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禅宗多元艺术表现之形式
禅宗艺术作为独特的艺术流派创造着特有的审美方式与美学体验,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构成,对世界艺术与美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禅宗艺术来源于宗教,因为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又成为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门派,其表现形式也是多元多样的。
(一)禅诗之吟风咏月
“禅诗”泛指禅僧说法时运用的偈语,意在表现“禅悟”的丰厚内蕴和心中境界,形式上包括偈、颂、歌、诀。唐宋期间,禅僧辈出,寓禅于诗,以诗喻禅,成为风尚。如寒山、拾得的禅诗被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寒山诗如:“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卧。倏尔过春秋,寂然无尘累,快哉何所依,静若秋江水。”永嘉禅师说:“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4]抒发的是内心禅悦的境界,万缘放下,寂然无侣。禅诗多吟风咏月,与世俗凡诗所不同的是,禅僧所吟咏多为亲证光明境界;凡诗所吟咏多留恋时间月圆花鲜。表达妙境的禅诗很多,如傅大士偈:“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丝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个语声是。”禅诗所表达的境界亦是清凉、空灵的环境,从唐宋至今,禅宗多居于南方,与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相反,禅宗的境界确是秋寒又清凉的。表达清凉境界的禅诗,如寒山的:“山中何太冷,自古非今年。沓嶂恒凝雪,幽林每吐烟。草生芒种后,叶落立秋前。此有沉迷客,窥窥不见天。”德诚的《颂钓者》:“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5]
(二)禅画之道象
禅画是无象而有象,衬托“道象”来。禅画通过实践的手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悟证境界;以简略的笔法勾勒出胸中丘壑,体现画者心灵;诗画中透彻出禅意,禅意中孕育着诗画,禅与画的完美融合体味出悟禅者的身心境界。禅画是中国禅宗艺术特有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看入自己生命本性的艺术。其表现手法往往是脱俗、空寂、古拙、无味、呆板、无理、无心、兀傲极尽非知识、非理论、无意识、无逻辑的绝路;但又经常用洒脱、风流、疯癫、活泼很平常的方法自然的流露”[6]。禅画的创作根源于禅者“顿悟”的精神支配,禅画摒弃一切所谓的“古法”,如同六祖慧能撕经一样,只求抒发自我的自发行为与强烈感受。自唐代王维开启禅画先河之后,宋代达到更高的巅峰境界,直至明末清初达到艺术的顶峰。八大山人将儒释道的哲学美通过洗练的笔锋融入到禅画之中,创造出“空而不虚、简而能远、寂而不灭、淡而有味”的风骨意境。禅画的表现是用心境创作,禅的意境体现在笔墨,体现在心胸,对于画中的“简”与“繁”不能简单论之,而应用辩证的哲学观点去辨识、解析。有些学者认为,将八大山人的禅画继承下来的是清末吴昌硕、近代齐白石、近现代潘天寿三位大师,他们与八大山人的画作同样具有简远笔墨和脱尘境界。[7]如今观之,这三位大师的画作不能每件都被称之为禅画,画作虽然超脱意境,但是并不是件件均在体现内在的禅意、禅空、禅境和禅学的脉络。
(三)禅书之妙由心悟
禅书是以禅入书,以书喻禅的书法艺术种类。书法无法,妙由心悟。禅书延承禅宗“心法”的思想根源,在表现上着重“本心”的自然表露。黄庭坚的书法入禅入境,正如其所述“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未尝一事横于胸中”。张旭、怀素将“本心”的根源发挥淋漓,书法不在拘泥于可读,转而向着可观发展,由此创造出了独特气韵的一派草书。禅书是因其浓郁的禅宗味道而被称之为禅书,禅书所表达的境界是超妙的、含蓄的、空灵的,“空间”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8]。禅书所要表述的意境是永恒与无垠的精神心境,透过心境的空灵,观者与书者均可透彻体悟到人与自然、人与浩瀚宇宙的交融。
(四)禅宗园林之联想与感悟
禅宗园林的发展源自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是禅宗美学思想与传统山水造园、诗画美学相融合的产物。随着禅宗在日本的流传与发展,这种佛教禅宗写意庭院逐渐发展成为日本古典园林体系中最具特色的一派,由此,日本园林带着禅宗意蕴的表征成为东方园林体系中独特的一派。禅宗园林的禅意借藉枯山水的造园手法比拟自然山水,以纯粹的写意表现山海之意,以白沙为海,以石块为岛,“枯”与“寂”的心灵应征着观者的联想与感悟。这种枯山水的手法最早来源于盆景艺术,在方寸之间构筑浩然天地,抽象的寥寥几笔勾勒出白沙的烟波浩渺、花草的大千世界,可谓之“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的“精神园林”。禅宗园林的表现手法可以概括为表征“自解自悟”的哲学内涵,用抽象、简约、不着文字的写意手法让观者体味出极净、极少、极简的禅宗美学。与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相比,禅宗园林的造园者舍去了“水”的构筑元素,水是动态的、活跃的,由此之“舍”才能使枯山水的静止凝固更为纯净与永恒。枯山水由石头和沙粒组成,可以把沙粒看成是微小的石头,因为它们的众多而被看作成消失,与这种“众多”相对比的是几块巨石的显现。枯山水的精妙与绝妙就在于此,虽然舍去了“水”,却能通过意境和心境创造水,沙石的动静、有无、多少表征出来的是宇宙与心境的空灵和神秘。枯山水所要传递的思想本源是凝固不变的“永恒”,意将大自然的片段“永恒”的保存,不能忘却的是禅宗本源的“悲悯”,因此,这种凝固的“永恒”虽然“至美”,却也“至哀”。也正是这种至哀的壮美才能警醒观者摆脱尘俗羁绊,达到永恒的精神存在。
二、综述
禅宗艺术的多元表现源于也表征于禅宗精神本源于传统艺术形式的相融相合,禅宗的艺术表现源于禅宗,表于艺术,是禅宗与艺术的结合。蒋述卓先生指出:“禅的人生方式及其境界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9]聂振斌、滕守尧、章建刚合著的《艺术化生存》也指出“禅宗是宗教,却不迷信不崇拜人类的异化物人的偶像,禅宗所追求的宗教境界不在‘彼岸’,却在‘此岸’的现实人生境界之中”。[10]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理论中,其基本的思想意图是借用艺术的表征与审美让观者与受者通过想象忘却现实的苦痛,体味人生的自由与美好,因此,无论是从宗教的湖北职称角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评论,禅宗艺术都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
作者:叶郁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