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刺治疗
将大鼠固定在特制的鼠笼内(自制),颈部暴露,针刺组分别按不同角度的排刺进行治疗,进针点在C3~C5部位。①直刺组:垂直快速进针,于C4上部横向排刺4针,每针间隔约2mm。②斜刺组:沿脊柱方向与皮肤表面成45度角横向排刺4针,针尖缓慢深入直到C4棘突骨面,每针间隔约2mm。③平刺组:沿脊柱方向与皮肤表面成15度角横向排刺4针,针尖缓慢深入直到C4棘突骨面,每针间隔约2mm。用G-6805型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15Hz,强度6mA,将电针仪的一根导线与左侧两根针缠绕在一起,另一根导线与右侧两根针缠绕在一起。每次3分钟,每周3次,针刺1周。观察指标针刺1周后空气栓塞处死大鼠,取C3~C5韧带,采用10%中性甲醛固定,室温保存,送病理实验室HE染色制成切片,光镜观察。以骨组织为中心,计数骨组织周边1/4范围内一个高倍视野中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版统计软件包对所测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实验结果
2.1各组大鼠颈部韧带组织学变化的光镜观察结果
正常组韧带弹性纤维平行排列、规则致密,表面光滑,呈波浪状,细胞形态完整,可见少量的胶原纤维和散在的成纤维细胞。模型组韧带出现了片状增生的胶原纤维,纤维束结构模糊、排列紊乱,并可看到间充质细胞及诱导分化形成的软骨细胞。针刺组韧带片状胶原纤维较模型组减少,纤维束排列整齐,软骨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多较模型组少,其中平刺组排列最整齐,成纤维细胞较少;直刺组排列稍显紊乱,但比模型组排列整齐,且成纤维细胞较模型组少;斜刺组排列整齐,成纤维细胞也较少,但整体效果不如平刺组。表明针刺对韧带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2.2各组大鼠韧带组织成纤维细胞数量比较
正常对照组韧带可见少量散在成纤维细胞[(32.38±5.80)个/HP],模型组韧带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并伴有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计数[(38.38±4.72)个/HP],两组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针刺组中,平刺组成纤维细胞计数[(32.47±3.70)个/HP],直刺组[(35.00±5.31)个/HP],斜刺组[(34.19±3.71)个/HP],平刺和斜刺对韧带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平刺最优(P<0.01),见表1。
3结语
随着现代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伏案工作的人群逐渐增加,颈部韧带劳损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由于各种因素,如长期姿势不当造成的劳损,邪气侵袭局部经脉造成的经气不利,影响经筋的功能,造成经筋损伤而不能维固关节,关节紊乱,可诱发颈椎病。在颈椎病发生过程中,颈部韧带损伤是一个重要因素,颈部韧带慢性损伤通常是由持续反复的牵拉性损伤造成,使韧带变性、变硬、甚至钙化,成为颈椎病的重要影响因素[9]。椎节的退变从脱水、松动开始,渐而引起前纵韧带的松弛,出现韧带-骨膜下出血及髓核前移,在形成椎节前方骨刺的同时,局部的韧带亦随之钙化[10],严重时可再出现骨化,此时可在颈后部触及硬块。国外对于韧带的骨化研究中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增厚可引起椎管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压迫,发生不同程度的四肢痉挛性瘫痪,感觉和大、小便障碍[11-12];因此,颈部韧带损伤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依据,此阶段是治疗及预防颈椎病的最有利时机。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脱水和异常应力可以使韧带慢性劳损,在大鼠颈部脱水造成椎体关节失稳并施加作用力持续牵拉韧带,使颈后肌群长期处于异常应力作用而制备的模型符合颈椎退行性改变理论,这与过去研究有相似之处。基于针刺治疗经筋理论,“病在筋,调之筋”,采用排刺法通过疏通局部经气,促使血液循环,可加速患部韧带功能恢复。观察结果表明针刺组可减轻韧带的损伤,减少胶原纤维的增生和成纤维细胞的增多,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平刺组和斜刺组韧带改善较显著(P<0.05),以平次最优(P<0.01)。针灸治疗过程中进针、行针时应选择合理的角度,不同部位的针刺角度往往不同[13]。腧穴的功能与腧穴的经脉所属、所处位置以及是否与他经交会、交叉等因素有关,也与分布腧穴周围的组织有很大关系[14]。因此,不同的针刺角度通过作用于不同组织对治疗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实验不同针刺角度对韧带损伤的影响有一定差别,平刺和斜刺作用于韧带的范围和面积相对较大,作用也较显著,其中以平次最优,说明平刺可能通过横贯韧带,从而对于韧带损伤有更显著的疗效,说明不同针刺角度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不同组织而产生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时间及精力原因,本课题仅初步比较不同的针刺角度对韧带慢性劳损的影响,对于不同针刺角度对不同组织的影响及所适应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袁蓉 潘晓伟 高群 燕晓茹 田阳春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