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界定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定位。高职教育要从职业性、实践性和区域性的角度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现人才培养的自身特色。1.职业性。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区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属于典型的高层次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主要不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适合具体职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要求,要从职业性的角度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才能保证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实践性。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巩固专业知识,发展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让学生获得较强的职业从业能力。高职教育要从实践性的角度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实践教学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不仅要通过理论教学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通过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的实践能力训练,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3.区域性。高职教育作为培养职业型人才的社会活动,必须植根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区域之中,以地方为中心,与市场相适应,体现区域特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1]为此,高职教育只有走特色办学道路,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选准服务项目才能培养出适用对路的高技能职业型人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现状
受思想认识以及实践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注重考试评价,忽视潜能培育。高职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评价的导向是职业型导向,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来衡量以职业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目前主要采取考试评价的方法,这种评价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采取集中灌输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未能接受充足的实践锻炼和技能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操作技巧处于较低水平。(二)评价指标单一,忽视素质培养。高职人才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目前评价工作倾向于采取单一的以检验知识为主的终结性考核评价,未能或者较少采取多元的以检验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的考核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考核,难以激发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升。(三)注重定性评价,忽视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是根据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平时表现和现实状态,直接对评价对象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定量评价主要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受评价指标量化程度以及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操作上主要采取定性评价法,即依据学生提交的总结或者报告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低。这种评价往往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难以对学生作出科学、客观、全面的评价,存在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水平,或者以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高低的现象。(四)评价主体单一,忽视社会评价。社会评价是指以高职教育系统外部的社会力量为主体,从社会发展以及行业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目前主要是以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自身的评价为主,未能吸收诸如用人单位、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过程较为主观,评价结果缺乏可信度。这种评价缺乏社会力量的监督和制约,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评价结果不够客观,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效果的最大化。
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
高职教育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一)行业企业(用人单位)。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职业型人才,这种职业型人才是否符合社会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由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来进行检验和评价。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不仅是高职教育服务的最直接的需求主体,同时也是客观评价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主体。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不仅能够对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专业程度、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而且可以为高职院校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反馈性意见。(二)社会评估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价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人员,依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在系统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社会评估机构作为独立于高职院校之外的非利益相关者和非官方机构进行第三方评价,摆脱了校方人为的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了操作的公平性,排除了虚假信息的干扰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致使评价工作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保证了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易于得到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三)社会实践单位。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生到社会实践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目的是要在实践工作岗位上接受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把所学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运用,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社会实践单位通过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工作态度、操作技巧和职业纪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体。(四)高职院校。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展系统的培养工作,让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主要看在整体上是否达到了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标准和要求,毕业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以及适应市场需求及变化的能力。高职院校理所当然应当成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主体,高职学生只有达到了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才准予毕业。(五)毕业生。高职学生既是高职教育服务和培养的对象,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可或缺的评价主体,从中可以真切地了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是否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能否较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否充分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职业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有所创造,为行业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情况,不仅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要素
高职教育要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围绕知识、能力、素质等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一)知识结构要素高职教育不同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它所培养的职业型人才在知识层面上不要求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知识传授主要围绕培养学生胜任社会生产一线工作所需的能力展开,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与技术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结构。知识是基础,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做支撑,将难以形成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将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等指标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形成奠定知识基础。第一,要强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考核,通过开设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以及公共选修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掌握适应社会生活和胜任岗位工作所需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第二,要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考核,通过开设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主干课程,让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第三,由于知识的掌握具有隐蔽性,在考核评价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各组成要素和指标的考核。要全面考核学生对人文知识、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以及技术知识掌握的程度,操作中做到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二)能力结构要素能力要素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区别其他人才培养类型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部分。高职教育要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参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将专业技术能力、职业适应转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指标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重点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第一,要重视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文献查阅能力、理论分析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文献查阅和开展调查研究,提高独立解决实际工作以及专业问题的能力。第二,要重视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功底和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通过学习专业课程掌握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特别是提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第三,要在开展创业教育以及创业培训的基础上,针对行业企业以及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2](三)基础素质要素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社会生产一线培养高技能职业型人才,不仅要突出职业技能培养这条主线,将职业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基础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不仅要懂得在职业岗位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善于沟通交流,学会团结合作,还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要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等指标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健全的人格。第一,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艺心理课程以及国学经典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使其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乐观豁达的处事态度。第二,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企业顶岗实习活动,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磨练精神意志,遵守工作纪律,提高职业技能,使学生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以及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四)职业素质要素高职人才不仅要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备进行创造性活动和独立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具备区别一般基础素质所需的特殊职业素质。要将职业技能素质、职场应变素质以及专业创新素质作为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职业素质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将其作为考核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而确定所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第一,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较好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是否形成较高的适应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素养。通过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第二,要重视考察学生在职场中的应变能力和素质,特别是对待临时事务的应变处理能力。通过联系行业企业以及用人单位,建立相对稳定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和使用反馈机制,在实际工作岗位和职业环境中强化应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第三,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专业创新与转化能力,以及在岗位工作和角色转换时是否具有较强的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开展创业能力训练和创业心理辅导,使其形成较强的创业创新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态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高强度的岗位工作。
作者:赖金茂 邓祖文 卢坚 单位: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专题: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书 周口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