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超越意向性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使得西方哲学彻底走出了自然主义的迷雾,确立了哲学不同于实证科学(positive science)的领域:作为现象学的哲学,它既不是科学之王,也不隶属于科学,它在科学之外,或者说,它有一个更广更根本的区域,一个绝对的领域——意识领域。自然世界,作为事实的存在,仅仅是意识的意向性关系的一个可有可无的相关项。如果没有事实世界(the factual world),也就没有实证科学存在的必要,但是,即使没有这个事实世界,也不影响作为现象学的哲学,因为它所关注的不是实在性(actuality),而是可能性(possibility)。作为现象学的哲学,是不同于实证科学的严格的和绝对的科学。
  我们都知道,胡塞尔在1906--1907年的思想转变中提出了现象学还原的原则。这个原则针对的就是自然主义,它使得我们对于意向性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意向性是意识的一个最为根本的结构,现象学要研究和揭示的就是这个意向性概念所蕴含的意义。可以说,没有意向性,就没有现象学。这似乎成为学界的一个共识。
  法国现象学运动似乎背离了这个认识。有人怀疑法国现象学究竟是不是现象学,因为法国现象学家明确地抛弃了胡塞尔对于严格的和绝对的科学的追求;有人主张法国现象学走的是另外一个路子,与德国现象学不同。我们的问题是,难道现象学有国界之分吗?难道说法国现象学背离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就等于背离了现象学吗?既然法国现象学仍然属于现象学范畴,那么它究竟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有什么相似性,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栏目的作者们试图回答以上的问题。法国现象学家,至少萨特、莱维纳斯、马里昂、亨利,开创了一个超越意向性的现象学,即在他们的现象学中意向性概念被悬置起来了。他们悬置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但是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原则和“回到事物本身”的根本精神。法国现象学不是彻底抛弃了意向性概念,而是把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中两端之间的关系颠倒了,主体(subject)不再是构成对象的意义来源,而是屈服于(subjected to)另外一端,意向性之箭是射向主体的,这就是逆意向性。逆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一般性现象学的标识之一。逆意向性充分体现了现象学还原的目的——对于具体性的描述。
  因此,讨论法国现象学的地位的问题,实际上就等于讨论什么是现象学的根本的问题。
  韦斯特法尔和郝长墀分别讨论了逆意向性的特殊形式与一般形式,杜战涛介绍了马里昂现象学中给予性在现象学中的意义和地位,张建华阐释了亨利现象学对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和继承。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超越意向性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4069.html

    相关专题:中南大学铁道学院 物探


    上一篇: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与古代实践智慧
    下一篇:逆意向性:论被观视与被言说(节选)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