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的悖论
纵观人类社会上的创新,无不是依赖创新者的天赋和努力,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发生的。也就是说,创新极具个人化,也只有在个人拥有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状态时才会发生。越强加管理,越难以获得灵感。在创新口号的感召下,在以创新为衡量标准的背景下,创新越来越像是一场作秀,难以取得实际的效果。这就导致创新形成了一个悖论,一味地使用多种手段想让学生创新或者想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反而是扼杀了创新。创新需要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需要创作者在自由状态下自发的实现。一旦我们盲目追求创新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就会走进一个僵化的模式中。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师生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中。
二、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尴尬处境
如果把目前的教学放在教育发展史中来做一个纵向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教学上的种种变化不过是我国教育应该有的正常发展;如果再把我国的教育放到世界领域中来做一个横向比较的话,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的教育是对于先进教学理念的参考和学习,是向“教育以人为本”的靠拢。由此可见,我们的创新并没有多少成果可言。在基础教育阶段,初中历史创新能力的培养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中。我认为,初中历史教学更应该是爱国教育和民族荣誉感教育。面对求真的历史,让学生去搞创新的时候少,甚至是不恰当的。所以,历史课的创新难以体现在对学科的新解上。同时,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不恰当的引导反而会让他们混乱了方向。历史是严谨和神圣的,也不允许学生随意创新。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历史创新教学的尴尬处境。
(一)理论创新多,实际创新少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在教学理论上的创新多,而实际课堂教学的创新少。广大教师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每个学期或者假期,教师最忙的就是培训,各种以创新理念为招牌的培训会接踵而至。不仅如此,学校还会给教师许多新课程、新理念的学术著作。在领导者看来,学校是非常重视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也要在每年写出各种各样以创新为名的学习笔记、反思,甚至论文来。然而,这些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以创新为明确目的的学习湮灭了教师个体学习的自由性,使学习和创新背道而驰。如果将教师自制的教具称之为“创新”,变换形式的课堂称之为“创新课堂”,实在有些牵强。
(二)形式创新多,思想创新少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与传统的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它不仅更加注重历史史料的丰富性,还更加练习学生的思考和分辨能力。为此,许多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探讨的机会,但做出的往往是形式方面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历史问题很多都是具有定评的问题,不适合引导学生“创新”,更难以让学生形成“创新”型的思维。
(三)空喊创新易,有所创新难教师在创新上做文章容易,给自己的教学贴上创新的标签也容易。然而,教师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的难处首先在于教学理想和教学现实的矛盾,无论素质教育的口号多么响亮,新课程理念的旗帜多么鲜明,但是考试那根无形的指挥棒始终是教学的“紧箍咒”。受各种考试的影响,教师不太可能完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接受能力来随性地安排进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初中历史教学很难有创新成果出现。总之,教无定法,我们应该在工作过程中求新、求变,勇于尝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历史学科的尴尬处境,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将有利于我们对历史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便于改革的深入。
作者:高兴业 单位:河北省宁晋县唐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