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算机软件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在研究了所讲授的课程之后,才要针对这种情况去探讨教与学。“教”的目的是让学的人能够很好的掌握。有句古语是这样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从这句话中可以进一步去领会教的含义,教不仅要使学的人学会,还要使学的人能够持续的学习。如何要做到会,还要做到持续的学习呢?喜欢、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教”的学问引导我们去设计我们的教学。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是老师也是学生,带着这样的双重身份去设计教学,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听到前辈们对新的教师这样说“你想给学生一碗水,你需要有一桶水”。也就是我们首先要知识丰富,要研究得很透彻,才可以讲给别人听。知识丰富本身是我们从师的必要条件,那么现在的问题不是我们知识是否丰富,是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如何设计教学,就是你有一桶水,你如何给学生一碗水的问题。那么,如何选择碗?你的碗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要符合学生使用的能力。碗太小了学生拿不上手,碗太大了学生又端不动。碗的样式也要考虑,那是时代、是社会,要符合我们当代的要求。碗选好了,接下来是水,要放多少水在碗里面?水的多少非常重要,碗里的水合适了,学生才会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要求继续学习。水少了,不解渴,人会厌烦,产生懈怠的情绪;水多了,喝不了,那是负担,负担重了人是要退缩的。好,就算是解决了碗和水的问题,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把这碗水端给我们的学生?教学对象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才能够接受我们所给予的知识?人的态度有多少种,效果就有多少种;也不是最谦虚谨慎的态度就有最好的效果;如何在这众多的搭配当中设计出我们需要的最好的效果呢?我们的学生能端得动多大的碗?他们能够喝多少水?他们需要怎样的给予?有效的教学设计当中不能没有对学生这个主体的分析,了解了学生,了解了教学的对象,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学生主体的特点
学生是的教学主体,而这种主体每年都在变换,每一届又都带着他们特有的时代特点。七、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他们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知道,不用太多的约束就能主动要求学习,对他们来说天时、地利、人和。那时社会发展蒸蒸日上,每个领域都急需大量的人才,在学子心中都有一个具体能看得到的目标,那是真实的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的。为此他们需要知识,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只要是无私的,科学地把知识传授给他们,他们都会努力的去学习、去研究。那时常会见到下课的老师身边围满了刨根问底的学生,那时的老师必须不停为自己充电、加油,学生们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要不断地用知识喂养。那个时代,信息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仍然是老师,他们会集中自己全部的精力去挖掘老师那里的信息;那时的经济条件和娱乐环境没有给学生太大的空间。学生除了内在的学习要求以外,还有外在环境的条件的限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钻研知识,畅想未来。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前两年我们常会听到“90后”的说法。90后的学生身上带有着十分浓郁的时代特点,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社会发展后的变化。他们出生在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时代,社会经济变得十分充裕,人们不再只为了温饱而工作和生活。孩子也从家中的从属地位变成了核心,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90后前所未有地被家庭关注,他们的成长备受呵护,从出生到上学全程设计,有眼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各种学习班学习,通过各种途径把各种信息输送给孩子。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这种变化无疑有好的一面,我们的学生有主见,对事物理解快,信息丰富;另一面呢?在家庭极度关注下长大的孩子缺乏责任心,不能主动学习,太多的信息充斥在他们的大脑中,他们无法安心去学习、研究枯燥的基础知识,优越的生活也使他们减少了追求,减少了对未来的畅想。在这一代孩子中,城乡差别也进一步扩大,社会越发展这个差别越大,使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孩子完全不一样。面对这样的一代孩子,传统的教学设计显得十分无力,我们的教学需要的不是改进而是变革。不能再“灌输”了,学生的知识很丰富,需要从主导的位置上下来,走到一个辅助的位置上去。我们不再以知识的讲授为主,需要教授获得知识、辨别知识的方法。虽然问题可以分析,但转变并不容易,辅助的位置在哪里?怎样传授方法?学生怎么接受?常言道“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我们传统的教学是多少个百年积累起来的,我们如何改变?就在我们苦苦思索的同时,我们的教学主体仍在悄悄地改变着。
三、教学现状
随着新一届的学生入学,带给我们更多新的问题。如何设计我们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呢?课程方面就像小孩子学说话一样,从实践开始,所有的知识都从实践中去总结,步子不能太大,虽然每门课程有学习的期限,但要尽可能地循序渐进。为了配合时代的发展,丰富信息来源,我们安排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平台,使教学本身丰富多彩,使学生不觉得学习枯燥和单调。学生方面有一个万变不离其中的原则——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是在这种个体教育的方式下长大的,每个学生都希望你是他的家庭教师,只给他一个人讲课。本身一对一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最好方法,但是我们现在的师生比例还没有这个条件,一堂课要同时管理60个学生,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我们对学生采取了关注少数,树立榜样,指定小老师的方法。对自己的要求是嘴勤、手勤、脚勤,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去组织教学。通过近三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可以稳定教学效果,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的作用,但是没有达到愉快地教学,没有达到使学生感兴趣以至于形成可持续的学习。在学习C语言的学生中,学习的方法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换。以前的学生上课都带着课本和笔记本。上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记录老师讲授的知识;现在看来当时的方法比较有效,预习就可以带着问题听课,课堂上比较容易进入状态,记笔记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现在的学生通常不带课本上课,应该已经没有人记笔记了,因为多媒体教学,多数知识点都在电脑上显示,学生会用可拍照的手机把一个个问题拍下来,或是把老师的讲课录下来;手段先进了,可是效果变差了。这不是说先进的手段不好,而是需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上知识的含量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要更加地集中精神。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汲取知识,但是再怎么占有知识都需要去消化,否则它永远只是存储在先进的设备中。社会再怎么进步,学习都需要大脑的配合,都需要去看、去想、去动手实践。看到和理解是有距离的,理解了要拿来使用又是有距离的,忽略了这种学习上存在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是不能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去缩短的。那么这种状态不能说谁做的对,或是谁做的错。我们的学生从小到大都处在一种被大量信息包围的环境,看到和听到的都是如何用现代化的设备去获得信息,他们还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消化接受到的信息。情况不仅如此,现代社会的业余生活或者说娱乐五花八门,和枯燥的学习相比更吸引学生为之努力。“玩物丧志;孟母三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头悬梁,锥刺股”这样诸多的故事,足见学习是需要和我们身上固有的缺点做斗争的,换句话,就是在面对学习的问题上是需要一点毅力的,否则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生活如何现代化,也是学不好、学不到的。问题似乎越来越多,而我们只能从我做起。首先,无论讲过多少回,无论对讲授的知识多熟练,都需要认真地准备;讲课的过程中,在照顾大多数的情况下,特殊关注要掉队的同学;对学生,要求每个人都要动手实践,教师会尽所能地指导到每一个学生,通过不断的反问,刺激学生去想。但这样也不是总有效,有些学生在被反问中,产生抵触情绪,认为老师在找他的麻烦,他不是正面接受,而是使学习变成了一种负担。尽管在课堂上教师也常常会疏导他们的这种情绪,不过学生还是需要一种外来力量的帮助,例如,辅导员的正确引导,同学之间的正面鼓励等。
四、结束语
教学是一种艺术,它的深奥,它的博大不是想一想就明白的。其中的问题也不是讲讲课就能够看到和解决的。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的探讨,深入的研究,去为我们的角色钻研,在教学艺术的领域做出一点贡献。或许有时我们只是验证了一个方法不是十分的有效,但那也是为从事这个事业的人少走一些弯路所做的贡献吧。
作者:赵颖 杨海英 褚治广 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计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