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学生生成,引导互动方向
轻松的课堂环境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而是在个性张扬中的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成熟而且天马行空,教师如果不加以调控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脱离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变得难以控制而没有达到互动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优化学生的生成来引导调控课堂互动,从而引导互动能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例如,在学习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结合学生爱喝饮料的素材,让学生讨论饮料中的气体是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出是二氧化碳;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观察饮料瓶上的说明,上面的表述却是碳酸饮料,从而在学生心中建立了问题:为什么进去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却写着碳酸饮料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说这是饮料商的表述错误,应该叫二氧化碳饮料,随着几个学生的附和,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有点脱离主题;教师这时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参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学生通过实验来对表述进行验证,学生转而讨论如何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经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和猜想,学生采用了紫色石蕊来验证,通过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结合学生对酸的认识从而确定了该酸为碳酸,也还了饮料商一个“公道”:称为碳酸饮料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成来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正确互动,使得课堂教学高效、实用.
二、利用重点探究,突出互动内涵
课堂互动犹如层层剥茧,要能够逐渐地突出课堂的核心问题才是课堂互动的内涵所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引导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由散开式讨论逐步过渡到集中式讨论,将学生的思维慢慢地转向对重点知识的思考上来,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利用“燃烧的手帕烧不坏”魔术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手帕表面的酒精发生了燃烧,教师顺势让学生讨论酒精燃烧的条件?结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学生了解到了燃烧需要可燃物和充足的空气;但是随着学生的进一步互动,又出现了新的疑问:为什么酒精燃烧完了,手帕不跟着燃烧而灭了呢?根据学生的经验手帕应该是特别容易就会燃烧的,这个实验与学生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这也促进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怀疑,从而建立了问题的重点:是什么促使酒精能够燃烧而手帕不可以?在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物质在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不同,就像一根火柴能够轻松的点燃一张纸而不能轻松的将桌子点燃,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着火点的概念.解释了实验现象的真正原因:酒精和手帕的着火点不同,酒精中的水吸收了酒精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变为水蒸气,而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不会燃烧,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了解了着火点这个概念,掌握了现象背后的内涵.
三、灵活教学手段,提高互动效果
无论多么精心的预设,都很难完全预料学生的生成.在课堂的讨论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是千变万化的,教师既不能跟着学生的思维跑,又不能强制性地制约学生的思维;教师就要随着学生的生成灵活地调控教学手段,为课堂的互动建立良好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自己的掌控中,能够应付自如地与学生交流引导.例如,在学习有关“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观察碳燃烧的视频了,讨论碳燃烧生成什么,怎么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学生很轻松地就能用符号来表示物质名称,得出C+O2CO2的式子,那么这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怎么从这个式子上获取更多的信息呢?这样采取问题式的教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补充;在不断的讨论中纷纷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方程式的书写要遵循客观事实,不能凭空臆造;在方程式中还可以加上反应所需要的条件;他们之间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利用两边原子数相等的观点将方程式配平.在学生的不断讨论中,逐步地对方程式的书写进行了完善;在另一些方程式的讨论中学生也逐渐理解了沉淀符号和气体符号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灵活地根据课堂的需要转化教学形式,使学生的互动持续稳定、有探究性,确保了互动的效果.总之,初中化学给课堂提供了良好的互动话题,充分利用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灵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而建立的互动式课堂.整个互动式课堂的讨论自由、开放、和谐,学生不再拘泥于老师的思维方式,同时老师也能及时地关注学生的思考角度;使课堂的讨论紧紧围绕“学生的思维发展”来展开,课堂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化为积极的思考、理性的讨论,挖掘了学生对知识广度科技期刊的拓展和深度的理解,使得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高效性.
作者:彭爱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