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出现了新的进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城市人口数量迅猛增加,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等特大型城市,发展尤为惊人。快速城市化的新形势带来了物流需求的快速增长,迫切需要我们建立高效的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求的城市物流系统。为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和城市发展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然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继续恶化威胁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物流作为城市的血脉,贯穿于整个城市系统,是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适应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1]城市物流作为城市内的一种区域物流活动,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先进、运作效率高、能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小,不仅能满足城市的物流需求,还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反之,低效率、高污染的城市物流运作必然会制约城市的综合发展。因此,一个城市的物流业发展水平能否跟上城市的整体发展步伐并为城市的经济活动提供保障;一个城市的物流运作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作用是否与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匹配,都是城市管理者需要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城市物流运作有输入,也有输出。输入反映的是城市物流运作的基础,包括城市物流的硬软件配置;输出是城市物流运作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各方面的绩效。同时,不同城市间的输入输出比还可以反映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率。消费者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使得人们不再只关注城市的经济水平,而是更加注重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对城市物流的评价不能再局限于经济角度,对城市物流的认识要更加全面、科学。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物流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的评价上,史秀萍、刘志英等(2004)[2]最早建立了城市物流评价体系,从城市物流活动和城市物流影响两个方面对城市物流进行评价,考虑了城市物流的内部运作绩效和外部影响;赵启兰,王耀球等(2006)[1]利用AHP法进行了城市物流在区域物流中的定位分析;吕璞、王洋等(2009)[3]认为可以从物流发展能力、物流发展环境、能耗和资源三个方面评价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汪波、杨天剑等(2005)[4]从物流合理化程度、物流子系统效率、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建立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谢如鹤、邱祝强等(2008)[5]从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组织形态和规模、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市场竞争力、产业社会化水平和区域内物流公司整体竞争力角度来衡量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水平;李孟涛(2013)[6]从城市物流的经济性绩效、社会性绩效、环境性绩效对城市物流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不难看出,以往研究中,有些仅从区域物流产业自身来评价区域物流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有些则只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角度评价了城市物流的外部绩效,有些虽然同时考虑了城市物流自身的竞争力和外部绩效,但是对各个方面的评价尤其是对外部绩效的评价并不全面。综上,目前还没有人对城市物流发展现状的全面衡量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更没有给出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城市物流的含义及其特点,给出用以全面衡量城市物流发展现状的指标———城市物流性能。另外,本文还从城市物流运作的输入、输出以及运作效率角度给出了城市物流性能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全面评价城市物流提供借鉴。
二、城市物流性能内涵
(一)城市物流及其特点
城市物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城市物流的概念或内涵。王之泰(1995)在《现代物流学》中指出,城市物流要研究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的如何流入,如何以更有效的形式供应给每个工厂、每个机关、每个学校和每个家庭,城市巨大的耗费所形成的废物又如何组织物流等。谷口荣一(1999)将城市物流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框架内,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交通阻塞、能源浪费等因素,对城市内所有企业的物流和运输活动进行整体优化的过程。崔介何(2003)认为:城市物流是在一定的城市行政规划条件下,为满足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和城市发展特点而组织的区域性物流。何明珂(2003)在《中国交通报》上指出:城市物流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物流,比平常提到的物流多了一个边界,需要在物流涉及到的诸多方面上加上地域的限制和城市的属性。史秀萍(2004)认为:城市物流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为核心,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物流和运输活动的最优化,同时努力降低物流活动对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环境和能源消耗的负面影响的活动。城市物流的目的是在考虑公共计划的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全面优化城市物流系统。[2]王健(2004)认为城市物流是为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物资流动特别是货物运输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解决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一系列物流公害,减轻城市环境负担,实现物流活动的整体最优。[7]程世东(2005)认为:城市物流是指物品在城市内的实体流动、城市与外部区域的货物集散以及废弃物的清理等活动。[8]目前国内外学者站在城市物流系统的角度,对城市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物流系统理论和系统结构要素的探讨上,马继业、朱晓宁(2004)认为城市物流系统的运作存在着两种属性,即城市物流系统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和企业经营属性。[9]王国文、王文博(2011)从体系结构的角度将城市物流系统分成了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城市物流运营系统、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城市物流技术系统、城市物流政策系统五个子系统。[10]马燕强、海跃(2011)认为城市物流运营系统由三个紧密相联的部分构成:城市集运中心、最后一公里配送和逆向物流。[11]姜振华(2014)认为城市物流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城市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有自己特有的四个主体:物流供应者、物流需求者、城市管理者和居民。[12]基于以上学者对城市物流的理解,本文认为城市物流是为满足城市的特定需求,在以城市为中心的一定区域内综合考虑运作环境和运作绩效而进行的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与有效益的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由于服务范围和所处环境的特定性,城市物流有自身特点:(1)不同的城市物流针对不同的物流需求随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物流的分类越来越多,可以按行业分类,也可以按地域范围分类。城市物流业涵盖了这些物流的多个范围和空间,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行业。城市物流是以城市为主体,围绕城市发生的物流活动,是一种社会物流。不同城市之间各产业的发展程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同城市之间的产业结构不同,物流范围和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城市物流系统提供的服务类型、城市物流业的结构也随之变化,城市物流系统的设施设备、运作过程、功能实现也各有不同。(2)城市物流系统构成更为复杂与传统的物流运作不同,城市物流的利益相关者更多,除了物流服务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亦与城市物流的运作息息相关。城市物流系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计划、组织和运作实施是在既定的城市管理政策下进行的,如不同的限行政策会对城市物流运作产生不同的影响。反之,城市管理者在制定政策时也会根据城市物流的运作状况以及其对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产生的影响来制定合适的物流业管理政策。换句话说,城市物流的发展与城市物流管理政策的制定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物流的需求者,又是城市物流的供给者。城市居民还受到物流运作在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给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因此城市居民也会对城市物流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3)城市物流有特定的运作环境城市物流的运作是以一定的硬件和软环境作为基础,硬件环境包括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等有形的资源,软环境则主要指支撑物流运作的无形资源。不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管理者的决策思路的差异使得每个城市的物流运作都有其特定的、不可复制的运作环境。(4)消费物流是城市物流的主要特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骤增,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倒逼各大都市进行城市功能疏解,推动第二产业向城市外部转移,城市逐步演变为消费型、服务型城市。因此城市的消费集中且需求量大,是商品集散的中心,配送成为城市物流的主要运作模式。另外,在这种产业结构中,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或“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城市物流的管理对象主要是产成品的流入和生活废弃物的流出。
(二)城市物流性能的基本含义
城市物流是一种区域物流,又是一种社会物流。城市物流系统的构成更为复杂,它涉及到的主体有城市物流的需求者、城市物流的供给者、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城市物流的需求者由于生产或生活的需要产生了获得物流服务的需求,城市物流的供应者通过城市物流运作提供相应服务;由于城市物流运作的特定区域和特定环境,它的运作过程不仅有物流服务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也涉及到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物流服务的需求者,又有可能是城市物流的供应者,同时又生活在城市物流运作的基础———城市系统中,物流运作对城市系统在交通、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关系着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城市居民受城市物流的影响又会对城市物流的运作产生一定的反馈作用。城市管理者则期望通过政策措施从系统角度全面优化城市物流的运作环境,以保证城市物流运作给城市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绩效。城市管理政策必然会影响城市物流的发展,同时,城市管理政策的制定也不是盲目进行,会针对城市物流的发展状况来具体制定和实施。因此,城市物流与城市管理政策之间的作用也是相互的。城市物流运作体系如图1所示。从其输入角度来看,系统运作必然需要一定的运作环境。对于一个城市的物流系统而言,其运作环境可以分为硬件设施和软环境两大类。硬件设施包括基础设施设备和物流信息系统,软环境则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和从业人员素质。城市物流的输入反映了城市物流的发展水平。从其输出角度来看,城市物流的输出可以分为经济性绩效、社会性绩效、环境性绩效。显然,物流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物流信息技术越先进,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率和效益就越高。徐杰、鞠颂东(2008)[13]指出城市物流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综合性社会化的物流网络体系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进行物流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服务水平的必然趋势。因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引导城市物流发展的需求因素理应成为城市物流运作体系的一种输入。此外,政策法规、人员素质的差异程度都会对物流系统的运作过程和运作结果即城市物流的输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也应该作为城市物流运作的变量之一。对一个城市的物流发展现状进行评价,不仅要看其输出,还要看其输入。基础设施设备、物流信息系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从业人员素质都是城市物流运作的自变量,应该把他们作为城市物流系统的输入纳入城市物流的评价体系。同时,相同的输入,城市物流自身运作效率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系统输出,对城市物流的输出进行评价反映出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益,这里的运作效益不再单指经济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从城市物流的运作体系可以看出,我们需要用城市物流性能来综合衡量城市物流运作状况。城市物流性能反映一个城市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它通过城市物流的运作环境来考量城市物流的输入,通过城市物流的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绩效来考量城市物流的输出,通过城市物流的输出输入比来考量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率。这里的性能既考虑城市物流的内部经营属性,又考虑其外部影响性能;既考虑城市物流的运作环境,又考虑它的运作绩效。它对城市物流发展现状的衡量是多维度、多层次、全方面的。
三、城市物流性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首先,指标的选取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不能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与城市物流的绩效直接相关,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城市物流的发展现状。其次,指标的选取要具有客观性,应尽可能地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影响。2.系统性原则城市物流系统作为城市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系统性,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本身也具有系统性特点。因此,评价指标在选取时要从系统论的观念出发,既能反映系统的输入,又能反映系统的输出;既能反映系统本身的运作效率,又能反映系统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既能反映城市物流的发展现状,又能展现城市物流的发展趋势。3.可比性原则城市物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能够对不同时期的城市物流系统进行评价,又能对不同城市的物流系统性能进行评价,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物流性能的评价要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城市物流系统性能评价的可比性原则还体现在定量性上,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对于定性指标则需要通过科学的赋值标准将其转化成定量指标进行评价。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可实际测量,对于难以衡量的指标应尽量予以避免。其二,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层次清晰、简洁精练,易于推广应用。5.经济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经济性原则主要是针对评价指标数据获得的复杂性而言的。评价指标数据的获得应该经济可行,数据搜集过程要有一定的成本意识。评价指标体系若只追求大而全也有可能造成评价过程的不经济,评价成本过高。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简洁精练,评价指标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易获得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市物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对城市物流的运作环境和运作效率、效益通过具体的指标进行系统化、层次化和具体化的描述。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从城市物流的输入和输出角度对城市物流的性能进行了总体评价。该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涉及到34个具体指标。输入(B1)角度从基础设施设备(C1)、信息技术(C2)、经济发展水平(C3)、政策法规(C4)和人员素质(C5)五个方面评价城市物流自身的发展水平。其中,物流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从整体反映了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情况,物流仓储中心的容纳能力和设施设备等级,体现了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处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率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率反映了城市物流的信息化程度;城市物流政策用以评价城市的物流政策导向是否有利于城市物流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健全程度则可以衡量城市物流的运作法律保障制度的健全性,这两个指标的评价均可用专家评分法。输出(B2)角度从经济性绩效(C6)、社会性绩效(C7)、环境性绩效(C8)三个方面评价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率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影响。城市物流业增加值/城市GDP体现了城市物流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城市物流总成本/城市GDP反映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率,该系数与城市物流发展水平成反比;物流服务满意度=周期内客户满意订单(物流服务需求)数/周期内完成的订单(物流服务需求)数;物流服务可得性=周期内完成的订单(物流服务需求)数/周期内产生的订单(物流服务需求)数。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社会、环境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城市物流的认识也不应该再局限于其自身的运作或其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作用。城市物流自身的发展水平可以用城市物流运作的基础即城市物流的输入来衡量,包括基础设施设备、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法规和人员素质;城市物流的外部影响需要从城市物流对城市产生的经济性、社会性、环境性绩效进行考量;城市物流的运作效率则可以通过城市物流的输出输入比来反映。城市物流性能可以综合这些维度来反映城市物流的运作现状。因此,建立城市物流性能评价体系对城市物流的运作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城市管理者制定相应的物流管理政策以保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在对城中医医学论文市物流性能评价方面只是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未涉及具体的方法和评价过程,这也是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作者:王玫 兰洪杰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