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论文

一、引言

经济发展是这一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中都无法回避的目标和出发点。在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经济格局也要求中国对经济建设具备更加强大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一是加深国际间经济合作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掌控中国经济对国际经济的依赖尺度、控制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等是中国经济建设中需要时时关注的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国际热钱对于中国经济的冲击,尽量避免国家金融安全面临威胁和挑战的情况。二是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合理利用,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自然环境的综合利用保护等多方面的重要课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配置,是关系到中国教育、就业、劳动力分配、社会和谐稳定等多方面的重要课题。三是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能够有效避免产能过剩并引导社会竞争向多元化分散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经济建设中需要思考和努力的方面。四是中国经济的过快发展中带来的通货膨胀以及系列问题,如银行呆账、物价上涨、房地产、股市泡沫等,也给中国经济建设尤其是民生经济发展设置了障碍。在这种大形势下,笔者浅析中国在新时期下经济建设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二、宏观调控

在宏观调控中,需要着重注意的是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以及宏观调控的方向尺度问题。宏观调控理论认为,市场都具有自发性以及滞后性,适度、必要的调控是必须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政治体制领导下的经济体系都不能够做到在自发的发展中,自动调节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宏观调控是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转轨过程中,市场体系的成熟需要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政治体制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也是需要不断摸索的。所以,这也使得中国价格、利率、汇率等经济调节工具不能够完全的市场化,需要宏观调控的把握和调节。一般意义上,我们将宏观调控的手段分成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以及行政手段三种。行政手段具有见效快、效力强等特点,但也易产生经济反弹、人为干扰等多方面问题。所以,行政手段其实是最不应频繁采取的一种宏观调控方式。与此相比,法律手段则具有常态化、稳定化的特征,将法律手段的制度化作用以法律条文确定下来,可以减少宏观调控中的人为因素、增加宏观调控的长期稳定性;同时,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应重点发挥,使之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着重适应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及形式。处理好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经济部门以及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笔者认为,中国对于经济建设的宏观调控,在方式、方法上侧重于短期见效的行政手段,而对经济手段偏重较少。在调控方向尺度上,侧重于经济发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在降低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持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方面侧重力度相对较低。这种做法,在短期内,能够更加突出效果,但从长远看增加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和后发力。因此,处理好宏观调控与中国政治体制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一直在不断向前深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断深化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致力于发展财政、金融、外汇管理、收入分配体制以及能源等诸多关系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然而,中国的经济结构面临的现状较为严峻,一方面,以高资源消耗、廉价劳动力拉动的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构成转变比较缓慢;另一方面,信贷投资过多集中,体现在房地产业发展结构不稳定的问题得不到较快的解决,这些都致使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不稳定。笔者认为宏观调控应侧重于解决类似问题,而不是只单一将关注点放在经济增长数据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中国经济建设长期稳定发展的必经道路和必然选择,也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的关系,就要处理好宏观调控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调控因素选择。

三、货币政策

在货币政策选择中,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货币政策调控作用与实体经济的决定作用,如何处理好两者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是经济发展中选择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政府以及央行通过利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调节等方式对中国经济运行整体进行调控,一方面,调节货币流通速度、控制总量;另一方面,通过调高或控制投资融资成本,调节经济发展温度。近年来,控制和管理通货膨胀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调节的重要预期进行考虑,同时,对于通过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新的调控工具提升实体经济的张力,稳定物价、压缩房地产等经济泡沫。不可否认的是,这样做的同时,政府如何控制和预防经济紧缩带来的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考验。稳定的货币政策的优越性体现在控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利用加息政策有利于引导通胀预期和释放资产价格泡沫风险。除此之外,加息还有两个“信号”性质的功能,一是有利于配合贯彻落实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表明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决心并继续巩固调控效果;二是向“热钱”发出信号,降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强化对“泡沫”的调控和管理。积极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时刺激实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当外部冲击导致金融动荡、资产价格下跌时,执行积极宽松货币政策,可以为经济注入流动性和获利;但这也要求国家对资产价格的不断上涨采取容忍的态度,释放流动性,刺激经济活跃度。正如当年格林斯潘对于美国经济的货币对策,相当于给资产价格提供了保险、强化了投资者风险偏好、紧缩了经济延迟的周期,但由于过热的货币政策,也最终助推了美国经济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2002年至200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最终酿成次贷危机,就是对这种货币政策的集中体现。因此,大量的信贷投放自然会对经济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回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如果货币供应增速持续显著高于实际GDP增速,则会导致产出缺口和通胀缺口异常扩大。对此,央行应密集使用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回收货币流动性,避免非对称政策加剧通胀和资产泡沫的风险。笔者认为,中国应采取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并且将在一定时间内持续下去。以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两种手段进行调控,虽然对于货币理论中,提高利率是否能够起到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暂时有待商榷;同时,如果提高存款准备金,限制金融业整体资金规模,提高融资成本则会提高对中国中小型企业准入门槛,对其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中小企业恰恰多为第三产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过高的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很有可能限制实体经济的发展。由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的特征,即使中国应对自发性的通货膨胀的能力增强,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在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的同时,应充分发展实体经济,以货币政策作为发展经济各方面的调节手段的方式是必然的选择。央行的系列举措可以使货币条件加速回归常态水平,为达到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毋庸置疑,尤其是在当今通胀影响和推动因素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货币政策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CPI、GDP增速的条件,从而涵盖更大范围的价格波动。而适当紧缩货币流动性,也可以使货币条件回归常态,这也为社会融资总量这一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新支持指标和调控工具提供了空间。可以预期的是,一直以来利用储蓄过剩作为全社会融资主要来源的模式将发生转变,商业银行由资产负债思维决定的风险偏好的经营导向也将转向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率指标约束下对风险厌恶机制的追求。尤其是随着社会融资总量中直接融资规模不断上升,新兴产业特别是其中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将获得更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和金融融资支持。

四、经济发展中的民生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对中国共产党尤其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关注度持续升温,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之后,这种关注达到空前程度。中国提出了“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而世界也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时期,经济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影响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任务也更加艰巨、更加紧迫。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是民生,最大的挑战是民生,增长的动力更是民生。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新一届政府并不是将追求更加好看的GDP数据作为自身执政的目标,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繁荣上来。所以说,中国经济必将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民生,走一条集约、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和持续增长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要从生产型经济向消费服务型经济转型,民生是最大的动力。现代社会信息通畅,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自然属性,经济增长的主观动力很大,只要赋予合适的环境,就会有消费需求,也就能带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也要大力促进企业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改变企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体制、机制问题。同社会的很多领域一样,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和数字考核会让企业无暇顾及创新发展,也无法让企业发挥促进就业、提升民生水平的重要经济作用,只有创造、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国民经济、企业实力,真正以市场机制来配置经济资源,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水平、保障和不断提升民生。现代中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必须抓住和利用好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氛围。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把握好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得当适用的货币政策都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注重财务管理论文经济发展中的民生亦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作者:周旭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MBA工商管理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新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72436.html

    相关专题:宁波港口经济圈建设 现代大学生就业前景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探索(4篇)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