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与启示(6篇)

第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2015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不断进行教育技术创新,引进创投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将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作为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行业和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样不能避免受到影响。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并非完全与生俱来,是可以通过受教育获得的。彼得•德鲁克说过“创业不是魔法,也不神秘。它与基因没有任何关系。创业是一种训练,而就像任何一种训练一样,人们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它。”创业创新教育使高校毕业生由简单的求职人变成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在创业创新大时代来临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互联网密切融合。

1“互联网+”的内涵和模式

“互联网+”的实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相互融合,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互联网作为核心和引擎,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各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互联网+”既是互联网的应用也是它的发展,加的是社会现存的所有行业,如果有哪个领域和行业还没有被互联网影响和改变,那么这个领域就蕴藏着更大的商机和前景。社会经济发展中,传统行业的环境和客户都在发生着明显变化,顾客逐步变成不同APP的应用者,创新和改造了行业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常用的iOS、Android和Windows,它们的作用都是将用户、互联网和企业提供的应用和服务紧密联系起来。“互联网+”的模式不仅是和传统产业相结合,同时也共享资源和发展成果,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生产成果有效的结合起来,为所有需要的人所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新、更有意义的变化。对高校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如何掌握这一路径,将自己的创业理想和“互联网+”联系起来显得至关重要。

2“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所遇到的问题

2.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必要的教育技术支持和创新“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和以前的创业教育比较起来,更具开放性,方式更自由,这也对教师素质和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本身不仅仅是传授者,同时也要是创新者,不仅仅传授创业知识和理论,同时也要精通互联网技术。学生的创业创新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也包括技术学习。例如网站的制作、后期的处理、SEO优化技术、电商的运营技术,这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基础技术。要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创新创业,就要运用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工具,而现阶段人们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学生没有对“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系统的学习。2.2创业投资基金较少投入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没有创业成功案例的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成功的创业教育,但是没有创业投资基金的投入,创新创业教育很难实现成功。现阶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和校园实践的较多,创投基金参与的较少。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方式来实现,有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创投基金和机构的参与度不高。大学生年轻热情,有创业想法,却没有创业资金来源,在就业和创业的选择中,很多人因为经济压力不得不选择稳定的工作放弃创业想法。2.3未对全面创业大时代的来临做好充分的准备长期以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首选是稳定的传统工作,读大学的目标就是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这不仅仅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的期待,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认可。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空间有限,很多毕业生不是自发自愿的选择创业,而是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被动选择,面对创业风险缺少激情和冒险精神。近年来国家对创新创业大力支持,“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大学生创业降低了经营成本和创业风险,提供了更多机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创业意向,但是仅有梦想是不够的,从创业理想到踏踏实实的创业实践中间有很长的距离。不管是学生还是社会都要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树立起正确的创业理念,打破对大学生就业认识的局限性。

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应对措施

3.1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技术,增强师资力量教师是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体,老师主动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创新创业教学一直沿袭这样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的过程就是打破旧的创造新的,把理想转化为现实,把激情转化为效益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互联网+”加什么?怎么加?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技术,只有掌握好这个技术,才能把人们的想法加进去,形成真正的创新,因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应当有相关技术课程的设置。互联网给传统的行业在市场细分、业务开展、营销模式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学中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对培养创业人才来说非常重要,要重视学生独立发现和探索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多教学和研究中使用的“头脑风暴”教学法,让不同的学生和老师在交流和探讨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学,必须更加重视老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和培养,有价值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方法都应当大胆尝试,以此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3.2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参与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在“互联网+”的时代,创业创新教育不能局限于一个地方一个平台,高校应当立足学校本身,搭建立体的创业平台,充分融合利用多方资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会。引进创投基金,充分撬动社会资本,这本身就是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中的创新之举。2005年第二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为了更好地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设立了总规模400亿的创投引导基金,但是这批基金用在高校创新教育中的很少,特别是地方高校,几乎没有。因此,如果高校能够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同时引入社会资本来支持学生创业,必将更大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率,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创投基金的投资重点应该是学生早期有未来发展前景的创新创业想法和初具规模的企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做到将知识的专业化转变为资本社会化,将创业冲动真实的转化为创业行动。高校创投基金的引入一方面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化为实践,促进学生就业,同时也能创造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3.3将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核心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全面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而不是简单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它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主动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本质,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创业的主体行为,将创新作为人生态度和思考方式,将创新内化为个人的内在精神和气质,最终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智慧。创新创业与传统就业模式比较有优势也有弊端,创新创业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困难和风险的同时激发起大学生内心深处对创新能力的追求和自主创业的激情,在全民创业的大时代把握机遇,实现梦想。教学中要树立起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拼搏精神,课程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和潜力,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创新创业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开创性精神,让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勇气,胸怀和创新的智慧。创新创业教育教给学生的不是狭义的创业技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移植创新创业的DNA,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逻辑。

作者:胡耀文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

第二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为了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严峻性分析

据统计,2016年毕业季,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市场,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了未来的主要趋势。然而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情况令人堪忧,人民网根据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发布的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统计发现,公布应届生创业情况数据的只有15所,而且创业率普遍较低。本科生方面,浙江大学创业率最高,达到4.16%,北京外国语大学排第二,为1.38%;研究生方面,东华大学创业比例为3.32%,上海外国语大学为2.38%。除了上述四所高校,其他高校创业率均不到1%,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20%以上的创业率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为鼓励大学生创业,2014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2015年教育部再次下发《通知》,均要求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纳入学分管理。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积极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并大力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其中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明确指出创业要将政府政策支持与创业者努力相结合,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合理利用政府资源,提供创业服务体系,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出台了诸多政策制度,最大程度地给予支持。在我国政府的大力主导和推动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新潮流[1]。从2002年起,已有9所高校率先成为试点,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着重于完善教育体系、培养创业意识;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侧重于提高创业知识、增强创业技能;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上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并建立创新基地和实验中心[2]。在此基础上,许多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构建了相应的教育体系。但我国创业教育的平均水平仍然远低于全球创业观察所统计的平均数据[1],创新创业教育亟需加快发展速度,也有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专业教育是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重点发展某一特定领域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适合的专门人才,有职业的倾向性。多年以来,专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3]。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不仅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也离不开专业教育的培养[4]。而目前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单独开设相关地课程,没有与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相融合,没有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系统、针对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脱离专业教育会增加学生成长的风险,增加社会未来的风险。学生在专业教育不扎实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创新的思维理念,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有着强化和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3]。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5]。二者的融合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各个方面。理论上,在原有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的创新认识;同时充分挖掘各类专业教育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内容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教学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实训和校外实习中去,在模拟甚至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生选择创业方向时以所学专业为基础,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它的目的不仅为了促进就业,更为了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创业教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成功学,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比起创业技能的训练,创业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价值观的素养才是教育之本,推进创业教育需要高度重视固本强基,而不能本末倒置。创业的“业”不只是“企业”,以创造性的精神和能力成就事业的都可看成创业,因此,不能过于强调创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以是否创业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从而忽视了创业之“道”[5]。一旦盲目追求创业成功,忽略了对于道德的尊重和法律的敬畏,也于国家的发展无益。而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对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荣誉感,没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很难产生强大的创造力,也很难创业成功[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综合文化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免受到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重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重视学生合作精神、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都要不断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诚信品格的塑造;此外,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提高学生文化课所占的比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其中包含诸多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和修能养德的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养成。(三)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盲目激进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各高校形势大好的同时,要警惕盲目跟风和冒然激进的苗头,不能急于求成,打破原有的节奏,盲目鼓励学生脱离原有的专业学习过程,过早进入创业阶段[5]。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之间,都要有一个缓冲地带,让二者能够衔接联动起来,有充足的准备和能力去转化吸收,避免功利主义价值取向[4]。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盲目激进,可能会导致学生一味追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如果不能从过程中整理反思和总结经验,也就得不到更大的提高,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一旦遇到挫折便一蹶不振,放弃了创业的念头;或者急功近利,只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考虑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创新创业教育要正确引导,合理开展,需要有专门机构来统筹安排与规划协调,与日常学习生活相贴近,贯穿创新思维和理念,创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在总体上制定战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明确总体思路和主要规划,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同时也是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次,形成系统完善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和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并与专业教育相融合[6],最后,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循序渐进,促使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创新推动思维发展,以创业改变就业观念,在高校学生常规学习和生活中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应然

(一)组建专业的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的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也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都有较高要求,因此组建一支专业系统的团队很重要,可以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1]。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定期聘请专家来进行培训、讲课,学习新知识,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以及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相关的培训班,去企业挂职锻炼,参与各种研究活动,增加实践能力;二是聘请一些有着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实践内容的指导[1]。(二)搭建系统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其他教育形式,需要有系统规范的实践基地和创业平台,如创业中心、工作室和科技园等,以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将想法孵化成产品。不少高校已经做出了相关尝试,如成都创业学院打造了“三区一平台”的特色教育模型,其中园区内按照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创业教育区、孵化区和成长型企业区,取得了良好效果[7]。创业平台可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创业体验,近距离地接触到经营和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也指出“大学科技园应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三)构建多样的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改变课程体系设置,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7],将课堂学习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将教育全体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创新中来[1];二是创新教育方法和考核形式,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采用启发开放式、调查研究式、小组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加课堂互动和交流环节,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方式,而不是灌输思想;同时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不能仅通过分数或“创业率”的多少来评价,而要根据创业知识的掌握和创业行为的变化程度来判断[6]。(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需要营造积极良好的环境。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竞赛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积累非常有益[1];其次,建立相关的社团和活动中心,打破自我封闭,将共同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集思广益,推动学生的发展;还可以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合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设置鼓励性的规章制度,开展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邀请校园专家来校与学生对话、传授经验,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1]。创新创业教育包括多个方面,不但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也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既要创新课程内容,也要创新教学方法。因此要警惕教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作者:徐姗 陈开兵 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贸易系

第三篇: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启示

摘要:国外的创业教育发展迅速,如何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创新发展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养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创业教育的特点,对比国内创业教育的现状,从创建创新型大学、增强学术功能转化和赢得更多资源支持等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美国模式;欧盟模式;经验分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使得学校不能再满足仅培养出掌握某一门知识或技能,只能依据学位证书或者资格证书来有限选择岗位的学生,而是要从创新精神和意识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改造”,让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胜任力广泛地搜集就业信息来就业。目前,学生如果想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胜任力就要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备创业的精神和态度、创新的意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主动学习、积极提高,才能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

一、引言

创业教育是一种拓宽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提升创造性的素养和培养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的教育。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创业教育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通过一系列先进的理念、工具和设施实现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于1998年10月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而为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要从束缚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出发,破除一切障碍,从而给那些有意愿的创业者创造空间,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创新、参与创新、关注创业、参与创造。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呼吁广大民众都参与到创新中来。因为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准,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意见从政策、财政支持、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部署,加大对大众创业支持力度,可以说,这是多年来大众创业最好的年代。我们所依靠的增量发展、投资驱动已经让步于大众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动。因此厉以宁指出,今后经济发展的动力都来自于人们的创造力。而现实中,人口少、国土面积狭小的以色列就是依靠创业、创新吸纳风险资本,成为世界上高科技新兴企业密度最高,最繁荣的国家。以色列的人均工程师数量和医学博士数量等多项人均人才资源强项指标都居世界前列,其高科技企业遍布全国,仅在2013年,以色列国内高科技企业就达到4000家,其分布密度创全球之最。以色列之所以能比肩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其秘诀就在于全民的创新精神、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这些激励和鼓舞着这个国家的人们不断创新和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和实践方面有必要首先了解国外拥有完善、成熟的创业教育经验的国家在这方面的特色和成绩,总结他们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措施,将对我们的创业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

国外的创业教育也经历了高校、社会的分歧、支持和融合,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都给予了创业教育充分的政策支持,提供了发展基金;不同的高校基于自身的特色,创立单独的学院,或者是在本学院的专业课程方面进行融合,发展出了不同的特色和模式。如创业教育成效非常显著的美国百森商学院,通过设定创业遗传代码进行创业者素质的培训,充分利用现实中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重视挖掘学习者的能动性和探究能力,都对我们发展创业教育带来很大启发。还有的高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发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给高校的创业教育融入了社会的需求特色也带来了社会的活力,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设计思维》课程,这些高校的做法不仅促进了创业教育向着更精深更专业更高效更联系实践的方向发展,还使这些学校的创业教育、创业课程和理念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创业教育的理念、人才培养的模式、成熟的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和有效的政策支持,值得我们借鉴。1.以培养创新精神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初期,不排除有高校兴起了功利性的创业教育,这与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就业压力大等现象是分不开的。但是,单纯的以就业为目的,以提高就业率而开展的创业教育容易使大学生过多考虑眼前利益而忽略个人就业竞争力和胜任力的培养,变得急功近利,缺乏社会责任感,其缺失的创业素养和创业精神由于不能有效激发自身真实的创业动力和热情,使得创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失败、创业短暂性和不可持续性。但是国外的创业教育由于从一开始就偏重实践,强调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所以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和落实过程一直伴随着推进实践、资金支持、政策辅助等,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有丰富的理论课程、成熟的教学内容,更强调让学生通过创业项目去学习。这种学习与课堂学习是完全不同的,由于许多项目在结束时学生就可以凭借项目成立公司,所以整个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自我培养和加强,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从老师到学生都已认识到创业教育并不是获得一个证书、掌握一门技能,而是完善大学生性格和人格,培养创业意愿、激发创业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和精神,开发潜能,不断学习,提高创造力。而这种素质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大学教育来完成的。也正是由于这种理念的建立,所以国外的许多中小学就开始创业启蒙教育,提高创业兴趣,开发学生的创业技能,因此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和成功率都较高。如欧盟国家自主创业比例达到20%甚至30%。2.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1)美国模式:市场主导。美国高校中以百森商学院、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等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和活动为代表,不仅进行创业环节某个方面的培育,同时围绕着开发潜能,建立终身学习理念,构建了高校的创业生态系统。其整个系统有从教学、到科研、实践、考核、资金和政策等后续支持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由高校老师和学生共同萌发创业想法、评估创业项目、进行创业实践,这一方面尤以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的workshop模式更为有特色。在这些创业活动的推动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非常重视市场需求,注意引导学生遵照市场导向,通过市场化求证、市场调研、市场分析、市场评判、市场检验来推动创业项目的每一个进程和环节,市场是核心,市场需求是创业的导向。(2)欧盟模式:政府主导。政府主导的欧盟模式的诞生与形成跟当时欧盟经济的衰退背景有关。在这种背景下,欧盟推出了一系列计划和报告,主要是围绕培养创新精神、利用创业教育带动解决就业问题,激发经济活力展开的。具体在实施中,都贯彻了政府主导的思想。由于各国在实施中政策各有侧重,但都考虑到对学生的资源、资金等支持。以英国为例,政府为鼓励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设立了各种基金和奖励资金。除此之外,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围绕高校的专业设置,成立了各种学科中心,为相应的学科和专业提供教学支持。政府还组织开展以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致力于创业教育工作和研究的教师、学者提供交流机会。3.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创业教育能过顺利推进和实施成功的关键。美国的高校一方面允许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或者创立公司,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展现真实的创业环境、创业技巧;另一方面高校也积极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高校做兼职教师,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案例和创新思维。如斯坦福大学会邀请著名公司的董事为学生开授课程,加州大学则邀请各个领域的知名人士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讲座。英国等国在本科教育阶段开设“创业学”,部分课程由企业家和大学教师联合开设,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并将网络学习活动融入到课程理念和设计之中。这门课程主要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3次讲座、每周1次历时2小时的小组研讨活动、每周1次网上作业、纸版的创新日志。4.政策支持政策支持首先是资金的支持。英国政府自20世纪末开始持续不断地投资鼓励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如“高等教育创新基金”(theHigherEducationInnovationFunds)和“科学创业挑战基金”(theScienceEnterpriseChallengeFund)。美国的创业教育则得到了很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资助,比如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社区获得了信息支持,学生的创业项目得到了校外风投机构的资金支持。哈佛大学则是由校友提供资金成立了创业中心。其次,创业活动的转化。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出台了《贝多法案》等挂钩政策,另外美国的中小企业政策,减少注册到运营的程序,缩减所有注册和审批步骤,降低费用,使得在美国创业非常容易。而孵化器和科技园也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设备等,还有专业的创业指导,也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顺利实施提供了帮助。2006年,欧盟提出了《实施创业行动计划》,该计划从肌肤创业意识,鼓励更多人创业,到资金支持,营造创业环境,完善创业制度和管理规制等多方面。

三、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以1997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开端,正式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首先,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扭转。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以开设创业管理课程为始,同时辅以实践、实训,真正将创业理念落实到学生培养、老师培训、机制改革、实践开放的并不多。而这种创业教育首先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浅层知识的讲解,对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技能的提升帮助不大。另外老师仍然需要在既定体制下完成教学、科研考核任务,背负公共服务等繁重的任务,无法到企业实践,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如何能教会学生实践呢,如何能引领学生创新呢?其次,受困于高校的管理体制,教师的创业经验还得不到有效提高。放眼国内,目前有实践经验和实践经历的教师在高校并不是很多。很多教师博士毕业就投入到职称晋升、个人生活、孩子升学的诸多压力之中,无暇去考虑实践的事情。所以导致高校的创业导师很多来自企业导师兼职。而企业导师有时候因为是体制外人员,可能得不到有效监管和考查,课程质量有待检验。还有就是企业导师的不稳定性。每个学期初,都需要与企业导师联系,确定新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还有的企业导师并没有真正发挥导师的作用,没有给学生带来实践的信息、资源和机会,也不能帮助学生提供技能。第三,大学还是以学术性创新为主,创业并没有真正立足。因为高校的考核机制所以导致很多高校还是学术型高校,其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向更高层次的学术靠拢,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也忽视了对创业教育的实践。高校所提倡的创业教育仅仅是多了一些科研项目、活动赛事,并没有真正得到广大老师的支持。第四,对创业教育的支持仍显不够。从创业教育的实施、到创业活动的开展、参加创业竞赛、实施创业项目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个别高校能够获得较多的校友资助或社会资金支持,如清华大学,但多数高校只是校内提供创业奖金或训练基金,对能够入选的条件也比较苛刻。另外即使学生有创业的想法,创业的初步计划,但要想成功实现难度也比较大。学生的创业计划通常是不太完善的,直接创业的可能性较小,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风险投资机构的引导、政府政策的资助等。

四、国外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1.从根本上对大学进行创新,办创新型大学,鼓励创业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开设创业方面的课程,还要有丰富的创业经验的教师,所以要鼓励教师投入企业实践还要邀请企业人士到学校跟学生交流授课。总之,围绕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技能的提高,提供一切机会,创造学生与创业机会接触的环节,增强学生的创业动机和意识,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实习中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敢于创新,勇于创新。2.学术功能向创业实践拓展高校科研将自身的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加以引导,鼓励教师与企业界多联系沟通,多参与现代企业管理与实践,关注成果价值和运用。利用科研成果,创办高科技公司,建设创业园,或者向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管理咨询、以多种方式融入到企业经营。英国的谢菲尔德題哈勒姆大学(SheffieldHallamUniversity)的企业经营与管理改革学院(DepartmentforBusinessEnterpriseandRegulatoryReform)在2008年开发了一个创业模块(VentureMatrix)。在事先经历了1年的试用期后,创业模块吸引了大量老师和学生参与,还赢得了当地大中小型企业的帮助,为学生提供项目和学习机会等方面的支持。该模块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根据试行阶段的学生反馈,参加过该模块的学生在未来更可能进行创业。而美国的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开发项目,为学生设置实习岗位,配备实验室,聚合了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工业部门的合作者,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业技能的提高。另外真实的商业项目和商业环境也加深了学生对商业领域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意向实际转化。3.为创业教育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我国政府目前高度重视创业教育,基本建立了创业的联合推动机制,但高校的创业系统还不够完善,还不能有效的对接。因此,高校要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资助创业教育,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科技含量,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到创业科技园等实践平台进行实践检验和技能训练,为创业大学生设立创业奖励基金,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宣传。另外还要主动架起与社会、企业互动的桥梁,多元引入社会人士的知识、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多角度开辟社会支持的创业渠道。

作者:杜辉 龚秀敏 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第四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素质培养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新时代,众多高校大学生也走上了创新创业之路,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实际创新创业的效果不甚理想,这与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不高紧密相关。为此,国务院和教育部部署了开展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其中知识产权素质培养是其重要内容。文章提出,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中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各高校要明确知识产权课程体系开设的目标,科学设置知识产权课程体系,注重高校大学生知识产权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连年持续攀升,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传统的就业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校就业需求。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既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是落实建设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还可以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于是,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上了创新创业之路,但是最近几年的实际创新创业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只有1%的本科生创业成功,研究生创业成功率也不足5%,其中,创新创业者的综合素质不高是其主要原因。作为高校,不但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还需要开展知识产权教育,提高创新创业者的素质和技能。

一、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知识产权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新能力,国务院和教育部等均部署了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并提出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求各高校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向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创业创新指导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年教育部也要求从2016年起各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人才是具备一定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人才,其要具备的核心素质应当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二者均与创新者的知识产权素质紧密相关,因为只有创新者具备知识产权意识,才能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才可以将自己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此外,拥有知识产权素质还可以推进创新能力的养成,只有创新者了解知识产权制度,才能避免重复研究与开发,才能形成创新动力。另外,教育部并没有规定创新创业的具体课程,因此,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块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设计教学单元。基于知识产权的素质养成是创业和创新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在规划本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时应该增加知识产权的教育内容。此外,在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中还具体规定了要改革教学制度,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探索将学生发表的论文、获得专利、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那么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自然要涉及版权法律知识、申报及获得专利涉及专利法律知识,自主创业也与《商标法》和《促进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法》密切相关,这些知识只有通过一定课时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实践,学生才能在具体的创新创业过程中灵活处理知识产权问题。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很多高校对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我国高校虽然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创业计划方面的课程,但与美国高校开设的系统创业教育课程(法律、创业营销、创业领导艺术及教育、创业企业融资与成长战略、技术竞争优势管理、成长性企业管理等课程)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比较重视对学生讲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团队建设、项目选择、风险控制、融资合作、企业申办等内容,却忽视甚至缺失了有关知识产权知识的教育,使得许多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不知道如何保护和运营自己的知识产权,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如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团队学生的调研中,大部分学生对于职务发明和非职务方面的区别、专利申请时机、选择申请专利还是技术秘密保护等问题了解不太清楚。再如在专利申请方面,大学生的技术往往处于试验阶段,样机尚未制造出来,他们以为不能申请专利,从而错过了专利保护的最好时机。因此,现实的迫切问题需要我们加强对创新创业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培养,特别是要尽快开设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产权素质的培养。(二)很多高校对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缺乏经验在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对知识产权素质的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很多学校将知识产权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没有作为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有些学校的知识产权教学理念比较落后,认为知识产权教育就是知识产权法教学,只重视法律法规的讲解,而忽视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估价等问题的教学。譹訛多数学校采用的知识产权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教材内容难度较大,采用了法学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类教材;有些学校采用的教材过于简单笼统,甚至不包括反不正当保护法和商标法。在知识产权教学师资方面,有些学校没有专门从事知识产权法律和管理的师资人才,只能由其他学科的老师临时“客串”承担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学习只是浅尝辄止;有些学校知识产权老师多注重理论研究,而缺乏知识产权实务经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帮助不大,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产权的兴趣。

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不仅要面临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还要学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学会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学会如何申请商标保护等。因此,知识产权类课程主要针对有创新创业需求且本专业为非法学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开设。在开始的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将知识产权素质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譺訛开设的目标应为:通过有目的的知识产权融合教育与体系教育,使大学生积累知识产权的相关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全面提高创新创业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该培养目标,应注重教学方式的趣味性、通俗性,要注意知识产权知识与学生的本科专业背景相结合,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专利法知识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二)科学构建知识产权教学模块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知识产权素质培养,不同于法学专业或知识产权专业的课程内容设计,除简要介绍传统的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外,还要根据学校背景和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加深某一方面内容的讲授,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计算机科学课程外,还要求他们学习创新,投入创业,发展团队,练习写作计划案,学习商业和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再如华盛顿大学开设了《外观设计法学》、斯坦福大学开设了《知识产权在电影中的应用》、杜克大学开设了《音乐的著作权》等课程,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素质培养。再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信息科技为优势的学校,每年有大量的专利申报需求,这就要求增加专利法内容的讲授。此外,在知识产权素质培养过程中,还要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获取、管理、投资等有关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过程管理意识,提高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三)知识产权素质的培养要以实践能力的提高为重点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体系学习过程,因此在该阶段应该采取多渠道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专利文献检索、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等实务内容,使学生掌握专利实务的一般操作技巧,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对一项专利进行申请策划;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商标注册申请、软件著作权登记、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等实务内容;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组织学生到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知识产权实务部门实习;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知识产权日常管理和战略规划;鼓励学生创办科技风险投资性企业,鼓励学生完成自主科技成果的转让与转化实施。

作者:贾引狮 梁燕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第五篇: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摘要:新常态背景下,在信息化、大数据的迅猛冲击中,在生产力快速发展期间暴露出的社会矛盾中,高校贫困生群体日益引起了家庭、社会、政府和学者的重视。解决贵州高校贫困生问题需从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改以往的授之以鱼式的“资助”为新时代“授之以渔”式的“自助”,进而教育贵州高校贫困生有效吸收新常态下的信息成果,逐步实现创业就业的有效结合,直接促进贫困生有效就业率的迅速提升。

关键词:资助;自助;创新创业教育

新常态背景下,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促使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进入全新而稳定的信息化时代。对于地域环境相对偏远、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贵州普通本科高校而言,新常态条件不仅给予就业创业信息的获得带来了便捷,而且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尺度、就业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为贵州高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让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在新常态时代下使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问题实现新的突破,寻找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的全新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当前学界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热点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探讨创业教育的相关性。第二,强调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使创业、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协同进行。相对于两方面的热点,同时也存在着两点空白,第一,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健康模式,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一体化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第二,对于贵州高校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研究尚属空白。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探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解决贵州高校贫困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实现多层次就业的客观选择。

一、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现状

随着1998年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总数持续增长,贫困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为了促进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更高质量的就业,笔者以贵州师范学院贫困大学生就业为例,对贵州师范学院2015届91名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显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分布为国家基层就业、公务员、西部计划以及个人创业。通过对该91名应届贫困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显示:其中国家基层项目38人,主要从事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应征义务兵1人,考取公务员3人,升学4人,西部计划2人,自主创业2人,私营企业就业、销售、临时岗位工作等其他灵活就业40人。对该91名贫困大学生就业地区进行调研分析,省会城市8人,县级以下农村城镇地区41人,地级市32人。数据分析可见,贵州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主要有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工作求稳。事业单位公务员走热,不少学生首先选择考取公务员等“铁饭碗”,职业兴趣为其次,稳定为首先。第二,农村基层就业规模较大。这些地区经济、交通、教育资源等欠发达,工作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对大学生的需求确实极大,贵州省绝大多数贫困大学毕业生来自偏远农村,他们经历了贫困的磨炼,在面对困难时一直更加坚定,愿意投身基层,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提高和锻炼自己,与他们而言建设家乡、投身基层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职业理想的有益抉择。

二、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困境

从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当前该群体的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经济收入不能有效满足求职成本、自主创业困难较大、自身缺乏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对贵州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培养要改以往的“资助”模式为“自助”方法,进而教育贵州高校贫困生有效吸收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创业就业的有效结合,促进贫困生有效就业率的迅速提升。第一,求职成本高。当前大学生找工作所需费用不断增多,诸如报名费、交通费、培训费、服装费等,这些求职所需花费令贫困大学生感到困难重重。另外,还有就业歧视、地域歧视以及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现象等因素的制约,如有的招聘单位为某个岗位量身定做招聘条件,故意设置门槛等严重阻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第二,自主创业阻碍重重。和所有创业者一样,刚毕业的大学生知识面狭窄、经商经验不足这些问题是应届生创业者的普遍困难。而贫困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对而言困难更大,资金短缺、人际关系匮乏、承担风险能力弱是贫困大学生创业的特殊困难。种种困难令他们不敢创业,也没有能力创业。虽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创业指导、创业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还需继续提高和落实。而在贵州地区的高校,因师资力量、经济条件、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贵州高校普遍存在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也对贫困大学生的创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第三,缺乏就业市场竞争力。贫困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缺乏,主要表现在计算机水平、语言艺术、交际能力等素质相对薄弱。贵州省高校贫困生由于来自经济条件较落后的农村偏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计算机水平低、文体特长少等综合素质薄弱,更有甚者,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理论课学习上,在校期间很少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忽略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贫困大学生交际能力弱、缺乏自信、过度自尊或自卑,导致求职应聘时很难受到招聘方青睐。另外,贫困大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相对较少,掌握就业信息的渠道狭窄也制约了这个群体的有效就业。大学生就业本就是一个热点话题,贫困大学生的高质量、有效率的就业更是一个焦点。对于贫困生基数较大的贵州省高校而言,贫困大学生是否有效就业,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家庭,也关系着高校的发展。但目前贵州省高校在提升贫困生就业创业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欠缺。探索发展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有效的就业创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社会、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个人协调发展,共同努力。

三、改革与突破: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提高贫困生就业得有效对策。贵州高校的发展与贵州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密切相关。故而,贵州高校要从所处的西部区域实际出发,研究并形成适应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根据调查结果、现状分析可见,为更好地解决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相关文件,高校要强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性建议和措施,发挥政策导向性作用。(一)要积极促进对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让研究和教学相互促进加强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服务中心、课堂教学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办学水平[2]。制订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进而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方式的不同,用教学计划与实践计划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必须包含明确的教学内容、合理的课时安排、任课教师的选择与培训、学生学习的模式等几个方面,依照学科建设的一般规律,在实践应用中以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来反哺教学,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二)要强化服务媒介,创造良好的环境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短缺是贵州高校贫困生就业的一大短板,对此高校应不断加强相关的网络平台、信息系统建设,合理利用当前大数据环境,及时收集、处理、反馈市场信息,借助新媒体手段,为贫困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贵州高校还可以借助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氛围,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支持并鼓励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榜样。(二)要服务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贵州高校要着力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引导学生了解企业、行业和地区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归纳推理、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参与对贫困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使得创业计划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实际运行。创业导师在进行实际企业操作性指导的同时,也会对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团队进行心理指导[3]。让学生创业团队真正进行实际运作,积累创业经验。(三)开阔视野,加强同发达地区高校的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课程开发和教材出版等方面进行交流合作,提高贵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通过交流竞赛,让学生、老师与科研经济相对更发达的高校多交流沟通,感受不同区域的创新创业文化,取长补短。高校与企业合作,就企业关心的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拓展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贵州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研究并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问题,是贵州省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理论课题和现实课题。信息化时代下如何通过对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具有更加贴合实际的应用价值。

四、创新与建构: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的有效途径

新常态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给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抓住时代发展所赋予的新机遇,充分发挥贵州地域优势和贫困大学生自身的特点,积极参与就业竞争大环境是贵州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必然选择。贫困大学生要自觉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身提高和发展的目标,养成与职场竞争相适应的优秀品格。(一)发扬贫困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贫困大学生需要梳理正确的金钱观,通过培养和引导,让贫困生正确地看待经济困难的磨砺和考验,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自己面对生活与人生的挑战。面对政府或爱心人士等层面的资助,要有自立自强的信心,杜绝“等、靠、要”的消极心理。可以通过树立正面榜样,例如“自强之星”等活动的开展,宣传并树立优秀贫困生的典型,以精神的力量感召人,引导贫困生走出困境,提高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学以致用,在服务社会中体现自身价值。(二)以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抓手,做好贫困生感恩教育工作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相对于其他经济条件欠发达的地区,贵州高校的贫困生所承受的政府资助和社会帮扶更多。诸如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社会爱心资助等等项目惠及每一位贫困生,这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感恩社会。重视贫困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使之明白自己的成长与社会休戚相关,学会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对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中,诚信教育尤为重要。教育学生诚信地面对各种助学措施,像孟加拉国乡村银行高等教育贷款项目“乡村银行的16个决定”[4]的制度,就注重对借款人进行还款理念的灌输和教育。这种简单易懂而朴实的决定经过反复的灌输和教育,使得学生可以获得最基本的诚信和生活信条。因此,大力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是做好贵州高校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三)重视贫困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贵州高校贫困生群体中,知识面狭窄、计算机水平低、人机交往能力弱、自卑心理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要特别注重提高该群体的社会竞争和发展能力,就必须注重对他们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对于贫困生的资助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教育引导贫困生优化思想、调适心理,学习知识、培养技能、锻炼身体,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和逆境。理性地认识到贫困。善于在经济逆境中寻找发展的动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在接受社会各界的资助后,要懂得回报社会、传递感恩。这就要求,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培养,务必要关注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借助新媒体手段普及心理健康辅导,让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引导贫困生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并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通过“他助———自助———助人”的资助模式,将贫困生教育不断完善并发展。

作者:楚亚萍 单位:贵州师范学院

第六篇: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分析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的重点,高校在承担教育过程中暴露出“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系统性”、“定位模糊”及“缺乏环境支持”等问题。结合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相关经验,突出教育目标主体地位、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提供自主创业实践平台、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等途径,进一步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分析;建构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自主创业已然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条新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这不仅是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的考验,更是对高校教育的巨大挑战,尤其是创业教育。目前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的理论教育,在创业实践教育上却存在体制性缺陷。(一)重理论轻实践,无法满足学生创业需求“创业教育指系统地教授有关创业知识技能的活动。”[1]即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由于受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是偏重于创业理论教育,而忽视相应的实践指导,导致了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仍把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放在社会现有的工作岗位上,而不是自己去创业,去创造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目前各高校缺乏创业教育师资和专门指导,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师“多是辅导员或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鲜有专业教师”,[2]自身也缺乏必要的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教学效果和能力培养效果较差。与当前创新性社会要求培养一大批创业理论知识丰富和创业实践能力强的目标相违背,无法满足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强烈的创业需求,削弱了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力的提高的推动力。(二)系统性教育不足,阻碍了学生创业能力拓展创业教育是对学生应对社会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很多高校流于形式,学生创业教育基本上还停留在搞一些与创业有关的活动阶段,未能把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到学校的整体教学体系中。目前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不仅缺乏系统完善的创业知识传授体系,更没有针对高校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创业培养计划,导致了学生创业知识零散,缺乏体系性,创业能力和素质提升受限。同时,高校中的创业教育对课程设置、教学要求、考核标准无统一的要求,缺乏系统性,在教学体系上,内容还不够成熟完整,相应的创业活动流于形式。甚至有少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是为了跟随时代潮流,完成任务或是应付检查。这样的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创业力上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甚至严重阻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三)创业教育定位模糊,制约了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实施创业教育,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创业相关内容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各种变化中发现机会,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创新精神的培育。”[3]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其转变就业观念发挥其主动性,进而实现自主创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应定位为:将创业能力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基因’,增强大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能力之准备。”[4]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创业精神的塑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无疑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尽管已经开展创业教育,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但是在创业教育过程中,不能抓住重点内容,总是关注一些无关痛痒的部分。在教育体系中以讲授生硬理论为主,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造意识重视程度不够,这与对高校学生所要求的创业力严重不符,阻碍了学生创业能力的发挥。(四)创业教育缺乏环境支持,限制了学生创业力发挥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创业教育还停留在课堂教学,对学生创业实践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在创业教育缺乏实践环境支持。由于高校创业教育所需的资金来源方面途径相对狭窄,更多的是靠学校拨付,社会支持有限,高校开展创业教育需要理论师资力量,需要实践操作模拟平台,更需要实践基地,这些都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导致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在平台搭建、基地建设等环境支持上缺少投入。学生在课堂的理论学习、产生的好的创业项目无法通过实践进行检验,降低了创业教育的效果,满足不了学生的创业力提升的需求,限制了学生创业力的最大发挥。

二、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对于创业教育来说,完备的创业教育体系至关重要。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内容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对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建立完备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创业能力培养思潮最初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该大学的特曼教授首先提出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商业合作伙伴的构想,并亲手实践了这一构想,培养了一批能够从事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推动了该地区发展的硅谷模式。美国众多高校在对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年龄阶段、心理素质、知识储备量以及兴趣爱好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在学校教育上,对不同的学识阶段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本科生则以提高他们的基本创业事务管理知识能力,而研究生则主要注重对他们的创业创新能力的新发展。(二)有效的创业教育模式美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始终执行理论结合实践的创业教育模式。“实践证明,合理的创新创业模式,不仅需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性知识,如相关政策、法规等知识,以及更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从合理的知识结构中构建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5]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深厚的人文社科综合理论知识,科学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基础,更离不开专业基础知识作为储备。美国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等一些通识技能,重视对创业所需要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与此同时,美国多数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视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在校园文化或校训中,有效融入创业教育的因素,提升学生创业文化素养,鼓励师生勇于创业。(三)良好的创业教育保障高校学生创业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创业启动资金,若在创业教育中能帮学生解决或缓解资金压力,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率必然能得到大幅提高。在资金方面,美国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解决资金方面的压力,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设立专门的学生创业启动基金,联系一些大的社会基金机构、创业联盟或是大企业赞助学生创业教育、或者开展创业教育竞赛、资助奖励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为其提供体验式的创业实习机会,为其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助推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中,拥有来自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有着强大的保障支持力度。在政策上,美国高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政府、社会均为学生创业提供良性的政策支持。政府通过学校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贷款机制,科学地为高校学生提供融资方式,制定一整套有针对性的学生创业的政策性贷款,为学生创业实行免税减税、创业补助等方式进行政策性帮扶,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四)明确的创业教育目标科学的创业理念是合理的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美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将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明确创业教育内涵与实质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实际的创业意识,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调查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呈现出明显的浮躁特征。创业意识的简单化、对自身创业素质的认识不足、创业意志薄弱、心理暗示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健康发展。”健康的创业心理、科学的创业理念、积极的创业意识、必要的创业能力是青年创业走向成功的基础与前提。“通过创新教学计划、外延拓展计划以及学术研究来支撑创业教育,倡导创业精神,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6]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发挥各部门的协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意识。

三、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一)突出教育目标主体地位创业意识作为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促进高校为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创业,除了扎实的创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强烈的创业意识、素质和毅力。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不能简单停留在传授关于创业知识与能力层面,要重点引导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其一种勇于创业、敢于创业的精神意识,从而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能。“创业教育的核心要旨是培养学生具有敢于创业的精神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和勇气,才敢于创业勇于创业。从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来看,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有创业愿望,并具有创业的激情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这些都是创业者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素质。”[7]学生创业的想法多,而实践者少之又少,创业成功者更是屈指可数。学校创业教育重点要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强大的创业心理素质作为目标。坚持教育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打破安于现状的就业观念,树立开拓进取、自主创业的新观念。(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开展创业教育必须普遍开设创业课程,科学把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的内在联系,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8]首先,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顺应国际课程发展的潮流,适应国家教育市场的需求,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国际化与综合化,满足素质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发展,推出适应学生创业发展需要的精品课程和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推进教学理论与创业实践的结合。其次,将创业教育贯穿学生课程设置的始终。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要适时地开展有层次性的创业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要优势,尤其是要注重创业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把专业教育的创新性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始终融入创业教育,而不是到了学生毕业期间仓促开展短期的创业教育。(三)提供自主创业实践平台“人的能力来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强化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9]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实践平台。从校内方面讲,定期开展创业计划设计竞赛,通过竞赛,让学生切实地把书本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来,帮助学生在竞赛实训中寻找创意、激发灵感,培养创业兴趣,增强创业体验,做到知行合一,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学生实际创业能力。从校外方面说,搞好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通过校企联合建立校外创业基地,突破仅仅依靠大学生创业园或者科技园的范围束缚,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引入学生创业项目,提供稳定的创业实践机会,与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为完成学业后的创业做准备。(四)建立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成功的创业教育,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机制保障。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需要各级政府提供不同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所谓的保障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资金方面,政府要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对有创业需求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小额贷款、担保、贴息补息,或设立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设立“高等毕业生创业资金”等,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让自主创业的学生充分享受资金上帮扶,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在政策方面,高校要广泛宣传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提倡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高校应广泛宣传国家的优惠政策,以及地方政府专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制定的优惠政策等,把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及时传递给准备创业的学生,作为学校,同样也要为创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鼓励政策、奖励政策,以增强他们自主创业的信心。

作者:周屹峰 单位:常州大学学生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与启示(6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55185.html

    相关专题:交通工程论文 图学学报


    上一篇:理工科院校媒介素养教育
    下一篇:没有了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