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骨科在2011年3月至2012年10月收治患者99例,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收治患者103例,分别采用骨科常规护理(对照组)和预见性护理措施(实验组)。对照组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为(48±24.2)岁,男56例,女43例,骨折41例(上肢21例,下肢20例),腰椎间盘突出25例,颈椎病16例,颈胸腰骨折11例,骨盆骨折6例。实验组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为(44±25.3)岁,男62例,女41例,骨折50例(上肢24例,下肢26例),腰椎间盘突出22例,颈椎病17例,颈胸腰骨折11例,骨盆骨折3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具有可比性(P>0.05)。
1.2排除标准:骨科患者中具有严重的肝肾疾病以及脑外伤等严重疾病的患者。
1.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及必要的护理措施。
1.3.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卧床患者取正确体位,评估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必要时须深静脉置管或切开深静脉;根据骨折部位的不用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严格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要及时抢救;对坠床和跌倒高危患者,适时加床栏,并嘱咐家属注意照看。
1.3.2实验组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专科护理指引模式[3],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相关的检查,全面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体征、症状、文化水平、心理状况、营养状况、自理程度、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对疾病的了解和期望等。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同时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以及对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合作程度,从常规护理、心理护理、营养护理和并发症护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拟定出预见性健康护理计划。不断检查并完善,出院时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后1周内电话随访1次[4]。
1.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对护理评价的总满意度为98.05%。其中,非常满意患者95例(92.23%),较满意患者6例(5.82%),不满意患者3例(2.91%);对照组对护理评价的总满意度为91.91%。其中,非常满意患者89例(89.89%),较满意患者2例(2.02%),不满意患者8例(8.08%)。实验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0.420,P<0.05)。
2.2并发症情况调查结果:收治的骨科患者分别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5%,其中压疮3例(2.91%)、便秘2例(1.94%);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9.19%,其中压疮8例(8.08%)、肺部感染2例(2.02%)、泌尿系统感染3例(3.03%)、便秘5例(5.05%)、下肢静脉血栓1例(1.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3讨论
骨科患者多为突发性损伤,临床常伴有剧烈疼痛、精神思想压力大的症状,而且一般情况下需要手术,手术后卧床时间较长,多数生活难以自理。长此以往便会产生恐惧、烦躁和焦虑心理,甚至产生精神方面疾病[5]。其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下肢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出现的频率不一,但是如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当此类并发症发生于高龄、体质弱久病缠身、脏腑功能衰退等患者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死亡[6-7]。在接到出诊通知第一时间就要确定患者所在位置及受伤情况,初步评估伤情。准备好相应的物品、药品、急救仪器,接诊途中随时与患者保持联系,并将信息反馈给医院相关科室,使其做好准备工作。到达现场后根据伤情采取急救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处理伤口、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注意对患者家属的心理安慰,对需要手术或预测有生命危险的伤员的家属应选择好时机再进行告知,积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紧张、恐惧的心理。我院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后患者的满意度由91.91%上升到98.05%,二者统计学数据显示有显著性的差异。同时并发症则由19.19%下降到了4.85%,具有显著性差异,临床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值得推广。
作者:邵娜 单位:山东省即墨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