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刍议安置过渡空间设计

一、安置过渡空间概念的提出

在农村拆迁整体安置中所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被安置村民居住空间环境发生巨大变迁,即由传统村落空间直接到了城市空间里所致。如果能在二者之间设计一种针对被安置村民的过渡的过渡性空间,且这一空间能得到被安置村民的认可,就能解决上述问题中的很多问题,实现被安置对象的平稳、可持续的城市化过渡。为此提出了安置过渡空间的概念。“安置”这里是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拆迁村落整体动迁而被整体的安置。过渡空间的概念,这里是指在安置型社区的景观设计中,为了使被安置村民能够自然、平稳、和谐的从村落空间过渡到城市空间中,而设计的一种过渡性的复合功能空间。这一空间除了具有城市化社区公共空间所具有的功能外,还赋予它特定的功能与特性:

(一)归属认知性

被安置对象在原村落空间里,有着归属感很强的公共空间,如村民健身小广场、街道、祠堂、活动室等。当被安置到了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社区公共空间的归属性不再明确,使他们失去了对这些场所的认知、认同和归属感。所以,在拆迁整体安置型社区里,以村落村民被整体安置的组团为区划单元,设计带有明显的原村落特征和归属的公共空间,满足他们集体活动活动、交往以及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属性。

(二)邻里交往性

由于原村落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村民多以血缘、地缘聚落在一起,邻里的亲和性强,邻里间的交往密切,并以各自房前屋后空间作为邻里交往空间。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以往的邻里关系受到摧残,并少了这种邻里性的交往空间。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单元楼的出入口及四周围空间,为被安置村民设计一些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以满足他们喜欢邻里交往的功能需求。

(三)文化传承性

“故土难离”。被安置村民对自己以往的村落文化有着强烈的认知和认同。在城市化的安置社区里,村落文化的载体已不存在,新的社区文化又缺失。所以,在对安置型的社区进行景观设计时,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赋以村落文化传承的功能。比如把广场空间与安置村民举办红白喜事、露天唱戏、村落集体活动等功能需求结合起来,既满足作为城市休闲广场的日常休闲健身功能,又满足村落文化的传承功能。

(四)空间过渡性

被安置村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园,从村落生活空间直接到了城市生活空间中来,环境的巨大变迁,使他们难以适从。所以,在这些安置型的社区里,设计一种过渡空间,即带有以往村落空间的影子和村落文化基因的城市化景观空间,让他们在这样的社区空间环境中,完成从心里到行为上向城市化空间环境的转变,促进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农村整体拆迁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型。

二、安置过渡空间设计———以长乐东苑为例

(一)项目简介

长乐东苑是西安市未央区北客站集中安置项目的主要安置区。基地位于西安北客站东部,由DK1、DK2、DK3、DK5四个安置社区组成。其中安置一期的DK1、DK2社区已建成且安置村民已经入住,安置二期DK3、DK5社区正在建设中。

(二)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在对安置一期已建区的DK2社区调研中,通过对安置村民的走访与社区景观空间现状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在景观设计中,因为没有考虑被安置村民在安置后的精神文化需求,导致了他们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可和绿化空间的破坏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社区中心广场使用功能的欠缺,导致安置村民举办村落文化活动场所的缺失,从而造成对其它绿化空间的严重破坏社区中心广场位于社区中心,规划面积487平方米。景观布局以景墙半围合广场,广场中央以四个直角形喷泉水池围合,将广场分为中心景观区和外围活动区。经调查,广场水景因为使用维护成本太高,自建成以来很少使用;同时由于广场缺乏庇荫、休闲等景观设施,安置村民很少来这里活动,特别是广场的水景设施占据了广场的大部分空间,被安置村民平时需要举办的红白喜事、唱戏以及其它集体活动,不能利用广场空间,只好在社区中的休闲小广场、路上,甚至占用绿地举行,从而造成对社区绿地景观的破坏。2.邻里交往空间的缺失,影响了安置村民的邻里交往调查中得知,社区安置以原自然村落为单位,被集中安置。所以,同楼、同单元的安置居民,都有着很近的血缘、地缘关系。在原村落里,邻里间的日常交往,是他们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而在DK2社区里,没有为他们设计这样小尺度的邻里交往空间,导致了安置村民对社区景观环境的不认同。

三、安置二期社区景观设计实践

在安置二期社区的景观设计实践中,充分借鉴了安置一期建成社区景观设计中的经验与不足,从分析研究拆迁整体安置人群的结构特征、文化精神需求出发,从安置社区景观空间设计入手,提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概念,并贯彻落实到安置社区的景观设计中。其中DK5社区为安置二期中的安置社区之一。规划面积41328平方米,其中建筑底面积14698平方米,绿地面积10846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外围建筑围合的中心绿地式布局(见下图)。社区景观空间设计突出了“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理念,并设计了广场型过渡空间和邻里型过渡空间两种类型的过渡空间模式。

(一)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广场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把社区中心广场与安置村民村落文化活动的场所需求结合起来,并在总体布局时优先考虑其功能布局。设计将广场功能定位为满足社区居民休闲健身与村落文化活动场所兼顾的复合型社区公共空间和村落文化主题广场。景观布局上与以往社区休闲广场的不同之处在于:①强化了广场的集会功能。设计了传统景墙式的露天舞台,既作为休闲广场的景观视觉核心,又作为庆典活动的主持台以及村民唱戏的戏台等多项功能;②广场整体布局采取“外围中空”的空间设计。外围以花架半围合,营造广场的休闲氛围,广场中央以“长乐未央”的地雕图案形成广场中心景观;同时空旷的广场空间又能满足安置村民开展村落文化活动对大尺度空间的需求。

(二)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设计

邻里型过渡空间模式,是模拟安置村民以往村落里的邻里交往空间模式而设计的一种安置过渡性空间。安置村民在以往的村落里,其邻里交往空间多在各自的房前屋后空间里,有着闲来在一起晒太阳、吃饭、聊天等习惯。这种空间有着尺度小,归属感、家园感强的特点。为了能使安置村民重温这样的交往空间,在安置社区景观空间布局时,充分利用每栋楼的单元出入口及四周空地,设计尺度小、亲和性强、归属感强的邻里型过渡型空间,以满足同村落村民邻里间的闲聊、休闲健身之需求。

四、结束语

我国城市化道路任重而道远,其中庞大的拆迁安置群体能够平稳地从村落空间向城市空间过渡,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城市化发展之大局。现阶段的农村拆迁整体工作存在着只重视拆迁的物质赔偿,而忽视安置后被安置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拆迁整体安置型社区中“安置过渡空间设计”的探讨,引发全社会对农村拆迁安置人群的人文精神关怀,树立安置型社区骨科医学论文文化,寻求适合被安置村民向城市化空间过渡的过渡空间模式,以塑造的安置型过渡空间,伴随他们尽快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作者:朱胜利 景涛 程娟 单位:陕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海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刍议安置过渡空间设计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80562.html

    相关专题:swot分析ppt模板 中氮肥


    上一篇:经济法学研究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