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同质化
许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未结合市场需求、所在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自身办学优势,加之模仿名校、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现象突出,造成人才培养目标趋于类同,相似度高,无特色,针对性不强不符合市场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对接不到位
许多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常采用借鉴、模仿名校、重点院的做法,使课程结构、内容上不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及对接,缺少柔性,导致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过时陈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材内容滞后于市场发展需要
由于教材具有时代性,在编制的过程中受时间、人员、质量的限制,其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会陈旧过时,不能及时反应当前发展动态,教材内容明显滞后时代的发展需要。
4.实践教学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精力和资源的限制,使得实践内容少、时间少、基地少、与社会联系的少,教学与市场相脱节,造成实践教学能力薄弱,难以帮助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教师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许多院校多以理论型师资为主。很多教师缺少企业管理的实际经验、企业锻炼机会、从事大型科研项目机会。机会的缺失,使得教师难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教学过程中只能依托书本案例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实战能力和教学驾驭能力教学效果不明显。
6.专业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
许多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中,控制手段过于粗放、简单、或过细难以操作,造成教师工作性不高,教学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收集信息,难以创新教学,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效果。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措施
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给出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方向,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重要组成要素,关系着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否被社会接受与认可。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要结合学院办学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去模仿化和同质化,合理准确定位,反映本学科的时代性、特色性、针对性。达到为社会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的。
2.合理构建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社会的需要就是学院培养的需要。工作中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贴市场,有效对接”的理念,使课程体系的设计更趋于务实、合理、关联和灵活。具体措施:一是课程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市场需要什么学院补什么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使其能动态反映社会和市场的现实需求和前沿知识,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知识和实践成果。二是坚持关联性和系统性原则。课程之间要相互支撑,相互关联,避免重复或无联系。三是课程体系结构要合理。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拓展课的比例应适度,加大实践课和拓展课的比重。四是坚持责任分工,统筹安排的原则。明确专门机构负责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及时收集信息,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灵活制定紧贴市场的柔性的课程体系。
3.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教材特色
教材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必要工具,是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第一资料。教材知识内容的先进性、应用性、广度性、趣味性、科学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识事物及接受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做到教材建设的因地制宜,满足培训的要求。具体措施:一是学院成立工商管理专业教材研编团队,负责教材的研究和编制。二是对市场进行调研,及时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信息,剔除陈旧知识,补充新知识。三是教师之间要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和机制,分享信息和资源,为教材的优化和更新营造良好的交互信息的环境。
4.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重在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场地不能和社会脱节,要紧密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设置、安排、实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具体措施:一是在实践教学建设中,合理安排实践活动,加大实践课程内容比重,增加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及锻炼的机会,使学生走进企业,贴近社会。二是加大实训设施的投入,有计划有目的的增添相关设施,保证学生实践环节的模拟环境,提高学习效果。三是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本区域企业为主,机关事业单位为辅,辐射周边地区,不断拓展新的基地,丰富基地数量,保证学生实习的条件。四是建立外部联络和沟通机制,完善合作制度,争取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平台。
5.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知识结构,教学能力也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做到及时更新,完善和锻炼。具体措施:一是建立教师培训制度,有计划、有目的采用送、培、考察、参观、企业锻炼、网教学习的多样化形式提高教师的学习意识,加强教师的学习能力,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二是加大教师培训的投入,合理安排培训资金,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大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专业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管理、咨询,增加实践经历,通过和企业合作,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四是合理配置教师数量,积极打造应用型教学团队,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优秀的企业家或高级主管,兼职或聘为院校的教师,弥补教师数量和经验上的不足,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学质量。
6.完善专业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有助于教学工作有序健康的发展,通过确定目标、制定标准,落实责任,教学实施,质量反馈,加强教学过程的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促进人才培养。具体做法:一是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采用学生、专业教师现场听课、评课、检查、考评等手段,检测专业教学水平,做好同期控制工作。二是建立社会评价制度,关注招聘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质量评价与需求,获得教学质量的评价信息,并对人才培养体系的调整、改进、完善供可行依据。三是加强工商管理专业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核心作用、监督作用、调节作用。
三、结语
总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程高飞 单位:四川攀枝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