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政治文化的引领作用
价值观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与追求,它是一种价值意识,它指导与规范着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头脑中的动因。使人们行动起来的一切,都必然要经过他们的头脑;但是这一切在人们的头脑中采取什么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情况决定的。”[2]历史是“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但是“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最终还是决定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取决于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中所形成的核心价值体系,它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生活主体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引领着社会思潮的发展。同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行为方式。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引领和主导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第一,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规范着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发展的终极目标;它决定着社会政治文化的意识形态性、阶级性、民族性等基本属性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核心价值体系维护和重塑着社会政治文化价值认同是一个社会文化向心力形成的内在机制。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多样化所引发的主流政治文化的认同危机,其实质是主流价值体系的认同危机,核心价值体系无力对政治现实进行解释和辩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为要旨,以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因此,能够切实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能够维护和塑造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第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着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价值观冲突是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一个健康的社会有机体,在思想价值观念领域必然是多元一体的,有效缓解多元价值观冲突张力的机制,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秩序。当前,我国价值观政治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社会价值体系,以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整合力度。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政治文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培养全体公民与社会主义民主相适应的良好政治信仰和政治情感,从而为新时期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思想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不仅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合法性论证和合理性说明,而且还明确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价值定位。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先进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先进文化。“现代历史的全部经验,特别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都无可争辩地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4]十月革命给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同样,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中,我们也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或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确保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先进性的思想保障。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最基本的价值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不仅仅局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诠释,还鲜明地阐释了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在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脱离与不能悖离这一基本原则,以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能够最充分的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二是党的性质和宗旨。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所代表的阶级和他的利益诉求“,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6]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基础,培育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价值基础
价值本身具有理想性,它总是在对现实进行否定的前提下对未来有所期望,它是对自身现实的否定之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代表了当代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价值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既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奋斗目标,又是团结和凝聚亿万人民的共同信念,它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必然是要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其旨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建构中,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内核,是在政治领域的共同理想,它确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和价值目标。“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7]民主不是盲目的试验,而是受目标驱动的试验,最大限度的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驱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目标。
(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基础,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化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变迁是不可避免的,但应对政治文化的这种变革,单纯的、缺乏制度约束的政治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不可能持久的。“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8]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与完善必须以约束性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力量为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这也就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基础的方向———政治体制改革既要破除妨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又要通过制度创新来清除体制机制的弊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6]285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也必须在既定的条件下展开,它不能脱离历史与现实的存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也使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发展面临传统与现代、非社会义义与社会主义多元政治文化的困扰,如何实现从传统中突围,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的超越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发展必须要考量的问题,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前提。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3]在社会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构建先进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必须以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基础,在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中汇聚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发展的智慧。对于民族传统政治文化,既不可能是“全面复古”的保守主义,也不可能是“全盘西化”的照抄照搬。民族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性开掘或者现代化转型才是一条正途。从内涵丰富、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提取其合理性的内容融入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政治制度建设之中。西方政治文化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等级特权的斗争中逐渐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的一整套政治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的架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服务。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专制斗争代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他们所提出的“自由”、“民主”、“平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价值理念以及权力制衡等政治原则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值得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和借鉴的,抛弃其阶级的局限性,构建代表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理念和政治制度架构。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强化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伦理道德之维伦理政治观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人们的一切政治活动都要放到“道德”的天平上衡量,在“应当”与“不应当”道德反思中凝练为政治价值规范,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基本手段,也是评价政治实践主体及其行为的基本价值标准。“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政治不可能是自治的领域。即使严格的道德原则不能运用到政治上,政治也不能完全摆脱道德和宗教的审视,连纳粹也知道这点,所以要对它无所顾忌的行为作出冗长的解释,还要发明许多委婉说法来掩饰他们的罪行。”[9]伦理政治价值观是现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它影响甚至规范着政治活动主体的行为及其张力的伦理价值维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什么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也为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伦理向度。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项基本的政治价值尺度,它的正当性与合法性表现为能始终将公序良俗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系统之中去,它的基本功能是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伦理环境。其次,“八荣八耻”形成于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又表现为政治实践与道德实践,它的精辟论述中渗透着对政治主体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生活的高度关注,从而实现塑造政治主体政治人格的目标。一方面,公民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的提升,另一方面,促使个体将道德信念和价值放到国家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现代社会结构关系中去认识,把伦理价值从自觉和良心的自在状态提升到原则和规范的自觉状态,也把单纯的个人道德提升为共同体式的社会伦理。
作者:吕健 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