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任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这种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有所缓解,但差距仍然存在。本文对多数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的解决措施为切入点,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义务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阐明必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有效措施
教育资源配置的是否合理,从个人层面而言,关系到每个孩子能否使用到良好教育资源;从国家、社会层面而言,关系到能否为国家输送所需人才,以及社会所需要的公正;从教育事业本身而言,关系到教育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因而研究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措施,对我国教育未来的长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发展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体现,教育公平不仅为每一个孩子教育水平提供保障,而且为国家提高全民素质提供了一种保证作用。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所言,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不仅能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会通过提高能力使其免于陷入贫困。如今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多数学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区域间的失衡,东西部较为明显
多数学者以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支出情况为例,以此说明义务教育财力资源配置的失衡。例如:1998年西部各省区教育经费总额平均为50.76亿元,东部各省区平均为157.40亿元,是西部的3.1倍。同年,西部各省区小学、初中和高中生物教育事业费支出平均为429.94元、813.94元、1384.26元,而东部平均为784.28元、1126.95元、1976.17元,约为西部的1.82倍、1.38倍、1.43倍。上述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失衡必然导致基础教育资源的失衡。
(二)同一区域在学校之间投入的失衡
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同一地区的学校之间投入存在明显不同,名校优于普通学校。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校也存在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投入明显不同,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较少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名校、发达地区。国家的这种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名校倾斜的政策,使得政府以及社会上资助的团体、个人等向名校倾斜,从而忽视了普通学校以及技术类院校等。
(三)不同区域、同一区域的师资力量悬殊
多数学者认为长期以来,西部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资源的短缺。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数量少和质量低。农村音乐、自然社会、思想品德等科目的教师严重缺乏,这些科目的教学往往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符合条件的教师数量较少。在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方面,西部地区小学高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和初中一级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较东部地区少了12%。改变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现状需要引进并且留住优秀教师。
二、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原因
针对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原因,学者们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其原因的分析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失衡
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投入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也就越多。反之亦然。据统计,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十年之间,上海、北京和天津的人均收入从1.5万元左右增加到6.5万元左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贵州、甘肃等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地政府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提供了保障。这种现象导致的结果是,北京等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也高于内蒙等中西部不发达的地区,从而导致教育水平同样会出现这样的差距。翟博的研究也同样显示,全国各地区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差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说明我国地区间初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差异仍在拉大。如此这些均说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我国区域间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二)义务教育资源缺乏
教育经费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物质基础,教师则是保障学校实施优质教育的重要因素。但是,在20世纪中期,经济发展不景气,方方面面均需要国家投资。与此同时,国家财政不足以支持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而国家发展需要引进大量的人才,这需要发挥教育体系的作用,用最短的时间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面对教育资源的匮乏,不得不采取“集中优质资源,办重点学校”,以确保国家对人才的需要。这样,大量的教育资源逐渐向各级重点学校集中。随着时间发展,重点学校保持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形成一定的办学传统,最终成为名校。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并没有改变这种状况,而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现象。
(三)差异发展的教育政策
多数学者认为,从改革开放到今天,我们实行的是一种差异发展的战略。国家对沿海地区的发展政策,使这部分地区获得了比西部和农村地区更优越的资源,特别是资金和教师的流动保证了沿海地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三、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发展对策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导致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促进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加强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1.发挥政府在加强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1.1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首要原因。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为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保障。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如今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但是这种投入仍然低于发达地区、城市,要加快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难题。归根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的关键是增加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总量。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1.2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合理使用资金就等于增加有效投入。政府不仅增加对义务教育投入,还要督促教育经费有效的使用,从而使得教育资金真正的用在教育上。比如设立教育资金监督委员会等。1.3政府对于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差别对待。目前,在我国相对较弱的县、乡承担了为基础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对这些相对较弱的县和乡增加教育投入,以保障基础教育起点、教育过程的平衡。
2.加强有关教育部门对基础义务教育的管理
2.1合并部分学校,使得有效的基础教育资源充分利用。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地域分布,许多农村人口分散,从而也就导致农村学校的布局多且分散。每个农村学校学生较少,且教育资源落后,我们可以根据这种情况调整学校布局,从而使得有效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相邻学校办学,可以以乡、镇为单位,将几个邻近村子的学校合并在一起,这样既能保证硬件设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师的质量,从而充分利用和优化现有基础教育资源。2.2制定相关政策,优化教师的质量和增加教师的数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对于来任教的教师要从严考察,从而保障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教师水平;严格控制城市教师编制,可以使得超编的教师主动到偏远学校;明确规定一些具体实施标准,新教师必须首先到薄弱学校工作具体年限方能调回重点校、城市的学校;对自愿到偏远地区或薄弱学校任教的教师和管理者应该给予优厚的待遇,比如加薪、对他们的子女予以优待;强校与弱校进行联合,鼓励重点学校的教师去薄弱学校,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2.3多元吸收基础教育的资金。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过于单一,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政府建立相关机制,将社会上闲散资金通过募集的方式吸收到基础教育资金中以及学习有益的办学形式,寻求效益最优化,从而弥补政府教育资源的不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以及教育事业的快速急诊医学论文发展,义务教育事业水平得到了一定提高,但发展的差异性仍然很突出。义务教育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由此可见,我国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孙国利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