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教育学中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对外汉语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本文解析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制定所具有的特点。
关键词:课程目标制定;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是第二语言的教学,它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哲学是它的基础学科。对于教育学中关于课程目标制定的理论,由于它们具有普适性,所以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对外汉语教学由于目的、目标的特殊性,因此在课程目标的指定上肯定有着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课程目标的制定。
对外汉语的教学的核心目标不是我们基础教育目标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而是学习者汉语能力的获得,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考虑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时既要注意到教育学课程目标制定的一般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到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要求。对外汉语教学因其特定的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导致课程形态和课程内容与普通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普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一般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为主体,知识的传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对外汉语教学是以语言能力的为教学目标的,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往往是按照语言技能的构成来设置课程,例如综合课、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写作课、翻译课等等,同时也按照语言能力发展阶段来设置课程,比如基础汉语、中级汉语、高级汉语等。
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第二语言的教学,在形成和发展中逐渐具有独特的课程特点。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是由对外汉语教学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本质决定的,一般的学科课程有很强的知识教育的目的,以知识的掌握为目标,而对外汉语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不是纯粹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它还具有较弱的意识形态性,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二语教学,学习者一般都已经在自己的母语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学习汉语对他们而言最主要的是掌握一门外语,他们更关注的是语言本身的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获得。至于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感情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问题,是伴随着语言教学而产生的,往往是处于辅助地位的。由于学校教育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对课程目标的筛选和制定是有必要的,而选择的目标必须是对学生最为重要和可以实现的,并确定下来作为课程内容选择和课程评价的依据。并非所有的目标都适合课程目标,只有那些复杂的、无法再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或者学得更好的目标才适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成为课程目标。根据泰勒所提出的课程目标来源的理论,即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来自学科专家的建议,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学习需求、已有知识和技能、背景知识的调查与分析,对社会的需求也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学科专家的建议与主张具有学科意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的编制中以学科的基本理论去指导目标和内容的选择、组织、确定、评价。
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对外汉语教学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双重属性,同时在教学中也伴随着情感态度的变化。语言教学是借助于语言知识来获得语言能力,语言知识中不仅包括语言理论的知识,也包括各类文化知识,尤其是交际文化的知识,是形成第二语言必不可少的部分。语言技能一般地认为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但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对各种技能又有不同的侧重,而且不同技能之间本质不同,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不同的,同时学习者的差异性也导致技能目标制定的差异性。KathleenGraves认为二语教学中情感目标:“是学习者对于他们自己、对学习、对目标语言和文化的态度。情感目标包括形成积极和自信的学习态度,学会冒险,从错误中学习,以及形成对于目标语言和文化积极态度。”在确定对外汉语教学课程目标的时候,情感态度肯定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但也需要谨慎地界定,即那些情感态度是学习引起的结果,哪些是学生固有的,都应该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习者获得汉语能力,运用汉语进行各种形式的交际活动。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型应用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融合了相关的基础学科理论,因此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中也应该要考虑这些基础学科的相关理论和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高孝传.课程目标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
[2]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医学论文代理[3]孙德金.对外汉语教学课程论[J].商务印书馆,2014,4.
作者:钱琼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