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设计
1.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产褥期女性及新生儿常见症状或问题的处理。针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实际问题提出有效建议或解决方案。(2)教学难点:产褥期护理理论知识的运用及锻炼与服务对象沟通的能力。2.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产后访视教学录像、产后访视箱及相应物品、角色扮演道具(工衣、电话、工作证件、访视记录等)3.教学方法及流程: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实践方式,配合观看录像、小组讨论、师生评价设计实践教学2课时(90分钟),共四个环节。第一环节(15分钟):观看教学录像。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了解产后访视的一般程序及注意要点。根据观看内容,教师提出相应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回顾复习产褥期护理的理论知识。第二环节(20分钟):分组及角色扮演准备。依据学生人数进行相应分组。教师给出若干访视案例以抽签形式分配各小组准备。小组成员推选组长,由组长依据访视案例分配角色,并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相应讨论设计。通过小组的准备学习,针对访视案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书面列出访视对象、目标、内容及程序。通过这个环节的实践,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强对产褥期母婴护理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增强小组配合意识。第三环节(40分钟):角色扮演及师生评价。各组依照各自的访视设计以角色扮演的访视展示访视过程,在各组表演结束后,针对各组扮演情况师生共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此环节的实践目的是对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是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进一步锻炼,是对产后访视工作的模拟实践。第四环节(15分钟):书写产后访视记录。每个学生依据所在小组的访视病例以访视护士的身份书写产后访视记录并上交。完成产后访视的最后环节,同时依据书写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实施
1.对象及实践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本校11级助产专业1、2班的学生。这两个班均为女生班,年龄在16~20岁,均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备一定的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学习能力及知识运用能力较弱。均已在校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由本人同时教授产科护理课程,进度相同。其中1班74人,2班68人。以班级为单位,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为1班,增加产后访视实践教学内容。对照班为2班,普通产褥期护理内容教学。2.评价方法。在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性及实践效果,采用卷面测验的方式检查比较实验班及对照班的学生关于产褥期护理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收集课后两个班级学生的意见及反馈。
三、结论与反思
通过在实践教学课堂上的观察以及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照,在产褥期护理章节的学习中初次增加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分析总结如下:1.可操作性强。本实践教学对教学条件要求不高,一般的多媒体教室均可实施,教学资源简单常见,易于准备。2.实践教学中,学生参与度高,态度积极。通过2课时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产后访视的一般流程,对产褥期常见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积极的处理。产后访视记录完整。基本实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3.实验班学生的产褥期护理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优于普通班。卷面测验的成绩分析显示,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班10.7分,90分以上高出7.87个百分点,80~89分数段高出18.48个百分点,70~79分数段低于普通班13.28个百分点,60~69分数段低于普通班9.9个百分点,不及格率低于对照班3.18个百分点。4.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能够较为直观的了解知识的运用过程,加深了知识点的理解。从收集到的学生反馈意见来看,实验班的学生普遍支持这种学习形式,认为能够督促他们主动学习,帮助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熟悉工作的相应流程。普通班的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形式较为单一,课后复习因为懒惰而难以实现,或者因为缺乏方法而学习效果较差。同时,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访视案例的设计要按照教学大纲需要掌握的内容,找出产后母婴常见问题进行合理编写,要求所写脚本内容、场景描写真实可信,在不同案例脚本中尽量体现出医患交流的细节及模拟母婴特殊或不良情绪[3]。在教学中要注意阐明产后访视的基本流程及工作规范。虽然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改进的。例如,样本数量少,不同班级的学习能力差异性等各种因素会对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本数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之,从实践的可操作性、实践课堂的学生参与和实践效果、学生的课后反馈及卷面成绩分析等方面都初步证实了在产褥期护理教学中增加产后访视的实践教学的积极意义,是值得坚持与推广的。同时笔者也会继续实践改进与各位同行分享及探讨。
作者:王洁艳 单位:茂名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