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包含许多育人的素材。它把丰富的思想蕴藏于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里。这些文章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尚品质,有的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普及科普知识……它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是我们不能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挖掘教材、渗透德育,这将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2]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将德育教育“润物无声”般的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一)拼音教学中的渗透。
拼音教学的时间往往只有一个月,但却在整个小学语文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学生最应该打好基础的部分。很多教师在拼音教学时只重视教给学生发音方法和拼读技巧,而忽视了情感教育,使拼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为了走出弊端,力求做到二者兼顾,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在学习“j、q、x”与“ü”相拼省略两点的规律时,将它与“n、l”作对比,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当“n、l”与“ü”在一起时,“ü”上有两点,而“j、q、x”与“ü”在一起“ü”却没有两点?这是因为“n、l”与“ü”在一起时,总是欺负“ü”,它总是哭泣,而“j、q、x”恰好相反,不但不欺负它,还关心帮助它,所以“ü”就不哭了。你们是喜欢“n、l”还是喜欢“j、q、x”呢?为什么呢?孩子们马上说喜欢“j、q、x”,因为“j、q、x”不欺负人。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学生都说“j、q、x”。就在“ü”的一哭一笑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规则,也知道了要与人和平相处的道理。
(二)识字教学中的渗透。
每堂语文课都要识字、写字,周而复始就会变得乏味,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导,要拉近学生与识字的距离,联系学生的生活去识字。例如在学习“打”这个字时,我先强调了字音,然后问:“谁能给它找朋友吗?”学生组了“打架、打人”。学生组的词语是正确的,我对答案予以肯定,但顺势问:“我们能打架吗?”学生一齐说:“不能。”“对了,打架是不对的,我们不能这样做。你们能组出其他词语吗?”学生组出了“打扮、打水、打扫”等词语。这样,我们在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确了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了基础。
(三)在词句剖析中的渗透。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心灵写照,字里行间中隐含着作者无限的心声与感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揣摩其中的德育内涵。如在进行《母亲的恩情》一课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抓住“夜深了……一针针……她想……”这句话,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文的插图来理解“一针针”“一线线”的意思,再联系上句中的“忙着”一词,体会母亲为儿子日夜操劳的辛苦。然后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担心、依依不舍。最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说一说我们的妈妈都为我们做过什么?我们又为妈妈做过什么?让学生联系自身,体会到母亲为我们做的一切,都是她们爱的体现,领悟母爱的无私和无以为报。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孝顺父母。
(四)在作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文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抒发内心美好的感情,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也可通过评改学生的习作,了解学生的内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是有一定距离的,教师要创设生活情境,拓展教学空间,让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像前文提到过的《母亲的恩情》一课,课内帮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无私,要将母亲的恩情铭记在心,日后好好报答,延伸到生活中要帮助妈妈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课内的语言变成课外的行动。生活是最贴近学生的教育素材,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可以在特殊的日子,比如“雷锋学习月”中,组织学生集体做好事、慰问孤寡老人等,通过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教育。
三、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
小学时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周围人的情感、态度,都将对他们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教师又是学生主要接触的人群,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谈吐、言行,会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成为学生的镜子。所以教师首先要端正自身,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让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能受到启发,端正自身。
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不断的探索、研究,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孙秋白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世纪阳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