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论文

一、个人原因

1.缺乏回农村的主观意愿。很多农村孩子十几年寒窗读的目标就是成为大学生走出农村在城市立足,大学毕业时他们在主观价值取舍上不愿意回到农村,不甘心回农村和父母过一样的生活。即使他们心理上愿意回农村,也要承受乡亲们“读书无用论”的巨大压力,自己和父母在面子上都过不去。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更加认同城市的职业身份,而城市相对农村有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工作机会,有更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教育条件等。因此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有着强烈的融入城市社会的意愿。另外,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从小就以学习为中心,高中大学又寄宿在学校里,成长在农村的他们,工作前基本上和城里的同龄人一样,多数时间都在学校读书,以读书为重基本不参与家庭的农业生产。据全国总工会统计,89.4%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不会做农活。而且,农村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少,工资待遇等普遍地低于城市水平。客观上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又是难以回农村寻求发展的。2.复杂的价值利益追求。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存在巨大差距。大多数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和社会需要,择业时过于追求工作的稳定及高福利待遇,想尽千方百计在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够科学合理,进而导致就业愿望与就业市场需求偏差较大。3.无丰厚社会关系和资本。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弱、社会资源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农村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相对缺乏城市适应性的同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本,而社会关系和资本又是影响人们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4.面临成本回报巨大压力。2000年我国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户占农村人口总数的14.2%[3]。但培养大学生的成本并不低,每年上万元的学费对于很多低收入农村家庭来说都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很多农村大学生父母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意味着有了“铁饭碗”,从此可以光宗耀祖,因此对子女寄予过高的就业期盼。家庭高投入以获得最大效益的期待,每一个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成本回报家庭的巨大压力。所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肩负着社会、父母和自身的三重压力不得不留在城市里坚持改变命运的梦想。

二、解决措施

(一)国家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并发展农村经济

首先,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制度和就业法规建设,建立公平公正的机制,增强就业市场的公开度和透明度,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加快户籍制度等改革,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社会经济的持续有效发展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持久社会动力,政府应尽可能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科学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增加农村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同时,政府应结合经济发展规划科学地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使高等教育的人才生产与社会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再应利用信息服务、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等手段,对高等教育与社会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控,使其保持人才供需总体平衡、协调发展[4]。再次,社会认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作为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父母们的认同。因此,国家通过各种方式转变对农村落后和地位低下的偏见,鼓励农村籍大学生毕业后回农村家乡发展,让每一个想回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没有舆论压力成为被认可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教学增加个性化和适应性服务

首先,高校应该针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强教学水平,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创新,充分使大学生能学到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并且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高校应多考虑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实际特点和特殊情况,针对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弱势和不足,对广大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增加个性化和适应性服务,做好其就业指导工作。尤其应纠正大学生不切实际的职业定位。鼓励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去,把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奉献社会结合起来。再次,高校还可以针对需求群体开设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到农村市场进行创业的同时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5]。

(三)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确定合理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定位

首先,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在校期间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更应该积极自信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学做合一。同时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培养自己的总体就业实力。其次,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要转变“读书改变命运”的想法,改变命运并不是指地理意义或者户口意义上的生活由农村转向城市,而是个人自身的发展。农村籍大学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就业价值观,摆脱“一定要留在城市才有发展”的桎梏,提高对农村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的认识。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科学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应重点考虑是否符合自身兴趣,能够发挥自身能力,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给自己寻求合理的就业定位。近几年来,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城市边际人生存状况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关爱农村籍大学毕业生,改变他们城市边际人的命运,不仅有利于农村发展,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要对处于复杂环境中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给予必要的关注[6]。社会真正对他们的爱,不是让其安于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而是社会的不断进步过程中逐步消除人为设置的障碍和差别,为渴望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的人创造尽可能公平的环境。

作者:王微 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农村籍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94894.html

    相关专题:银行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金融分析师


    上一篇:环境专业物理化学教学创新研究
    下一篇:网络语言中的社会语言学述评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