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现形式二:生产方式
一方面,现实的人的需要必须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如果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隐性动力,生产力就是显性动力。为了生存需要,人类要不断地改造、征服和支配自然界;为了发展需要,人类要不断提高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如果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无法得到提高,现实的人的许多需要也就无法实现,需要也就不能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认为,无论是野蛮人还是文明人,为了自己生命的存在,在任何可能的生产方式中,都必须与自然界进行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人得到发展和壮大,“这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因为需要会扩大;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也会扩大。”[2]另一方面,现实的人的需要通过生产关系的形式,发挥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动力作用。现实的人的各层次需要,只能在与他人关系中才能得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家庭关系,包括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这是人类社会之初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类最基本的生理和亲情需要得到满足。如果没有这种家庭关系,人类最起码的需要也就无法实现,更谈不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了。当然,随着需要的增多,人的社会关系也逐渐扩大,家庭关系也不再是唯一的关系了。“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后来,当需求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1]532但在所有的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因而现实的人的需要必须通过生产关系形式才能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显性动力。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与自然界发生联系,而且也必须与他人发生联系,否则,生产就无法进行,社会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1]724通过生产关系,现实的人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始终离不开生产关系,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现实的人的需要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1]53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始终的普遍规律,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也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过渡。现实的人的需要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生产方式的演变,推动着人类社会形态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这五个社会形态依次发展演变,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过程,也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现实的人的需要不能转换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转化为生产方式的形式,它也就无法实现,人类社会也就无法存在和演进,更不用说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
二、表现形式三:阶级斗争
如果这种需要不付诸实践,不通过阶级斗争,特别是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需要是无法实现的,人类社会历史也将无法快速前进。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任何地方发生革命动荡,其背后必然有某种社会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3]351正是因为已存在的上层建筑阻碍着这一需要的实现,所以,被统治阶级必须通过革命的形式推翻上层建筑,建立更先进的社会形态。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形态不断地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演进。现实的人,不是特指个别人物,而是指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在探讨人类自觉或不自觉行动的动机时,恩格斯指出:“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3]304马克思非常重视阶级斗争,特别是革命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他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1]456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基本上都是通过革命的方式实现的,革命是新社会诞生的助产婆。现实的人的需要通过革命的形式,实现了经济和政治上的需要,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发挥着动力的作用。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历史进步的动力,“认为至少从中世纪起,欧洲历史的动力是新兴资产阶级为争取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同封建贵族所做的斗争”。[4]在分析英国和法国的社会变革时,恩格斯认为土地贵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当时社会历史的动力,“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5]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由于阶级之间的需要出现了矛盾,被统治阶级的现实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必须通过阶级斗争的形式才能现实,需要转化成了阶级斗争,把人类社会历史推向了前进。
三、表现形式四:利益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利益的基础,没有需要就不可能有利益的存在。利益是需要的具体化、对象化,它是客观存在。需要一旦转化为利益,就会对人类社会历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指出现实的人所奋斗的一切,都会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利益是现实的人行动的内在驱动力。“‘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在论述利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时,马克思指出:“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胜利地征服了马拉的笔、恐怖主义者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1]287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关注的是物质需要,物质需求转化为利益,就表现为经济利益,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追寻经济利益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与资产阶级追求经济利益无止境的欲望是分不开的。恩格斯指出:“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销售时可获得的利润成了唯一的动力。”[6]现实的人的需要是人进行实践活动的直接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隐性、潜在动力,它必须通过各种转化形式才能真正发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作用。现实的人的需要理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要重视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更要重视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把需要付诸人的实践活动,只有这样,现实的人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显性动力。
作者:田丽 单位:中共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