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现代性批判的主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论域(2)


  总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以异化劳动和形而上学这两个方面相统一为主题进行的,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以資本原则为特征的现代性病候的诊治,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弥足珍贵的思想遗产。进言之,如果我们继承并发扬马克思的这份思想遗产,那么,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必将成为我们解决现代生活困境的指导原则。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论域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确立的前提是深入到資本主义社会这个现实当中的,当马克思把資本原则看作是对现代性批判的核心时,这就使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社会病因的诊治依然具有现实效力。因为,现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症候,反映的完全是資本原则呈现出来的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这样来看,依照我们对现代社会的观察,資本原则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通过消费主义等形式以更加隐蔽的方式运行。所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履行现代性批判的指导纲领,在于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資本原则以及对資本逻辑的深入分析,就此而言,这仍然是指导我们克服现代生活困境的理论武器。 
  我们知道,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我们对它的流俗理解,主要指所谓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影响,我们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是一种“经济的唯物主义”,其印象就是一个“经济决定论”。在历史唯物主义被歪曲的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结果就是它为我们指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消极影响却被我们认为它是敌视人的,出现了“人学的空场”,并且已经过时并失去了效力。这样的历史事实,我们就有必要来为马克思提供有力的证词,或者说,还历史唯物主义一个清白。因为,就我们未能理解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的主题之实质性而言,我们确实是错失了历史唯物主义所内含着的人这个主体的历史性存在。进一步而言,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是以人的对象化活动为基础而展开的,而对象化活动,抑或感性活动,它印证的正是資本统治下异化劳动和理性主义两者相互勾连所形成的现代性病因。 
  按照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它的起始概念是“现实的个人”。深入来讲,马克思把历史的前提规定为现实的个人,就其思想继承来源来讲,它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象化活动的人、感性活动的人一脉相承。什么是对象化活动的人呢?马克思指出,对象化活动的人就是在自己的感性的活动中,把自己的力量外化(对象化)到异己的对象上,并从这个对象中获得确证自己生命的人。对此,马克思指出,对象化活动,“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定是对象性的活动。对象性的存在物进行对象性活动,如果它的本质规定中不包含对象性的东西,它就不进行对象性活动。它所以创造或设定对象,只是因为它是被对象设定的,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界。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前提之现实的个人的深刻含义,即对象化活动作为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原则,它是在人的历史性活动中被课题化的。那么,具体来讲,对象化活动原则在洞察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境域方面有以下两点至关重要的含义: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即生产方式,把捉为对象化活动本身以及由它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这也就是说,就一个社会中存在的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而言,它不是与我们相对立、相外在的抽象逻辑,而是内嵌在了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从而形成的具体的社会关系,虽然这种社会关系在資本统治下以“拜物教”的形式体现出来,其实质并无二致。有力的论证是,马克思通过对象化活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性的批判,可以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注解。进言之,把生产方式客观化和抽象化,这体现的无非是理性主义者未能超出的形而上学之思维方式,即是以自我意识的逻辑并外化自身为条件而形成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才指出,“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更确切地说,它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命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生产方式本身就是在对象化活动的力量中体现出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这三者之间具体的现实性活动关系,它彰显的是人对自己生命活动确认到的生活方式。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的是理性主义的思辨思维,尤其是黑格尔把自我意识归结为人的本质的思想,而解蔽的是人的感性意识,或日实践意识。我们知道,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恰恰是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最为关键的原理上,就我们未能理解到的马克思的感性意识(实践意识)的深刻内涵而言,却把这个原理也当作敌视人的、抽象的并与人无关的“理论”。上文指出,生产方式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属人的生活方式,而人的生活方式可以认为就是社会关系形成之基础的确切表达。以此推之,社会存在也应该被表述为人的生活方式,即体现人的现实活动的社会关系。毋宁说,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这三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就是同一个东西。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才能够名言,历史唯物主义所描述的社会主义,就其不是由我们对客观经济规律的把握而言,“它是从把人和自然界看做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这句话可以认为,马克思从感性意识,即实践意识出发,他就把人这个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的存在物完全容纳进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从而使人不是站在历史之外来直观历史,这当然就确证着,历史本来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在时间中的展开及其结果。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就不再像理性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尤其像黑格尔那样,仅仅从人的理性思维出发并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而是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对象化世界,亦即感性世界。进而,马克思所提出的感性意识(实践意识)解决的问题就在于,社会历史的全部运动,“既是这种共产主义的现实的产生活动,即它的经验存在的诞生活动,同时,对它的思维着的意识来说,又是它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这句话中的“被理解”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就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以一定的生活方式为基础所形成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以此展现出来的属人的历史发展过程。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现代性批判的主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论域(2)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4555.html

相关专题:江苏地方志 江苏省地方志 浙江地方志 江苏省地方税务局 江苏 中国地方志 南京地方志 地方志 上海地方志 江苏省地方志行文规范 黑龙江中医药杂志 城市化


上一篇:现代社会的理论需要和实践需要何以同一
下一篇:中国六大无名古村落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