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高职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然而,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因此,本文研究了现阶段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的问题,提出专业设置和预警的对策。
一、高职教育专业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专业设置注重短期利益,缺乏足够的发展性
许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扩招与就业两个方面压力的影响,一味的注重开设“热门专业”,而不注重基础工作,师资力量缺乏,实训场所、设施不足,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不注重进行科学论证,不注意从总体上规划专业布局,从而导致专业设置没有充分的发展性,只注重眼前利益,存在严重的短视行为。
(二)专业定位与标准不一致
统计数据表明,到2012年为止,我国的专业数为1139种(教育部),410个高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公布。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与教学实训条件的影响,各专业的定位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比如,某高职院校设置有导游与旅游管理2个专业,但是两者设置的主要课程却基本上相同,相对于别的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来说,课程设置却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专业定位的不同以及标准的不同,肯定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别。
(三)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存在较低的契合度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其创办旨在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因此,其专业结构应当和社会的产业结构保持一致。然而,研究发现,我国高职存在普遍的问题:一、二产业的专业设置欠缺,特别是第二产业表现的非常突出,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相对较多,存在过剩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需,办学者必须认真对待。
(四)专业设置的管理质量相对较低
现在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相关机构对专业设置的管理开始从传统的审批制变成备案制,从而导致高职的专业设置存在相对较强的灵活性。如果程序满足要求,申报创办学校均能够获批。该管理模式看起来符合权力下放的思想,但对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阻碍,使得高职的专业设置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各个地方各自为战,根本不注重协调发展,最终使管理水平降低。
二、高职专业设置与专业预警的对策研究
(一)做好顶层设计,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
国家管理机构对高职专业设置的管理主要经历了以下2个时期:(1)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是通过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来进行管理,这种模式管理的较为宽泛、并且太过于苛刻。(2)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体系日益优化,相关机构开始放权,规定高职专业设置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专业设置的无序性与盲目性,一味的追求热门专业,区域专业结构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最终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并且使得人才培养质量逐渐降低。专业设置与预警工作的顺利进行,单纯通过高职院校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必须构建起专门的管理部门,该管理部门必须坚持政府的领导,同时还需要企业与行业的积极参与,这属于高职事业长期发展顶层设计的有机内容,这个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第一,宏观调控区域专业布局,充分确保冷热专业平衡发展;第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范、条例,开展法治化管理;第三、充分激发企业、行业的主动性,组建专业设置相应的指导委员会。
(二)提高信息化水平,使高职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做好顶层设计,是高职学校合理设置专业的前提条件。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构建专业设置信息共享系统,不断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使有关信息实现充分的共享,这是有效确保高职专业设置科学性的基础。这个平台的功能包括下列几点:第一,对地方政府发展规划相关信息进行发布,使高职在设置专业过程中有依据,降低随意性;第二,对社会用人需求进行发布,促使高职学校在设置专业前开展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提高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第三,增加专业设置预填报信息功能,这可以提高该项工作的针对性。
(三)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
首先,实现督导主体多元化。拿高职院校来说,主要包括内外部督导两种类型,前者的主体主要涉及到学院领导、督导组、教务处、院系、学生5个不同的层次,而对于后者,其主体涉及到第三方督导部门、政府管理机构、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两者共同组成了多元化的督导主体。其次,评价指标科学化。设置过程中,不但应当不断完善显性指标,还应当注重对各种隐形指标的评价。对于前者,包括报考率、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薪酬指数等诸多方面,对于后者,包括专业发展潜力评估等方面。再次,切实加强督导后管理,即注重应用督导结果,需要构建督导后管理机制。
结语
综上所述,为做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预警,应当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优化学校内部调剂机制,推动专业设置和预警的自身优化。
作者:丰津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