”和《荀子•天论》中的句子“天有常~矣,地有常数也”。我们懂得较多的是“道”作“道路”、“道理”、“讲述”来理解,而作“规律”来理解,则碰到较少。通过翻阅工具书,借助注释和例句来理解,就会一目了然。
随时随地勤翻工具书,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第三“管”,带着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讨论在学习现代文时,可能会针对很多问题展开讨论,阅读文言文不可避免地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了问题,如果凭自己的知识积累解决不了,翻阅工具书心里还不能踏实,那就不妨把问题提出来,跟教师和同学一起讨论,集思广益,往往会取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位初中生,他非常喜欢文言文,特别爱读课本以外的文言文,司马迁的《史记》是文言文,他读过;《聊斋志异》是文言文,他也读过。他善于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也善于随时随地勤翻工具书,还善于把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写下来,然后跟教师和同学讨论。他这样做,最明显的效果有两点:一是在考试的时候,他的文言文部分的答题几乎从没有失过分;二是他在作文中,能够很娴熟地应用从课外读到的文言文知识,使他的作文别有风味,极具个性。当然,带着问题与教师同学讨论,不仅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气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提升了大家的品位。
“三管齐下”也许是老生常谈,并无新意,但它能解决问题,行之有效。阅读文言文特别要注意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因此以下几点不可忽视:第一,阅读文言文,切不可心烦意乱。初见文言文,常视它为“拦路虎”,这时,最容易心烦意乱,望而生畏。因此,碰到生疏的文言文,应先把心静下来,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粗通大意。然后根据大意初步断句,翻译时随时调整,尽量贴近作者的原意。如果实在拿不准,就先放一放,来个冷处理。
过了一段时间,再接着咀嚼。只要心静,就会进入“新境”。第二,阅读文言文,切不可浅尝辄止。那些陌生的文言文像坚固的堡垒一样,不容易攻破,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就是有时自认为已经弄懂了,也不能沾沾自喜,停滞不前,因为往往自我感觉良好时正掩盖着缺憾。例如有这样的句子:“书万卷楼额赐之。”一开始可能会这样理解:藏书万卷,在楼上挂着赐给的匾额。但再结合具体的语境仔细一想,不对,前后意思连接不上。后来理解为“写了‘万卷楼’的匾额赐给他家”,这样一来,就比较贴近原意了。第三,阅读文言文,切不可自以为是。比如,有一文言句中出现了“佩珊”一词,很容易望文生义,理解为“佩珊”就是佩戴着珊瑚的意思。但读到后文,其中有“管氏佩珊”几个字,这时会恍然大悟,原来“佩珊”是人的名字,这会使内心受到重重一击,使头脑清醒起来。它告诉我,有许多拿不准的地方不要轻易下结论,不要自以为是,要反复咀嚼,三思而后行。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经过反复阅读文言文,我们会对文言文肃然起敬,它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越阅读越有味儿。它是古代的艺术宝库。这座艺术宝库的大门上似乎写着这样几行字:知识浅薄者免进!害怕困难者免进!心浮气躁者免进!“三管齐下”者请进!
作者:严加秀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