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德的涵义
师德,即教师从业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合。师德的构成要素,包含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等,均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师德是有表象的,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就是师德的具体反映。关于师德的界定目前有多种说法,概括起来不外乎三类:其一,认为师德包括教师一般职业道德,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立场和法纪行为;其二,认为师德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其中包括道德品质、思想信念、对于事业的态度和情感,以及有关行为的规范等;其三,认为师德既是教学工作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又是教师必备的情操和品质。不管哪类都可以看出,对于师德内涵的界定,早已超出教师所从事专业工作的范围了,更多的是针对教师个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韩愈《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指出教师不仅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被尊崇为“万古师表”的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的写照,也正因为此,才有了东西南北众多弟子的追随。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机械工程专业科学家,也是知名的教育家,颇受学子的推崇和爱戴。2013年4月,杨院士在接受访谈时曾指出:“高校要构建适合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青年教师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他作为老一代教育家对全国青年教师的殷切希望,其实也是杨院士六十载教书育人的真实写照!师德,既有其历史的传承性,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常讲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指的师德内容。新时代倡导的师德教育,更是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融入培养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性人才等更丰富的内涵。
二、爱与责任是师德建设的灵魂
师爱与责任,无论任何时代都是教育的基本内涵,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难以想象,一个对教育、对学生麻木不仁的老师,批评学生时不择措辞、语言粗俗,不顾学生自尊的老师,学生能从他的教导当中获取到什么。正是因为这个职业有这样的内涵及要求,才有了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向往和崇敬。爱与责任也决定着从业者对待职业的态度,也将决定着受众从中获取营养的价值。一名好的教师,他的爱应该是高尚的、无私的,这其中包含不求回报、不计得失,而学生对其中的体会、感悟,也一定会是积极的、阳光的,充满正能量的。师德高尚的教师也一定会对自己的专业有着严格的要求,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关爱学生发展的教师,高度的责任感会催促他不断的努力成为学识渊博的人,会自觉思考自己的课应该怎么上学生更容易理解,手段和方法怎样改进才能使得教学效果更好。“职业是饭碗,工作是谋生”,这对如今正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可以说是讽刺。毕业五年后学生的工资赶上老师的案例不甚枚举,只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的人,此时体会的是对职业的自豪和骄傲而不是不满和懊恼。让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学习者服务社会的能力,让自己的热情转化为学习者奉献社会的抱负,让自己的慈言善举感化学习者的自我和个性,让自己的公正宽厚引导学习者对未来的期盼和向往。新时期的教师,一旦选择了这个职业,也就选择了清贫和慎独。教师职业充满自我牺牲的特质,在这一职业中的教师不是要成就自己的什么业绩,而是应成就学生的业绩,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行为和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品质的培养,这种影响往往是无形的、潜在的、长期的,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德”决定着“生德”。只有这些学生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当教师的才能够体会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才体会到教师职业给予的慰籍。
三、学习与创新是时代赋予师德建设的新内涵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在哪个时代都是对教师的要求。面对新时代知识爆炸、互联网发达、资讯横飞的教育环境,面对依赖网络、数码的90后个性化受教育对象,那种一本书讲一辈子,一种教学方式应对所有学习者,完全不可能想象。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其实远远不够,新时代的老师应该是长流水、源头活水,老师得是导师。“授人以渔”胜过“授人以鱼”的道理我们都懂。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其实就是好的典范。尤其是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来说,课堂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有灌输职业素养的责任,这一点有时候更胜于知识和技能。学习阶段,对未来将从事什么职业,会用到哪些知识,也许是未知的,也许将来工作中能用到的所学很少,但好的习惯和素养一旦养成,将受益终身。一名优秀的教师,会懂得如何适时地将职业素养贯穿到课堂、延伸到课外;一名优秀教师,懂得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探索不同的传授方法,懂得发现新问题,引导学习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毋庸置疑,在学校里,知识渊博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教师的丰富学识,不仅能扩展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习者学习的效率。“活到老,学到老”这才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形象写照。教师对职业的热爱和投入,对同事的团结和合作,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对学术的严谨和进取,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律都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只有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这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职业教师,就要有正确坚定的政治信念,坚守职业道德,为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尽一份力;就要有执着严谨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技能,以广博学识满足学生广泛的求知欲;就要有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不满现状,与时俱进,探索现代教学理念和新技术,引导学生们不断向着新的未知的领域前行。四、师德建设的反思师德重要的在于自律,这是教师职业特质所决定的。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教书育人,教什么书?育怎样的人?这些都是平时的教学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的。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传授知识、技能,引导学生成人、成才,新时期的教师已不再是“教书匠”,更多的是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成长的导师。师德也需要他律,他律是师德建设的保障,是师德建设以求长效的根本。从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到各院校自身的《学校教师行为准则》,充分利用制度的刚性机制对教师行为进行约束,这些都是完善他律机制,重视师德制度建设的举措。师德教育培训更需实时到位。将师德建设上升到制度法规层面,高校需要通过开展各类专题培训,激发教师增强自我修养的意识,依法执教,积极上进,钻研业务,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师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道德修养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是一项长期工程。到了什么时候,“能碰到一位好老师是孩子的幸运”已不再是家长们的一声叹息,而成为时刻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工作者的一种鞭策。到底“我能给学生们什么”,真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时刻关注的问题。
作者:洪霞 单位: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