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

摘要: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是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平台,为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民族文化作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精神动力,是其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探讨民族文化不同内容对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可为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拓展思路。

关键词:民族文化;现代职业教育;内蒙古;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034-03

一、民族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进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是融入了各民族成员的智慧和情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物质产品一般指历史文物古迹、住宅建筑、饮食、服饰、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是民族文化的物质形态和外在表现;精神产品包括民族意识、民族心理、价值观念、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民族制度等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源头。民族文化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本民族成员直接创造,这种文化从产生之时起就特属于该民族,带有本民族特征的深深烙印;二是将外部文化选择性地融入本民族文化体系内,形成适应本民族特征的民族文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民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民族文化凝聚了本民族成员思想和智慧,民族文化的延续性使之不断影响民族成员的心理素质、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等。民族文化具有专属属性,某一特定民族文化专属于某一特定民族,民族与文化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来说,一个民族只有一种民族文化与之相适应。民族文化也具有发展属性,民族文化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影响民族地区的文化形态。

二、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内涵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在我国政府工作中正式使用“现代职业教育”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进一步明确了2020年形成中职、高职协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战略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以现代科技和生产方式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及高素质劳动者,以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为理念,以科学规范、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和统筹协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为依托,通过科学地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是以满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现实需求为目标,通过在民族地区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现代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在于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让受教育者掌握适用于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和熟练的技能。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除了具有现代职业教育特征外,在“培养少数民族职业技术人才”这个层面又具备民族教育内涵,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都具有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功能。所以,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包含现代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双重属性。教育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正在努力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表明,该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资源主要由职业教育提供,职业教育培养的大量专业技术型人才对国家经济发展起重要支撑作用。受经济社会发展客观情况的影响,现代职业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影响更为巨大,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缓解就业压力,实现城市化进程中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有助于弘扬与发展优秀民族文化。

三、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

(一)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影响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界对“草原文化”含义的理解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草原文化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融合[1]。另有观点认为,草原文化是以活性精神元素为特点的动态文化[2]。还有观点认为,草原文化是由草原环境、马背民族的历史传统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文化复合体[3]。虽然这些定义对于草原文化解读的角度和说法不统一,但共同点是都体现了游牧民族对于草原的崇拜,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民族同胞发自内心的热爱自然、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内蒙古自治区宗教文化以萨满教为主体。萨满文化中的神山、神水、圣湖、敖包等都具有无比神圣的地位,草原是“大命”,人是“小命”,以宗教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萨满文化对于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同时要看到的是,对于自然生活的崇拜与现代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矛盾,若处理不好这种矛盾关系将不利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牧区现代职业教育。内蒙古民族文化塑造了民族同胞质朴、豪放、豁达、崇尚自由、敢于拼搏的民族性格,对于其他文化和新事物态度积极、开放,主动适应性较强,民族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也略有改变。众所周知,游牧民族的居住习惯是不定居,随草而迁。但是,牧区在经历了合作化、集体化、社会公社化等社会变革后,结合社会现状实施草场承包经营制。草场承包经营制对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牧民从不定居的居住方式逐渐开始定居生活。这种生活形式的改变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积极意义是使得人口居住相对集中,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资源配置,客观上便于进行技能教育与培训活动的开展。民族文化也与其他文化交流、融合。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作用影响着民族成员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念。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了民族地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取向。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更高的“官职”,以“官职”高低来作为评判贡献的标准。换句话说,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考取大学,继而考取研究生,“学历”成为了最终目的。这种“官本位”思想的局限性也逐渐融入了民族文化中,影响了民族地区社会成员的价值观,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生源数量和社会认同。

(二)民族语言文字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文字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成果传承的重要工具,记录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经验、知识和思想,使得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中国是多民族大家庭,民族语言文字也呈现多元化。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保护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字是体现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保障。“语言世界是人所建立的蕴含着人的全部精神创造的关于物质世界的镜像。”[4]蒙古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承载记录了特色鲜明的蒙古文化,是蒙古族人民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成立最早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较早使用民族语言授课的地区之一,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对职业教育的形式也产生了影响。民族语言文字对民族教育提出特殊要求,“……一方面要使少数民族儿童青少年能顺利进入现代主流社会,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享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享有……弘扬民族文化的权利。”[5]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内蒙古自治区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义务教育阶段专门设立了蒙古族小学和蒙古族中学。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也应尊重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这也是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真正作用于民族地区应当注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尤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内蒙古农牧区,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人口比例高于城镇地区,这就影响了职业教育活动语言类型的选择。如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民族语言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将大大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除此之外,民族文字编写的教材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内蒙古地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民族文化产业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资源丰富。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内蒙古地区自商朝开始,就有鲜卑、回鹘、匈奴、突厥、女真等众多少数民族在此从事生产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创造了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蒙古族自治区现存文化资源也相当丰富,如昭君文化、红山文化、大窑文化等。各种民间文学、音乐、舞蹈、体育、美术、饮食、工艺品等文化类型也独具特色。20世界90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延顿在《文明的冲突》一文中阐述了21世纪文化的重要性,认为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领域专向文化领域。各国对文化的重视促使文化产业迅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对丰富民族地区人民社会文化生活,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激发文化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对于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也日益深化。从2013年起,自治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5年其财政拨付款已达5亿元,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与特色项目。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门槛放开,激发了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培育了东联集团、力王、敕勒川、响沙湾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建成了包头国际会展中心、阿拉善奇石产业园、锡林浩特马都核心区等重点项目,以及包头乐园等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呼和浩特大召文化产业群落等34家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地也不断注重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了以草原文化为主的民族风情特色旅游,同时,在民族服装服饰、民族饮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民族文化产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活力与生命力的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化需要大量的熟识民族文化、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这就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需求。另外,与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专业往往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专业,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品牌”。因此,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应当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协调。

(四)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融入了少数民族同胞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各种聪明才智与生活阅历,并在一代代民族成员中传承、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和民族内部等各种问题,民族文化已经表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势。物质文化遗产有一部分已经遭到了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脆弱性。例如最能够体现民族文化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等物品的制作技艺、民族服饰、民族乐器、首饰等,目前多数是以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尤其是一些没有文字和文献记载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形式只能依靠师父的讲授。这种传承方式已面临人去艺绝、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这种过于朴素、不健全的传承方式已使部分民族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治区启动“双百工程”和“内蒙文化艺术长廊建设计划”对濒危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在部分高校开设长调等大专班,设立东乌珠穆沁旗等13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2013年自治区实施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草原神灯”技防工程,“草原神鹰工程”与“草原马背文物保护队”也为田野文物流动监管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遗产保护是民族地区全社会的责任与任务,职业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族服饰、民族餐饮、民族工艺品等相关技艺的传承更适合在职业教育体系之中培养。所以,文化遗产保护也可以认为是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方向。

(五)跨境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我国陆地边界与15个国家接壤,22000公里边境线中其中有19000多公里地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跨境民族30余个。“跨境民族就是分别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长期居住,但又保留了原来共同的某些民族特色,彼此有着统一民族认同感的民族。”[6]跨境民族由于地域的影响,民族文化往往互相影响却又有所不同,不同跨境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最北端,与蒙古国接壤,民族文化整体上来讲具有高度相似性,两者具有相同的文化传统,有着相似的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比较强烈。跨境文化的高度相似性使得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的交流与往来十分紧密。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出访了俄罗斯和蒙古国,举行了首次中俄蒙三国元首会晤并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特别是提出了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草原之路”和跨欧亚大铁路建设上密切合作、有机结合,这使得中俄蒙3国的合作前景更加广阔。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明确提出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发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这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蒙古国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大贸易国,对蒙贸易额从2007年的6.8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31.5亿美元,增长近5倍。每年内蒙古自治区都定期在蒙古国举办文化周、文化日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图书研究、文物考古等领域进行合作。跨境文化优势引导职业教育发展。在与蒙古国的对外贸易往来中,内蒙古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同的民族传统、民族语言以及相似的民族心理大大提高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亲切感,也使贸易往来开展的更为顺利。同理,这种优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对外贸易往来的频繁为边境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内蒙古自治区职业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当地人力资源优势,一方面可以提高蒙古族同胞对外贸易职业技能和培养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有职业学习需求但不熟识民族文化的人深入普及民族文化教育,将民族文化与职业教育充分结合,提高人才就业优势。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之间还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跨国职业院校间的联合培养,以民族文化和职业教育为契机,加速边境经济社会交往,加固边境稳定。总之,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应当在发展变革中深刻融合民族文化的优秀元素,结合民族地区区位优势,探索民族地区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路线,培养更多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于飞,孟慧君.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研究进展评述[J].北方经济,2006,(2):70-71.

〔2〕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5.

〔3〕马桂英.略论草原文化的特征[J].天府新论,2006,(1):119-122.

〔4〕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1.

〔5〕滕星.族群、文化与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361.

〔6〕胡起望.跨境民族探讨[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49.

作者:梁爽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影响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53996.html

    相关专题:小说月报原创版2015 植物保护专业论文


    上一篇:智能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的运用
    下一篇:工业园区客户的业扩报装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