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文物管理对象的特点
1.1不可再生性
民族文物有着长期的历史积淀,经过长期的挖掘、收集而成。每件文物都是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军事、风俗等方面的缩影,是反映少数民族进步的历史见证。
1.2永久保存性
对于一般物品管理与保存,都有一个发现、流动、管理、消失的过程,就算是档案保管,也不一定能做到永久性保存。然而民族文物的管理对象则不同,只要民族文物的身份确定后,就具有和值得永久性保存,其管理对象个体身份永远不会被取代。
1.3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团
民族文物一般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在艺术、科学或经济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产物。无论是文物的纹饰、色彩、器形、铭文、质地等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久远文明和辉煌历史。而民族地区的文物更是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历史遗留下来的保贵财富,是研究各民族人类历史的证据。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在宣传教育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1.4管理的连续性
民族文物的管理会依据文物的不同质地、珍贵程度,对环境、设施的不同要求等进行不同程度地加以防护。在对民族文物进行管理的同时,应不断通过观察、测试、分析等科学手段来加以控制和研究。文物在被管理的过程中,会根据需要被调用到库房、陈列厅或展览厅,而不管出现在哪里,出现的环境会发生变化,管理人员必须对文物进行跟踪,而不能出现间断。
2民族文物管理的内容
民族文物管理分为三个方面:即文物管理、文物保护和文物研究。三个方面相互交叉和依赖。文物保护可以成为文物管理的一部分,而管理过程中又必须加强文物研究,而文物研究的对象可能也是文物管理。因此,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不能完全分开来。在民族文物管理方面。从文物标本接收开始,其登记、排架提用、核对、统计和注销等都有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文物管理过程中,科学规范和操作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文物登记过程中,由于文物种类繁多,差异大,科学规范操作可以保证文物的真实性与安全性。而对于完残情况登记,不同的管理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对相关文物的处理也相差较大。比如一件文物上有污迹,不应粗略地记为污迹,而应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进一步确定其是水迹、墨迹、油迹、锈迹还是霉迹。这不仅决定于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还与其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在民族文物保护方面,其主要包括日常养护和修复处理两部分。为了防止民族文物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而出现的损坏或损伤,必须延缓各种不利因素的侵害,其主要的对策有防潮、防尘、防虫、防污染、防机械性损伤和防盗等[3j。对文物应进行日常的清洗、消毒、加固和复原处理。
由于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气候、湿度、温度等不同,应对文物根据环境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处理。而对同一件文物在不同的防护期有不同的防护措施。比如在日常的观测中,通常认为文物保存环境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标准数值分别为15一25℃和45%一65%,然而,对于不同质地的文物,其温度与湿度的控制范围是不同的。如有机制品对湿度的要求比无机制品更为严格,有机制品在相对湿度过高的环境下会造成霉菌的滋生。而如湿度过低则会导致文物的脆裂和翘曲变形,而这些指标要求需要通过不断的观测和分析,从而找到最优化的环境指标。在民族文物的研究方面,对民族文物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体现了文物工作者的业务管理水平和研究水平。在文物管理中,我们必须对于每件文物进行科学鉴定,确定其政治、经济、历史或艺术价值,这样的鉴定工作既是挖掘文物自身价值的过程,又是研究民族历史发展的过程。通过对文物的科学研究,才能正确地辨别文物的真伪,确定文物真实的文化价值。民族博物馆的文物来源主要为考古挖掘工作结束后经过整理移交,另外还有经过社会捐赠或征集到馆的。不管哪种方式人馆,工作人员都有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的任务。这是因为对事物的认识人们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人和完善的过程。对文物进行研究中,不断地对文物进行新的探讨和反思,可以起到不断地论证与纠正错误的作用。而在科学地辩证过程中,通过相关材料的整理,也能起到建立和不断健全文物档案的作用。
3民族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民族文物管理工作过程中,标准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文物工作的特殊性,对所有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都必须有严格的工作条例与操作规程可供操作人员参考。实践证明,标准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民族博物馆是否能符合规则按要求正常工作,也关系到文物管理是否能符合质量要求,做到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利用民族文物,发挥民族文物的优势。当前,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基础工作仍没规范,也没有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更谈不上工作人员会按具体标准来进行工作。在文物管理工程中,各项工作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乱情况,其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3.1民族文物定名没有统一的标准
文物的定名应反映文物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比如文物所代表的年代,文物的功能,或是制造文物时所用的材料等。还有,必须符合当前已使用文物名称的习惯性叫法,而不至于产生歧义。定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可以直接根据文物的名称就能了解文物的特征、价值。定名要求在文字上力求准确和简明,还要考虑便于文物检索,便于在工作过程中实现快速搜索取用。当前,各民族博物馆均根据当地的一些习惯来对民族文物进行定名,由于各地的习惯不同,加之各位管理员对定名的理解不同,取名的方法与方式也是不同,随意性相当大。这样,对于同一种文物,出现在不同的民族博物管内,可能出现多种定名,很不利于文物管理。
3.2民族文物的分类没有统一的属性规定
对于分类工作,必须有统一的分类属性。而对于不同的文物,其属性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朝代,材质,功能,花纹,出产地等。而当前国家在文物分类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或法规,那么,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对文物的存放进行分类管理或收藏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造成了各民族博物馆对文物的进行分类保护时,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而在各博物馆进行相互交流或是文物统一规划时,有的按年代归类,有的按材质归类,而有的则按出品或出产时间、来源进行归类。由于分类的属性的不同,就使同一种文物在不同的博物馆会被归人不同的文物类型。而这样会导致不同馆之间文物的融合工作变得非常困难。
3.3民族文物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后
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均相对落后,因此,当前许多民族博物馆仍尚未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未将文物上网,造成馆际之间信息无法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管理。
3.4民族文物管理与经济建设严重脱钩
当前许多民族博物馆成了文物的专门贮藏单位,而对文物的使用与价值开发关注很少,没有充分发挥民族文物的文化宣传优势,也不能创造收益。这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是极端不利的。
4文物管理的解决对策
4.1民族文物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民族文物与旅游业的开发是相互矛盾与相互依赖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为了解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必须对民族的历史进行了解,因此,文物的保护与展览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与途径,同时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也是民族文物管理所具有的优势。而同时,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能加强文物发现与挖掘。同时也能使文物的利用与展览找到人流市场,加强了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的宣传。国家《文物事业“十五规划”和20巧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逐步完善和探索文物管理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文物利用。在确保国家所有权的前提下,民族博物馆可以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文物的各种形式。因此,博物馆在管理文物的同时,既不能全部工作用在文物的经营而赢利,也不能全部工作用于文物的保护,而不与社会利益挂钩。当然,民族文物的保护总是放在第一位的,不能过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文物造成损坏或损伤。
4.2文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进人二十一世纪后,信息化成为整个时代标志。当前我国部分实现了文物信息的互联网展示,然而,对于民族地区,由于信息人才的缺少以及地方经济的不发达,文物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落后水平。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文物信息、检索查询、显示等信息的存储,还应可以根据不同文物层面的空间属性、分布特点、规律,对文物进行分割、提取和分析的功能,这不仅有利于对文物进行系统化管理,也便于文物的交流与研究。建设文物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要构建设可以与互联网相通的网络软硬件系统。同时必须有网络数据库管理系统,如SQLServer,这样能满足大数据量和多用户的网络查询要求。系统包括所有民族地区的文物点、全部文物数据、地理信息等,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文物资源区享。同时也可以与外地文物工作人员及文物研究人员实现资源共享。另外,随着信息化的提高,虚拟现实(VR)的使用可以使文物的利用与展览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VR是最近十几年得到迅速发展的技术,它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味觉等感官世界,用户可以直接对生成的虚拟实体进行考察和操纵。这可以进一步加强人们与文物的交流与感官,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文物感兴趣,从而带动民族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总之,文物管理信息化是文物管理的现代化过程。文物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对于现代文物管理是一个新的、有效的途径,对提高文物管理工作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5小结
本文从民族文物管理对象的特点人手,论述了民族文物管理的相关内容,并针对民族文物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作者:谭昌慧 向华 单位:湘西自治州博物馆
相关专题:仪器分析发展趋势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