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义乌市出台出租车业改革意见:明年起将取消出租车营运权使用费,从2018年开始,有序开放出租汽车市场准入数量管控,公开摇号组建新出租车公司,车费由政府定价转变为政府指导定价,从而实现出租车行业市场化资源配置。作为出租车业改革“吃螃蟹”的先行者,义乌率先对行政垄断“自我开刀”,这对全国出租车行业来说,是打破长期垄断的“破冰”之举。全国交通运输部大力支持义乌市的举措。“义乌模式”能否在全国推广,当前仍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但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层面会在近期出台出租车改革政策:发改委在5月18日就发布了《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出台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1]。当前出租车行业是稳定的三角形模式,一方是十几年的运行体制,一方是固化的利益集团,一方是政府的民生工程,撼动起来十分困难,但是专车服务却能够在如此深重的背景下“搅局”,到底是谁动了出租车市场的奶酪。
1出租车行业目前的管理模式分析
1.1出租车行业的管理模式
我国出租车行业实行行政特许制度,其管制模式主要体现在准入管制、价格管制和服务管制三个方面。中央人民政府对出租车行业进行宏观调控,各地方人民政府对该地区出租车市场进行行业管理。根据历史及现实情况,我国出租车行业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北京模式、温州模式和上海模式。我国大部分城市采用北京模式,即传统意义上的产权和经营权分离模式。政府部门将特许经营权授予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公司对司机进行行政化管理,从中每月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用(份子钱),但公司并不对司机的经营业绩负责,司机需要自负盈亏。这一模式使得出租车行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封闭性。
1.2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业管理模式弊端分析
1.2.1行政特许制度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不适用特许是由行政机关代表国家向被许可人授予某种权利,在经济领域,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准入等,赋予特定权利事项的特别许可,一般表现在数量限制[2]。我国出租车行业是市政建设的基础性行业,一定程度上涉及到公共利益问题,采取管制模式是有必要的,但是将有限的公共资源定义为公共道路资源,并作为出租车行业限权的依据,未免有些牵强。公共道路资源并非出租车市场专用的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权利,若要对城市道路资源合理规划应是基于整个交通体系设计之上的,而非对出租车行业的压制。同时,出租车行业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消费者对出行需求的多元化而日渐成为大众化产业,其服务属于日常出行的特殊需要,而非基本需要。追根溯源,出租车行业在服务上的个体性和运营上的分散性,决定其在公共交通中不占主导地位,公益性程度较低。因此出租车行业市场供给的社会化是这一行业必然的发展道路。1.2.2不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管制要求抑制了行业的发展各国政府通常将交通安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作为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数量管制的重要依据。如果出租车的过度需求被大部分转移到公共交通工具上,则政府的管制是有效的。但是,现有的管制措施不仅不能消除这一行业固有的负外部性,还使得出租车牌照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出租车公司坐享其成。这一负外部性是机动车固有的性质,仅对出租车进行数量管制是本末倒置。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应当兼具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动态平衡,以此达到产业经济效率的最大化。1.2.3行业制度设计标准缺失导致高昂的社会管理成本行业制度的不完善,狭隘的管制让越接近权力核心的集团越有机会进行权力寻租。当前出租车行业现状既不是完全的自然垄断,也不是典型的行政垄断,将特许经营权授予出租车公司,实质上是一种低效率的制度安排。出租车公司为了获得和维持垄断租,绑架了公共政策的制定,形成部门利益法规划。实际上政府在对市场进行权力干预时,没有设立相应的权力制衡,调和权利人的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利益最大化时,需要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最直接的例子是出租车行业的“份子钱”。“份子钱”尽管一部分来源于出租车公司车辆和管理费用,但更多的是来源于垄断租,即特许经营费用。出租车公司这个“假集体”借助特许经营费用,中饱私囊,从而增加了市场自发调控的机会成本。
2倒逼机制促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原理
社会财富再分配的严重失衡,便是“倒逼机制”形成的社会根源[3]。利用市场机制倒逼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发挥决定性调节作用和政府发挥辅助调控作用的最好手段[4]。在出租车行业,专车改革倒逼出租车行业改革,其依据在于出租车行业没有把消费者的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的标准之一,忽略了对消费者需求的分层,竞争不充分的市场势必导致新生产关系的出现,先进的生产力改变运营模式,冲击传统的出租车行业。
2.1倒逼机制的经济机理
2.1.1需求空间的调节过去,政府对需求空间变化的调节是通过增加运营牌照的数量来实现的,但这一措施满足不了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反而进一步激化了供需双方的矛盾,促使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转移到了“非法运营”车辆上。“非法营运”车辆的存在解决了最后三到五公里的出行难题。消费者获得了出行便利的收益,当然这种收益从安全角度来讲是有缺陷的。随着消费者对使用价值的重视,使具有前瞻性的市场供给者成为宠儿。相较于传统出租车业落后的产能供给,专车行业先进产能供给细分了市场,加速内在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管理面临尴尬的局面。专车服务与出租车服务在各方面的比较如表1所示。出租车市场的发展,依托传统的出租车客运模式,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尽管专车在保险机制和价格管控方面有待完善,但专车以人性化的服务、便捷的出行体验,迅速在消费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现阶段专车业务对出租车行业的倒逼是“有预谋的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2.1.2成本倒逼与利益引导纵观出租车业,过去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为生产和消费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诸如定价的争议、公共交通安全等。市场机制不能自发解决竞争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完全问题,只能依靠外在力量的强制纠正。政府这只无形的手便发挥了作用。共享经济的到来,实现了去工业化和去中心化的经济形态,扭转了供给方仅供给,需求方仅消费的产业模式,促使供需双方均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有效降低了产品的交易成本。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共享经济形成了规模效应,使得出租车由市场失灵转变为政府失灵,成本倒逼市场改革,专车服务应运而生。出租车公司占有大量的社会资源,但高额的利润与极低的贡献是极其不匹配的。叫车软件的出现整合了车辆资源,并实行了市场化资源配置,为传统客运行业的发展提供错位服务,实施差异化经营,形成了新的供需产业链,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现阶段,出租车市场实行制度创新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成本倒逼与利益引导的综合节点是信息服务。移动出行信息服务平台起到了把消费者和闲置的车辆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连接起来的作用,解决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畅的问题。叫车软件公司对平台信息的分类、筛选和传递,实现出租车行业的帕累托最优。
2.2倒逼机制的作用路径
我国出租车行业是传统的服务性行业,过去既有庞大的产业存量资本,现在又有数额巨大的产业增量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和难点虽集中于结构不合理的产业存量资本,但增量资本的流向对产业结构及其调整也有重要影响。“互联网+”加速了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专车服务就是传统出租车行业与“互联网+”的跨产业整合,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传统的出租车行业规模较大但发展方式粗放、管理制度落后,但互联网浪潮下的专车服务产业规模扩张较快、信息技术优势明显,倒逼出租车服务的细致分工,促进了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互联网+”即是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弄潮儿,也是引导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风向标。“互联网+”依赖的基础设施,可以概括为“云、网、端”三部份[5]。“云”是指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出租车行业的新生产要素“数据”,已极大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当前各大叫车软件公司背后的支撑财团都是在数据积累、分析、挖掘与运用方面具有洞察力的企业,如快的打车的支持者是阿里巴巴,滴滴打车的背后推手是腾讯,百度也将联合易到用车推出专车服务,三大行业巨头分食了专车市场。“网”不仅包括原有的“互联网”,还拓展到“物联网”领域。打车软件公司运营策略首先发起价格战,稳定了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这两大市场,形成交互式的网络格局,积累客户群,培养了消费习惯,扩大内在需求。但此时,专车领域属于一片空白,高速增长却群龙无首,如果开拓这一市场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叫车软件公司则对专车市场采用与租赁公司租赁汽车、劳务公司派遣司机、自建平台寻找乘客的四方协议关系实现多方资源联动的策略。叫车软件公司推出专车服务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同时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端”是用户直接接触的应用服务。叫车软件公司的分工体系是基于四方协议的各方资源优势整合。叫车软件公司代劳务公司培训、考核司机,全面落实服务质量,根据消费者的投诉反馈综合打分实行末位淘汰机制。通过这个平台实现系统化管理,并且软件系统迭代升级,满足信息化的产业发展趋势。2.3有效倒逼的关键因素2.3.1划清市场和政府的分界线,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既要找到有效的结合点以相辅相成,又要分清边界和互不冲突[!]。政府部门应当在宏观层面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把控,如产业总体规划、行业发展情况监测、行业标准指南等;对于微观层面,政府应交由市场调节,企业和个人能够进行自由、公平、透明的交易,能够适应供求关系变化、在合理的价格机制下,使企业有获利的空间,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政府与市场能完全对接和有效互补。2.3.2处理好利用市场机制倒逼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的关系对于出租车行业,当前首要任务是处理好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关系。对不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传统出租车行业一方面要适当引入公开、透明、公正、高效的市场竞争,迫使其在市场中寻找需求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发挥调控作用,适当放权,完善专车市场制度标准等。随着市场倒逼步伐的加快,传统出租车行业产能的转型和淘汰、专车市场产能的规范迫在眉睫。
3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几点思考
3.1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做好顶层设计,“用好增量,盘活存量”
梳理现有制度我们不难发现,抑制行业发展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两方面的问题:准入机制和价格机制,打破和重组现有制度结构是行业首要任务。关于重组现有制度结构可以从以下三点考虑:①能否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求;②出租车司机和专车运营人员能否从中获利;③相关利益能否有一个公平的分配,即是否能处理好出租车与专车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政府应当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加速行业战略布局,打造中国出租车行业的升级版。用好增量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专车服务进行制度规范;盘活存量就是盘活市场,要对出租车行业,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进行结构调整,逐步有序的推进改革。3.2因地制宜,各地政府应寻找最适宜的行业管理模式不同城市的现实差异固然决定了不可能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出租车行业最佳管制模式”。在倒逼机制中,也遵循事件双方持续保持博弈的互动关系。因此,各地出租车的管理方式及改革必须符合当地的经济、人口、交通、市场、技术水平、居民消费习惯等现实要求,并且各城市(地区)应当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保证行业的改革不会大规模的冲击市场的运行,把握好变革的力度和速度。
3.3专车服务应当从安全和价格两个维度进行行业规范
对专车服务的态度,政府应当秉持:在规范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专车”对市场的进一步细分使得“专车”成为“出租车”更优秀的替代品。但是专车服务在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在安全方面,一是消费者的安全,如专车出现事故后的赔偿问题等;二是出租车行业服务提供者(司机)的安全要求,即对司机的社会保障和实际行业达标规范考核。在价格方面,要平衡消费者和专车司机的利益,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损都会导致畸形的发展。当然专车合法化强调的是要合规合法的发展专车以此来满足差异化的高品质用车需求,而不是单纯满足市场要求将专车“转正”。
3.4提升传统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水平
权力和义务具有利导性,因此让出租车司机有利可图是提升服务质量的核心思想,当然出租车行业作为城市窗口行业,需要从城市整体规划上对出租车行业的服务水平进行规范,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从行业角度来讲,指出租车的可得性,即消费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搭上出租车;另一方面是从乘客角度来讲,指乘客的满意度,即乘客在一次服务体验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出租车公司在即得性上,可以依据市场调研对地理分布上的容纳量,时间分布上的吞吐量进行合理规划;在满意度上,可以采取行业标准规范、行业培训引导、行业竞争淘汰等形式提升服务品质。把握出租车行业服务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城市交通系统良性循环的关键。
作者:黄莺 孙福明 单位: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相关专题:中国直销排行榜 家庭如何应对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