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方法

摘要: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领域的一门主导学科,也是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水平,努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是广大流行病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现通过在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与实践改革中进行的相应探索,对流行病学教学提出如下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兴趣;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紧密联系科学前沿,培养学生的学识;以科研训练为切入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流行病学;预防医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学习流行病学课程,掌握其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对今后从事预防医学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课程在大学四年级或五年级才开设,与之前直观的临床见习和实习相比,该课程主要以理论性的概念讲解为主,相对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因此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刚开始接触流行病学时往往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为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流行病学教学水平,努力培养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本校近年来在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过程中努力革新,积极探索和优化教学方式,目前已经取得较明显的效果。现对近几年参与的流行病学教学工作改革进行总结。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流行病学教学以理论性的概念为主,逻辑严密、抽象,不如临床医学各学科那么贴近实际。同时,流行病学实践教学内容仍以加深概念、案例分析为主,不如预防医学其他学科,如环境卫生学、毒理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的具体实验操作生动直观,因此学生往往对流行病学缺乏兴趣。然而近年来,全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繁发生,如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2015年韩国暴发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而上述疫情的控制其实得益于广大预防医学领域专家综合运用流行病学理论知识所开展的深入细致调查及采取的预防策略、援救措施和应对预案。为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流行病学的认识,本院在教学中从理论上解释流行病学与疾病预防的紧密联系及两者目标的一致性,并列举历史上和现代一些与疾病防治密切相关的具有较大公共卫生学意义的流行病学经典研究成果。比如在讲解《实验流行病学》这一章节时,着重介绍与预防医学关系密切的以一般人群为研究对象的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实例。如美国牙医Ast为了探索饮水中人工加入氟化钠对龋齿的预防效果,于1945—1955年间在纽约州开展了10年的现场试验,结果显示饮水中人工加入氟化钠能显著降低人群龋齿患病率,也为后续“水中加氟预防龋齿”提供了有力证据。又如1955年Francis进行的疫苗现场试验,实验对象为近百万在校儿童,此项研究为脊髓灰质炎的预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这些生动的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流行病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人群疾病预防领域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列举身边多位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与学者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流行病学大有用武之处,流行病学原理与方法的学习对于今后开展科学研究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以上方式,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流行病学的兴趣和热情均得到了显著提高。

2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与绝大多数医学课程类似,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追求概念和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但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加上大部分课程概念抽象、原理深奥等原因,使得学生兴趣不高,课堂讲课效果亟待改善[2]。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的教学法则是倡导学生通过自学、研究、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3]。本课题组前期在医学影像和口腔专业开展的研究表明,PBL教学组在学生能力提高指标、教师教学指标和学生对课堂总体态度指标上均优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P<0.05),提示P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积极性、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4]。同样,国内张杰等[5]的研究结果也证实PBL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流行病学教学中的效果显著,该方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本院在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在各章节开始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入本章节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疾病的分布时,教师可以事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何描述江苏省肺癌的流行特点”、“假定淮安市楚州区每年新发恶性肿瘤1000例,扬中市每年新发500例,能否得出楚州区恶性肿瘤的危害比扬中市更严重”、“某报道指出SARS的死亡率约为10%,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确切”,然后教师通过重点讲解,使学生掌握《疾病的分布》这一章节中疾病的三间分布,率和比、发病率和患病率以及死亡率和病死率的区别,再就前面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一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流行病学实践课程中,老师就相关章节教学内容搜寻有关文献,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发一篇文献,让每组成员结合相关章节所学知识,共同讨论老师所给文献的优缺点,并以PPT的形式在班级做汇报,老师结合学生汇报情况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打分并记为平时成绩,在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热情和想象力得到充分激发,也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为教学带来新思路。这将是一项双赢的教师学生互动式教学新模式。

3紧密联系科学前沿,培养学生的学识

长期以来,大多数院校开展的流行病学课程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流行病学发展的现状,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流行病学应运而生,并成为现代流行病学一个新的分支,也代表着流行病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流行病学的发展和疾病的防治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此,在讲授《分子流行病学》这一章节时,教师结合课题组在研究疾病遗传易感性方面的经验,循序渐进的向学生介绍了之前基于候选基因策略的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然后重点向学生介绍近年基因分型技术的不断更新完善及随之出现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associationstudy,GWAS),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根据连锁不平衡(Linkagedisequilib-rium,LD)原理选择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个标签位点在大样本病例和对照中进行检测,并辅以多个独立的人群研究进行后续验证,最终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6]。同时,在课堂上图文并茂地以中国人群第一个肺癌GWAS为具体研究实例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其设计、实施与结果解读,并强调GWAS的出现为全面系统研究复杂疾病的遗传因素提供了崭新快速的研究策略;且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千人基因组计划遗传多态性图谱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成熟完善,其测序费用及测序时间均得到显著降低和缩短,使得开展大样本的测序成为现实,也已成为目前研究热点。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紧扣二代测序这一科学前沿,适时向学生介绍二代测序在疾病遗传易感性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另一方面,在讲授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各个章节时,在每章讲解结束后,将研究生最新的毕业论文中与相关章节相匹配的内容与学生分享,得到学生与教学督导的一致认可。如在讲解《描述性研究》时,将课题组2015年度一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如皋地区糖尿病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与学生分享,加深学生对《描述性研究》这一章节中现况调查的抽样方法、样本量计算、数据整理与分析、偏倚及其控制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4以科研训练为切入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近年来,我们认真分析本专业新生的专业思想状态,发现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这一角色转轨时期,如果缺乏科学、及时的引导和必要的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将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大学目标感到迷茫。而我国大多数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训练不够重视,仅将其看作是一种辅助性的培养手段。近来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在流行病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课外项目为载体,确定了“导师-研究生-本科生”三位一体互动新模式,强化导师在这一互动模式中的引领指导作用,发挥研究生的“传-帮-带”角色,激发本科生的科研热情,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带动本科生的创新实践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投身科学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全过程,等同于将来真正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次预演。特别是在独立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项目、制定项目可行性计划、预算经费使用、查阅国内外参考文献资料、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和论文、结项答辩等过程,熟悉项目研究的基本过程,完全与将来的科研工作模式一样,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同时,学生通过参加科研能力训练,既加深了对书本所学知识的掌握,同时也锻炼基础科研能力,使他们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明晰本学科发展动态,提高科学感悟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独立、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基础科研训练不仅为准备未来从事研究工作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其他学生未来的专业工作和进入社会后的人生历程也有很大帮助。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的一门主干学科,其在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主导地位,正随着人类疾病谱、人们的健康观念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凸显出来。作为流行病学的专任教师更应认清形势,特别是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注意突出流行病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培养学生能力放在首位,随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涛,詹思延,李立明.流行病学实验研究发展历史[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7):633.

[2]马红霞,靳光付,胡志斌,等.浅谈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321.

[3]李曼,刘英丽,刘文宣,等.PBL方法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5):129.

[4]陆益花,何书,田甜,等.PBL教学法对流行病学课程的应用效果评价[J].交通医学,2013(3):316.

[5]张杰,张丽娟,李觉.流行病学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效果的分析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3):408.

[6]沈洪兵,医学论文综述靳光付.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复杂疾病风险预测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7):643.

作者:褚敏捷 田甜 陆益花 姜丽英 庄勋 单位:南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方法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64311.html

    相关专题:写文章赚钱的网站 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上一篇:师范院校网络工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