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隐性显性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基于网络环境的现代图书馆在信息的组织形式、存储、来源以及载体等方面与传统纸质图书馆有重大差别。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馆藏资源的内核是文献信息与知识,但是知识载体并不等同于知识本身,传统图书馆有形纸质知识载体管理相对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其侧重点在于知识载体方面的管理而非知识管理。在信息经济时代,图书馆功能是给用户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如何高效地让用户打开图书馆知识宝库获取所需信息与知识,有赖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机制的建全[1-2]。为此,本文对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机制作某些探讨。

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在人们头脑中往往混淆了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与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的概念,认为只有“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才是知识,而忽略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事实上,在1958年英国哲学家MichaelPolanyi就从认知科学和哲学的角度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概念。显性知识通常被称为“言名知识”“明言知识”或“明确知识”等,是可借助教科书、视听媒体、期刊杂志、参考资料、专利文献、软件和数据库等形式以书面或者口头传授方式获取的知识,也可通过文字、语言、书籍与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人们易于学习与理解,因此显性知识可视为“用书面文字、图标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认知加工过程结果。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征:难以用科学法则界定,难以用数字、符号描述,难以用语言表达与交流和共享,它是基于个体性的知识;隐性知识常以灵感、信念、习惯、诀窍等个人性的方式显现,难以在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并且以确定的方式有目的地应用,隐性知识往往只能意会而不能言谈,其形成过程和应用不受主观意志控制,是在下意识层面自动形成的;隐性知识对情境有强烈的依赖性,在处于相似的情境时最容易被激活;隐性知识不易消退与遗忘,很少受年龄、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鉴于隐性知识在下意识层面自动形成与个体性等特性,往往缺乏逻辑结构,但是它的确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并且是主体人格和谐、完整、统一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行为在环境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隐性知识具有整体统一与不可分割的整体性[3-5]。隐性知识是人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并与个人经验密切相关的知识,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但不易用语言表达的知识,往往是一些智慧与技巧等等,因此也是不易被他人学习的知识。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

(一)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性

显性知识是格式化与文本化了的知识,易于传播与理解;而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脑子里的,表现形式是个人的智慧、经验甚至感觉,难于传播,没有特定的情景背景通常是很难理解的。无论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都是构成知识的不可分离的有机组成部分。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和感知,是源于经验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者相比,在某种程度上对学习者学习而言,可以说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为重要。无数社会、工程与科学实践表明,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通过实践经验累积起来的隐性知识。例如对企业而言,通过隐形知识显性化,将个人的隐形知识显性化为显性知识,可以避免因为员工流失而带来的无形知识流失风险,更好地保护企业的无形知识资产;此外,在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可以培养新员工,促进员工队伍的成长。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有利于人们共享个人的隐性知识,增加互相学习的机会,共同分享企业的知识成果,从而在整体上给个人与企业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回报[6-7]。

(二)隐性知识获取隐性知识的学习方式

与显性知识学习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心理学家瑞博的著名“人工语法学习”实验证明:当主观无意识对某个对象进行学习时,在无意中却具备了学习取得某种知识的能力,掌握了特定的规则、方法与策略,即人类存在着“无意识”学习的现象。这种学习方式与需要通过个人意志的主观努力完成知识学习的外显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隐性知识可经由显性知识隐性化和内隐认知两种方式获得。尽管目前对内隐认知加工的具体进程尚在研究中,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主体已经获取的刺激或环境信息印记,在无意识意义下可以自动整合已有的个体经验,从而形成极具个性的、抽象的隐性知识。这种知识由于其在各个环节(如信息获取、编码、加工、存储、运用等方面)均处于下意识水平,因此具有强烈的内隐特征,这种“刻板印象”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典型例证。比如人们会对某个群体、个人、种族产生莫名其妙没有理由的排斥或好感,但是却找不到可意识的以往经验依据。其产生的过程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相关经验在事发当时没有进入主体意识,但这种经验对其后的环境适应与自我保护却意义重大,当主体日后在遭遇类似环境时,会自动激活并影响主体的判断和行为。

(三)隐性知识显性化

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显性知识是指那些可借助语言描述、书面记录、技术文件和报告等明确表达与交流的知识,能够通过正式语言文字清晰地表述,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隐性知识的抽象和概括,也被称为编码型知识,通过编码和解码也可以将其内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通过分析和整理,将其进行系统化、载体化处理后,就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为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从显性到隐性,又从隐性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创新过程,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可扩大显性知识库。

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策略

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可归纳为人际化、业务流程和统一组织梳理等3种显性化策略。不同类型的隐性知识在显性化方式上会有所差别,在应用策略上要针对具体情况的不同选择适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一般情况下往往综合运用3种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法[8-9]。

(一)人际化交流策略

人际化交流策略是指人与人之间可直接通过互动交流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该策略的优势在于隐性知识可以即时传播,互动性好,如借助Web相关技术,就可在系统中进行交流,自然地实现隐形知识显性化。一般可以通过内部演讲、知识社区、博客、微博、WIKI与知识问答等方式实现人际化的隐形知识交流。知识社区是在网络上建立按主题、项目、部门和技术领域等的虚拟论坛,彼此可针对相关主题进行交流,尽管是非正式的交流,但值得人们采取灵活的激励措施,定期对其交流的隐形知识精华整理成显性化的文字书面资料。借助博客可迅捷地发布自己心得体会,轻松地与人们进行交流。由于博文不受文字字数限制,可较全面地阐述自己的知识内容,快捷地发布个人的经验技巧,将个人智慧推广分享。微博是一种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可借助关注机制及时地交流分享简短的实时信息,由于其内容组成是简单的只言片语,技术要求门槛很低,易于编排组织,即使不发表微博,也可以收听对方的微博,因此可通过微博平台选择自己关注的人和他背后的知识,借助微博可以通过网络、智能手机等方式即时发布,使隐形知识传播更加便捷。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相关主题共同进行扩展与探讨。该方法的优势在于:Wiki具有自我提升与自我修复的功能,用户可以动手改正发现的错误,如果修改有误,其他人同样也可以参与修改,因此在Wiki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受益者,同时也是信息的编辑者。在知识问答中,提问者提问后,所有人都可以回答,知识问答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式的知识分享平台,提问者可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如果在知识库中找不到答案,可在知识问答中提问,知识专家和其他所有人都可以回答。因此借助知识问答,可以提高沟通效率,方便地传递最佳答案。团队内部演讲有利于经验的交流与思想火花的碰撞,是一种非正式的互相学习交流的渠道,可以充分共享工作氛围与环境,有利于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些专家们的技能,内容涉及范围较广,是一种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使隐形知识显性化的良好解决方案。

(二)业务流程策略

隐形知识隐藏于业务流程中,借助业务流程可以促使隐性知识能够不断地从流程中获取、积累和沉淀,因此制定常态化的机制与规定,通过业务流程可获取隐形知识,比如通过工作总结可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定期总结工作,对暴露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真正有价值的知识点往往散落在整体的文档中,因此有必要对总结成果进行结构化存储,以便对“最佳实践”“问题”“分析”“措施”等进行整理,以方便日后查阅使用。对重要节点的隐性知识采集可以执行刚性规定,必须提交相关隐性知识的文档,否则不能结题。此外,也可通过问题事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如当某问题事件出现时,可将该问题事件及其解决方案加以储存,并提供给相关人员参考以减少同类问题事件重复发生的机率等。

(三)统一梳理策略

隐性知识在于梳理出隐性知识点,并将其作显性化处理。可采用以隐性知识梳理小组为主的方式,通过访谈业务相关人员,按照一定模板梳理出隐性知识点,也可采用以业务部门为主的方式,借助培训传授共同对其进行梳理。比如可以按照部门职能梳理隐性知识,因为职能型隐性知识与部门职能的具体工作直接相关,其梳理内容一般包括:是积累知识还是需求知识;隐性知识点内容;知识管理方式;职能分类分级;隐性知识管理工具建议;是否可文档化;文档化优先级别等。当然也可以项目工作任务为切入点,按照任务的隐性知识点类型、阶段与类别,梳理出工作中所有需要的隐性知识。项目型隐性知识梳理内容包括:任务阶段划分;具体隐性知识点;在用隐性知识管理工具;可用隐性知识管理工具;是积累知识还是需求知识;是否可文档化;文档化的优先级别;知识贡献者等。在梳理工作完成后,可按照优先级别,分门别类地文档化隐性知识点,并将其作显性化处理存档。

四、隐性知识管理机制

人们直接接触到的往往是显性知识,最具价值的隐性知识未经显性化处理,很难进行交流与共享,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隐性知识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发掘、整合和利用。无论显性还是隐性知识,两者都是知识,其管理机制既有共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这里主要讨论隐性知识管理机制的特殊性[10]。

(一)强化对隐性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

鉴于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对隐性知识,应当强化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隐性知识往往涉及一个事业或企业单位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通常是组织中最具现实或潜在应用价值的知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为了使单位组织团队共同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不因隐性知识拥有者的调离去职而沉淀流失,不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流逝,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人们共享隐性知识的智力成果。从认知角度,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与共同发展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一个艰苦的创新劳动过程,其创新的劳动成果,也应当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否则隐性知识显性化只会落空。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促进人们将通过长期积累存储于大脑中的感性知识提升为理性知识,将组织团队共同创造的的隐性知识提升为更便于交流的显性知识。

(二)建立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激励机制

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在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必须在知识管理中引人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勇于面对挑战与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知识共享是一种利他主义的行为,鉴于“知识就是力量”,个人拼搏多年累积的隐性知识一般是不愿与他人共享的,严重障碍了组织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应当采用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将新技能、新知识和新思想等内化于应用实践中,搭建个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扩大交流范围,提高交流频次,尽量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推动实现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与集体化。诚信机制对隐性知识显性化有重要影响,没有诚信基础,人们是很难进行交流的,必须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使每个人都可从知识交流中受益,并且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当共享行为成为人人都可从中受益的共同规范时,隐性知识的使用价值就会显现,也会给隐性知识贡献者的个人声望带来很多有形和无形的回报,从而激励人们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提供给人们共享。隐性知识显性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知识创新过程,创新总是具有风险的,如果管理机制本身都制约着人们的创新积极性,再加上人们对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的畏惧心理,就很难让知识共享和交流变成人人都乐意为之奉献的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以鼓励人们的奉献精神。

(三)鼓励持续的知识创新

隐性知识是创新的原动力之一,要想真正实现持续的知识创新,在知识管理上必须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以鼓励持续的知识创新。首先,能否持续地进行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紧密相关,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扮演着角色规范和价值导向的作用,基于组织文化的潜在激励,在共同营造的组织文化氛围中,可促进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共同发展。组织文化是以共同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习惯信仰、文化形态与行为准则和以组织精神为核心的一种规范和模式,对人们有强大的潜在精神激励作用。在宽松的文化氛围中,组织成员相互之间可畅通无阻地充分沟通,有效地促进个人隐性知识持续地转变为组织中的共享知识,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与个人愿景,在交流过程中使参加知识交流者在信息和知识方面受到启发和提升,使知识得到融合和升华。因此,培养优秀的组织文化,创新组织文化可使单位组织持续地保持竞争优势。其次,建立有形的诚信保障与量化的回报制度,对组织中积极贡献个人知识的成员给予恰如其分的精神与物质报偿,可持续地激励组织成员贡献出自己的心力使内部隐性知识加快显性化的速度,缩短隐性知识的转化周期。有制度保障的激励机制,会增加人们的安全感,让组织成员能亲身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行为不仅为集体、为他人做出了贡献,而且所贡献的知识也为自己获得了物质利益与社会荣誉,在心理和物质上都可得到充分满足,在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不再限于个人的绩效考核,而是最大化了知识的价值,因此增加了对工作的责任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与荣誉感。组织的诚信与回报制度是一种社会正能量,可促进成员间的相互谦让、相互信任与体谅,和谐相处,为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提供可靠保障。再次,鼓励与提倡用包容和宽容心态善待新生事物。隐性知识显性化有一个过程,事实上,隐性知识显性化本身就是一个激励创新的过程。将碎片化的隐性知识条理化有可能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劳动,因此往往不可能一步登天地获得成功,应当抱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包容与宽容心态,容许失败,分析失败的原因,从中找出问题的关键,组织成员共同攻关,为实现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目标贡献心力。只有用包容和宽容心态善待“创新失败”,才可鼓励人们持续地进行探讨,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高涨的积极性与热情投入创新活动。

五、结束语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是辩证的关系,越是新知识其隐性的内涵就越多,可以说任何知识都有隐性的方面。隐性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亲身参加有关实践的知识积累,而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能够获取的。正因为如此,高校图书馆除了加强显性知识管理外,更要突出强调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创新管理,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管理机制,以促进知识的创新。

作者:邓新梅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隐性显性图书馆知识管理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88500.html

    相关专题:情感诉求广告 灌溉排水学报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编辑课程中的实用性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