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高校艺术教育研究(5篇)

第一篇:高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与问题

摘要:本文意在将中原民间艺术活化应用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与技法实践中,从而更有利于民间文化的挖掘与应用,以实现民间艺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当代功能。并以泥咕咕为例进行实践课程计划的设置,探究涉及艺术教育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中原民间艺术;艺术设计教育;高校

一、中原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将中原的民间艺术引进高校的艺术课堂与专业教学计划中,这样更好的让中原的民间文化与艺术的经典传承与发展下去,这样不仅能让中原的民间艺术如“泥咕咕”“木板年画”这样的手工艺术传承下去还可以将一些传说,神话故事等进行形象的图形再现设计,让这些生动的故事不在局限于听觉的感知与传承,还可以进行视觉上的形象再现与设计,实现这些想法最好的方法与途径就是将其融入到地方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与课堂当中,很好的实现民间的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协调发展,使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地方文化传承三者之间有效接轨。1.提倡现代设计教育应该更多的借鉴地域民间民俗艺术文化,向学生树立作为设计师应该在作品中融入地方民间民俗艺术文化的思想,传承与活化地方非物资文化遗产,以此来推动中国设计,原创设计。2.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经过学校传授的文化知识过程中培养的,任何文化知识都是在传承中不断演变和创新中延续的,呈现出创新的发展趋势,对中原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与学习也不例外。3.中原民间艺术理应成为大学生接受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对中原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要保存其原生态的特性,也要利用艺术设计对其进行活化应用来促使其更快的发展。这一重任是艺术设计专业高校所不能回避的职责,通过课堂教学对中原民间艺术的活化应用,以中原民间艺术独有的特色为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源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将中原民间艺术造物表现思想的核心与艺术设计课程理论进行创新融合,这才是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核心价值观。

二、中原民间艺术融入高校艺术教学的实践案例

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可谓“寓教于乐为一体”,由于河南民间艺术的多样性,涵盖了艺术设计学科多方面的内容,仅通过一两次的课程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笔者将以河南民间艺术中浚县“泥咕咕”为例,“泥咕咕”艺术符号的活化应用,可以横跨现在整个艺术设计的课程当中,以浚县“泥咕咕”这一系属河南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在教学中的活化内容为例,以下就是对该课题制定与修改的教学计划:实习课程改革成果——寻找原始“泥咕咕”的艺术魅力为例,教学课时:2周、教学目标:了解浚县“泥咕咕”的起源、历史传说与现状。掌握所以“泥咕咕”基本造型的形式与方法,总结“泥咕咕”造型语言、色彩要素、表现形式。通过对浚县“泥咕咕”的全面认识与调研,树立对家乡与区域性民间艺术的自信。调整课时计划,尽可能增加社会田野考察、实习、实践的课时量,增进学校与地方民间艺术的切实联系。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用调查法,参观浚县“泥咕咕”博物馆并与当地的民间艺人进行座谈与参观他们的泥塑艺术工作室,结合导游和民间艺人向学生讲述“泥咕咕”的历史及故事,最后在工作室进行实地制作。教学重点:掌握与了解浚县“泥咕咕”的各种不同的艺术特征与表现形式,并加以梳理,最后制作成PPT以及调研报告。教学难点:正确掌握“泥咕咕”的艺术特点,能够评价“泥咕咕”的制作特征和用色特征以及图案的形状特点,并能与淮阳泥泥狗进行艺术特点上的区分研究,探究与发现中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联性,培养民族自信心。教学过程:浚县“泥咕咕”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浚县民间艺术文化的结晶。虽然在浚县地域中的一些民众在自己小的时候玩过这种古朴的泥玩具。将班里的学生进行打撒后分为3个小组,由指导教师布置实习的任务与作业,要就在规定的时间里,去搜集一些和“泥咕咕”相关的资料。“泥咕咕”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以及分类情况;对浚县“泥咕咕”的历史及文化,传承,经济现状等问题进行调查并整理成书面报告。了解“泥咕咕”的历史及由来,对“泥咕咕”的每个造型的名称是什么?以及它们造型的由来,“泥咕咕”的色彩符号进行记录,整理,最后全部以图片式为主,进行PPT的报告整理,以便于回到课程中,进行讨论研究。通过采访当地经营“泥咕咕”的商人,尽可能搜集相关造型,并利用速写的表现形式,把“泥咕咕”的不同造型记录下来,最好能将具有代表性的造型与它的起源以及背后的故事详细记载。采访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并观摩于学习“泥咕咕”完整制作过程,观察“泥咕咕”和其他泥塑的区别,用相机、录音、DV拍摄等数字化工具来记录浚县“泥咕咕”艺术特色。总结及作业:根据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要求按照自己近期所看、所得、所想,分别以图片与文字的形式进行整理与细化自己的材料,最后按小组组织ppt形式的汇报会。汇报完毕后,评价小组活动的成果。实习教师做最后总结。组织学生分小组进项讨论,假如"我"是一位专业的人文类导游,或是民间艺术博物馆的讲解员,那么如何向游客宣传“泥咕咕”这一民间艺术泥玩的各种特色。以小组为单位,在进行讨论。改变作业形式,如在中原民间艺术有关的领域中取得创新成果的,如参加设计比赛获奖、发表相关科研论文,作品、撰写调研报告、获取专利或完成创新项目等,可以先对加分,或等同于作业,这样便可以相对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挖掘出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有利于综合性艺术人才的培养。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探讨对中原民间艺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活化应用在教学中方法,由于本文研究时间比较短,课题研究内容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使本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研究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如何以浚县泥咕咕与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利用现代设计对中原民间艺术资源的活化应用在教学中,但并不全面系统,仍有待在今后的专业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索。怎么样在实践课程中将中原民间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利用中原民间艺术构建特色文化品牌;如何以中原民间艺术为依据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一堂课中进行引导探究式学习与教学计划所预期的完成时间、与效果之间仍然有些力不从心。

参考文献:

[1]梁哲.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引入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4.3.

作者:薛曼君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校篆刻艺术教育的考察

摘要:近些年,党委、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颁布法令,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高校篆刻艺术教育作为艺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篆刻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反思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以促进高校篆刻教育更好的发展,进一步丰富高校艺术教育体系。

关键词:篆刻;艺术教育;考察及反思

一、高校篆刻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各大高校相继开设如书法、国画、民乐等艺术门类专业,且诸多教授在上述领域潜心钻研,成果颇丰。笔者通过与相关部门沟通交流,深入教学一线走访调研,发现尚处发展初级阶段的艺术专业教育体系呈如下特点:

(一)篆刻教育“多点开花”

在我国,诸多民办院校、专科院校以及成人教育等均开设篆刻专业,为篆刻艺术爱好者提供提高技艺、接受教育的平台;我国部分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已建立篆刻研究中心和艺术教师培训基地等,重点研究篆刻理论以及为社会、国家培养更多的篆刻教学人才。可以看出,篆刻教育在我国已形成“多点开花”之势。

(二)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笔者研究发现,在上海、江苏、浙江等华东地区和北京、山东等华北以地区及港澳台地区,开设篆刻专业的高校众多,远远多于西北、西南地区高校;同时,在东部省会城市、区域中心性城市内,多数高校均有配套的篆刻理论研究所、实践基地。笔者认为,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重视文化建设等因素,高校的篆刻教育教学发展滞后。

(三)学科建设的规模有限

据研究,在我国,将近一半的“985”、“211”工程重点高校均已开设书法、篆刻专业,并且部分高校得到了国家教育部门关于艺术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的授予;在很多的艺术院校,也初步形成了独立的篆刻艺术研究中心、系所。但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篆刻教育的覆盖面依然较小,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逐渐形成学科建设、发展的差异化。

二、高校篆刻艺术教育反思

如今,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大高校开设篆刻必修课或限选课;高校也为篆刻专业的学生搭建展示个人原创作品平台,以进一步传承传统技艺,强化文化建设。但笔者认为,我国篆刻教育基础相对薄弱,表现在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值得学术、教育界进行反思。

(一)专业资料质量尚需提高

首先,我国篆刻教材的编写质量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没有形成统一、权威的篆刻教材;其次,部分高校存有的关于篆刻艺术文献资料较少,篆刻理论、技术操作等书籍相对较少,很难为学生研究、实践提供全面参考依据,不能有效促进高校篆刻专业权威资料库建立。

(二)篆刻专业体系设计尚待完善

我国高校篆刻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过于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忽略对学生篆刻基本技法的培养,教师授课仅以宣读书本知识为主,开设篆刻创作、技艺操作的实践课程较少,无法使学生掌握篆刻精髓及夯实操作基础。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篆刻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对教师课堂教学成效无法做到认真审核,对学生学习成果考评较为宽松,若没有严格的专业技能测试,无法激励学生提高要求以认真学习篆刻技艺。

(三)专职教师匮乏

笔者认为,从事高校篆刻教育的师资匮乏,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高校内的篆刻专业教师知识层次、年龄结构以及学识水平搭配不合理,如阅历丰富的教师因高龄无法继续教学,青年教师由于理论水平与教学经验不足而无法胜任;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资金短缺、科研经费紧张,无法长期足量引进人才以补强教师队伍,也是导致师资短缺的重要原因。

三、对改进高校篆刻艺术教育的几点建议

基于对篆刻教育问题的反思,笔者认为,应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课程体系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具体如下:

(一)强化对篆刻教育的认识

近些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在呼吁重视传统文化、重兴汉字之风,促进了传统文化在高校的普及。由于我国篆刻艺术教育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专业规模有限等问题,教育部门须出台相应政策,拨发扶持资金,支持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设立篆刻专业,筛选部分西部高校作为国家级教学示范点,以此带动其科研、招生,扩大专业规模,以促进全社会对篆刻教育重要性的提。

(二)进一步完善篆刻教学体系

1.充实高校专业资料高校应在详细了解学生对篆刻艺术的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召集本校篆刻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来编写教材,教材内容应既有理论研究,同时有大量案例分析;同时,应积极向教育部门申请扶持资金,为校图书馆、研究机构引进大量的专业纸质、文献资料,充实篆刻教育的数据库,为师生进行科研、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2.创新教学模式一是要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制作幻灯片或播放与篆刻艺术相关视频,为学生讲述篆刻知识和雕塑技艺,让学生感受篆刻魅力;同时利用情景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微博、微信等,建立学习交流群,实行远程教育,与学生实现“线上交流、线下互动”,为学生解疑释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高校应利用自身平台优势,不断释放人才红利,面向全社会、海内外招收书法、篆刻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并且给予优厚待遇和福利政策,让更多人才能“留得住”;同时,应加强对校内从事篆刻艺术教学的师资队伍进行培训,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教授讲述专业知识和授课技巧,提高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篆刻教学工作提质增效。

四、结语

传统文化发展环境日益改善,对高校的篆刻教育普及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虽然,高校篆刻艺术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模式滞后、师资队伍匮乏等问题,但随着广大高校对篆刻教学的日渐重视,会进一步促进人才机制的完善和专业体系的健全,进而改进篆刻专业教学,对我国古代文字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对艺术专业体系的完善与文化培育体系的产生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罗文勇.我国普通高校公共美术课程研究[D].广州大学,2006.

[2]武小川.迷失与重塑[D].西安美术学院,2012.[3]刘军平.艺术与大众[D].中央美术学院,2013.

作者:杨孟一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第三篇:高等艺术教育和谐管理机制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形式成为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但是,一些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沿用固有的教育方式,导致教学方法较为落后,而且缺乏充足的资源。基于此,文章分析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构建艺术教育和谐机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和谐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美育被纳入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部门提出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应该构建和谐教育管理机制,以此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让大学生都能接受艺术教育,这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相对落后艺术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成为现阶段各高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在艺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公共艺术课程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共艺术课程有利于突出艺术教育的目的,从而确保艺术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一些高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后,没有改进教育方法,依旧使用固有的教育方法,难以满足现阶段公共艺术教学的需要,导致公共艺术教学效果较差。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理解,未能有效把握教学重点,难以实现教学目标。2.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公共艺术课程重点在于突出公共性,其涵盖的教学内容较为广泛,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但是,现阶段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难以满足现代艺术教学的需要,从而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但从现阶段的艺术教学发展情况看,这一要求并未得到满足。同时,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课程模式较为单一,教育内容范围较为狭窄。

二、构建普通高校高等艺术教育和谐机制的有效措施

1.改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高校设置公共艺术课程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进原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握公共艺术课程的艺术性,确保学科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和结合,使课程具有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大综合学科比例,采取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学习艺术课程。同时,在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加强艺术探讨,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创新的观点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搜集和利用教学资源,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美、体验美和鉴赏美。2.规范课程管理体制,建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在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规范课程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从而保证公共艺术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必要的经费投入和配套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公共艺术课程会对原有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学评价要有所改进。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为目的,确保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可构建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考核和评估。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要注重对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进行把握,根据公共艺术课程的实际特征,确保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加强对高等艺术教育的宏观管理首先,高校要及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办学思想。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独具特色。因此,针对艺术教学,教育部门在学科规划、专业设置以及新学科设立等方面要有统一、明确的规划和质量要求。其次,各高校的艺术教育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考虑到学生未来就业、发展之路,切实与院校发展实际相结合,不能盲目追求发展。最后,高等艺术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各个环节的通力配合。在艺术专业扩招过程中,不能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而牺牲办学质量。因此,在现阶段,各高校应该控制好高等艺术教育的扩招规模,切实提升办学质量,确保高等艺术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结语

高等艺术教育和谐管理是对高等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管理,同时也是对原有高等艺术教育管理的整合和改进。因此,各高校要想有效确立艺术教育和谐管理机制,就要加大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创新的力度,不断补充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从而使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在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上均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志华.高等艺术教育的当代境遇及其思路调整.学术论坛,2008(6).

[2]王保华,林惠芬.构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和谐机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付梅.地方性艺术院校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的构建思考.才智,2012(23).

作者:高宁 尚鸿雁

第四篇:高校艺术教育融合道德教育的策略

摘要:道德和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人通过艺术学习、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能够使自身的思想与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使人的价值、眼界与艺术层次进一步提升。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中,应当妥善利用德育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艺术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道德教育;融合;策略

一、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的作用意义

(一)能够有效提高道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能够使道德教育的载体更加丰富,使之更具吸引力,可以促使学生主观上积极地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来。传统的道德教育比较枯燥乏味,而艺术教育却能将抽象的德育知识和思想形象化,学生既能够通过艺术教育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阔眼界,同时也能够受到形象化的德育熏陶,避免了空洞说教、强制灌输状况的出现;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能够让高校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与审美情感、审美感知有机结合,从而打破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种种限制,实现向现代主体性德育的转换,进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时效性。[1]

(二)能够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却给自然环境造成了危害;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但精神生活却变得贫乏。例如,如今的高校学生大多沉迷于网络,上网已成为他们生活的必需,这些都会最终导致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善恶美丑分辨能力退化。而通过艺术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既能让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以使他们的品质得到锤炼,从而培养其健康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在艺术与道德相融合的教育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自然、艺术、思想道德以及现代科学的魅力,它能够引导学生从虚幻的网络世界中走出来,走进更加真实的艺术环境和更加高尚的德育环境中,从而获得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质

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对于其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来说十分重要。而完美人格品质的培养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来讲无疑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通过艺术与德育相融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则能真正实现帮助学生形成完美人格品质的教育目的。首先,艺术教育本身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观得到提高,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对美丽且具有艺术性的事物产生敏锐感,同时艺术教育中融合的道德教育,又能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得到正确的塑造与引导,培养分辨善恶美丑的观念与素质;其次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大师背景时,又能够深刻感受到其行为指引,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便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品质。[2]

(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前社会,一个人是否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评价其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其后期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而艺术本身就能够活跃人的思维,无论是在艺术欣赏还是在艺术创造中,学生都能够受到非常多的启迪,甚至能够使学生的创造和创新精神得到激发。所以,艺术和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工作,将能够发挥出启智创新的功效,使学生成为艺术、品德、智慧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五)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

是否能够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发现美、欣赏美,并真正爱上生活,从而更加积极、健康地生活,关系到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生活品味。而高校艺术与德育相融合的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的审美视域更加积极、健康,使他们主动抵御那些低劣、恶俗的事物信息,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任何空间细节去发现美的存在,而这种美不仅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例如一首诗歌所表达传递的美好思想,可以使学生的生活品味得到提升。[3]

二、艺术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思想理念

高校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并未有意识地考虑到德育问题,艺术教育只负责提升学生的艺术涵养,而传统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也没有采用任何艺术载体,没有进行艺术方面的渗透。这就分离了德育和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导致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双双降低。所以,要充分认清德育和艺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根本关系,树立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思想理念,在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融合道德教育,使其共同促进、双双提升,并使学生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二)优化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内容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必须要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上做出调整与优化,能够让学生在感受艺术、创造艺术的过程中,产生出活跃的情感与道德反应。例如诗词艺术作品《满江红》《沁园春•雪》等,能够让学生在欣赏诗词艺术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操;书法绘画艺术作品《兰亭序》《春江花月夜》等,又能让学生在获得感官上的审美愉悦和情感上的审美体验的同时,养成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感、自豪感;戏剧歌曲艺术作品《杨家将》《黄河大合唱》等,也同样能够让学生的情感与价值态度受到冲击,养成忠义、爱国的价值情操。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是保证艺术、德育融合教育质量的基础,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喜好和学校的安排,为学生选择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德育价值的教学内容。[4]

(三)改进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方法

在艺术教育融合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次序关系,并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对艺术形式和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展示和讲解来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出作品深层次的思想内涵,淡化德育的强制性痕迹,使大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艺术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不应当一味地强调思想、强调价值观,更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学生进行交谈,一定要通过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艺术熏陶来渗透和融入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顺带”吸收德育知识、德育思想,通过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简洁的语言,来引导学生体验审美情感,获得道德感悟。[5]

(四)在艺术实践中融入道德教育

高校艺术教育不只是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艺术欣赏,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艺术创作。高校应当重视学生的艺术文化生活建设,利用各种团体组织发动艺术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尝试,并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宏观的道德教育控制,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艺术和道德教育,能够使学生真正将艺术与思想品德融为一体。例如,学校可以针对各种节日,例如端午节、中秋节等,给出一个大体的艺术创作实践命题,让学生进行艺术尝试,让学生通过舞蹈、诗词、书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体现在艺术作品中,从而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正确更加牢固,并真正体验到艺术带给他们的美好。

(五)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

教师的艺术修养和人格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方面即使是大学阶段,学生依然可能会对教师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审美方式进行模仿。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较高的道德修养、艺术修养,那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必然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艺术修养,一方面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指导,使学生能够全面、有效地发展。[6]

三、结语

道德和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人通过艺术学习、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能够使自身的思想与道德素质得到提升,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会促进价值、眼界与艺术层次的提升。所以,在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当中,应当妥善地利用道德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在艺术教育中融合道德教育,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最终使其获得全面有效的发展。

作者:秦芳 单位:晋城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高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的教学与学习

作为学习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只具备扎实的艺术基本技能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艺术理论是艺术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石,如果没有雄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和文化修养,就无法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也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当下,大多数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考入高校艺术专业之后,感觉艺术理论知识学习非常枯燥,认为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所以对有关理论知识的课上得不认真,课下更不会主动钻研艺术理论书籍,这就导致了学生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而轻视艺术基础理论学习。而有的高校教师也存在“只具备艺术技能,而缺少艺术理论知识积淀”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首先从教师做起。

认真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是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从事艺术创作的根基。为此,由郑艳与唐济川老师编写的高等教育艺术设计类规划教材《艺术概论》一书,对于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师生来说,是一本很好的艺术理论教材。此书是艺术理论的必修课程,它概括地阐述了有关艺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也是指导各门艺术工作人员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理论指导书。《艺术概论》一书共分为七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艺术理论的性质及研究对象、艺术理论的主要特点、艺术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学习艺术理论的意义。在第一章《艺术活动的本质与特征》中,首先阐述了关于艺术本质的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和模仿说等三种经典理论;其次论述了艺术是人类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活动,具体阐述了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存方式、是以自由为导向的生存体验、是人类自由的精神创造活动等;最后阐述了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在第二章《艺术活动的起源与发展》中,重点论述了艺术产生的源头,阐述了史前艺术的分布、种类、内容、主题和审美特征;进一步论述了关于艺术起源的模仿说、游戏说、表现说、巫术说和劳动说等五种观点;最后论述了艺术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影响艺术发展的其他外在因素、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艺术活动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等。

在第三章《艺术的创作活动》中,首先论述了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阐述了艺术家是人类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具有独立人格和丰富情感、拥有广博的修养和高超专业技能等;其次论述了艺术的三个创作过程:在生活中发现并积累创作材料、在头脑中酝酿构思而形成审美意象、通过物质手段表现物化为艺术产品;同时还论述了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与心理机制,形象思维是艺术活动的主要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灵感思维、意识与无意识等几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艺术的创作方法的涵义、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等三个方面的问题。在第四章《艺术作品》中,首先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特性,它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是意象的物态化存在形式、是审美对象;其次阐述了艺术作品的层次:艺术语言、艺术形象、艺术意蕴;第三论述了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作品的构成要素;最后阐述了艺术作品的三种至境:艺术典型、艺术意境、“有意味的形式”。在第五章《艺术形态》中,论述了艺术形态的多样性、艺术分类的标准和几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第六章《艺术鉴赏与艺术批评》中,首先阐述了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艺术鉴赏的性质和艺术鉴赏发生的条件;其次论述了艺术鉴赏的过程:审美直觉的初级阶段、审美体验的深入阶段、审美升华的最高境界;最后论述了艺术批评的性质、标准、方法。在第七章《艺术交流与艺术功能》中,重点论述了艺术市场与艺术传播和艺术的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公司战略管理论文娱乐等三种社会功能。高校的艺术理论教学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它既是艺术技能课程的基础,又是对技能课程的理论总结和提升,是艺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薄弱的一环。

传统的艺术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让艺术理论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须从艺术理论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以改革、创新和完善。作为高校艺术理论教师无论从自己的知识结构上,还是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要大力提升自己,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兴趣,促进大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生要明确学习艺术理论目标和方向,努力钻研艺术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和文化素养,为将来从事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而作为艺术教学单位,要提高自身教学硬件和软件条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改革艺术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重新设置艺术课程教学科目,保持艺术学科的独立性,积极改善目前的艺术理论的教学环境,为高校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做出贡献。

作者:郑艳 唐济川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艺术教育研究(5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87094.html

    相关专题: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中国古代造船技术


    上一篇:新时期企业营销管理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