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
应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问题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人类大家庭的心脏里跳动着什么?首先,是渴望消除冲突、偏见、不平等、正在变暖的气候和失业所带来的失落。”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有60多亿人口、6000多种语言、2500多个民族、200多个国家,宗教信仰繁多。随着当今通讯和交通的日益便利,古代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在60多亿人密切交往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不同、观念不同、信仰不同,难免会发生冲突和矛盾,要实现和谐共处,必须提出取得全球共识的核心价值观。目前中国在国际上提出的“和谐世界”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它基于中国文化的“和合”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但是在国际社会建构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价值观体系,仅“和谐世界”还不够。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的国际秩序,还缺乏精神层面和国家行为体行为伦理两个层面的表达。作为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应是中国主张的建立全球国际政治伦理与国际秩序的指导原则,是站在全球秩序角度,而非仅仅狭隘地站在中国自己的角度。只有不同国家间和谐共处、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才是建设和谐世界,促进人类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关键和前提。
二、将“仁”、“恕”、“和”作为
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能否真正走出去,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能否得到真正提升,关键就在于我们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核心价值观能否有助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并为其他国家大众所接受。基于此,我们提出将“仁”、“恕”、“和”作为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以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理解、增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加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仁:中国文化中的仁爱价值理念。这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道德基础。中国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但其核心价值观一目了然。《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可见其地位。“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是中国儒家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普遍的德行标准。它表达的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诉求,是精神和哲学层面。国家的治理和世界的治理要“仁慈”,人与人之间要“仁爱”、“仁义”。人的本质是“仁”,“以人为本”即“以仁为本”,“人类”就应当是“仁类”。中国的“仁”所体现的“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无论哪一种文明,哪一个社会,都有这一理念,区别只在形式。然而,由于孔子提倡的仁爱没有宗教背景,更容易在全球传播;它不像慈悲、博爱有宗教色彩,在向异教文化传递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阻力。“仁”是个会意字,意思是两个人在一起,体现的是重视集体(非单独个人)的价值理念,与当今美国倡导的个体主义的价值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美国倡导的个体主义有其价值,但也有其弊端。在全球化的今天,重视他人的利益,重视人类的集体利益,不仅倡导个人的权利,更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这符合时代的需求。因而,中国应当把“仁”这个理念打出去,在世界上理直气壮地宣扬仁慈、仁爱思想。恕:中国文化中的恕道思想。其主要精神表述即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行为伦理层面的要求,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行为体相处的底线。在孔子学说中,“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贯穿孔子全部伦理学说(“吾道一以贯之”)的重要思想。“忠”要求积极为人,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最初出于《逸周书·程典解第十二》“慎德必躬恕,恕以明德”,“而未详言其法,至孔子始推演之,以为终身可行之道”。“恕”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的忠恕与《新约》中的金律有重要区别。常有人误将《论语》中的忠恕理念与基督教的金律相提并论。金律来自《新约全书·马太福音》第7章12节。该节有代表性的中文翻译为:“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国人用“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与之匹配,意义相当;而用《论语》中的忠恕的一种表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其否定式。二者的区别在于:“《新约全书》的金律只有肯定式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故人类之爱既要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就是金律与忠恕思想最根本差异之所在。”所以,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儒家的忠恕原则强调的是个性差异实现或限制性前提下的沟通,它体现了一种价值平等性的精神。而对这一原则的‘积极表述’,则易于导向对其差异和限制性规定的忽略,从而助长对现代社会业已造成很大危害的自我中心的态度”。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世界各地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其背后就有“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价值观在起作用。“恕”的理念在解决当今全球社会关切的消除冲突、偏见、不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伦理价值。1993年,芝加哥宗教会议上宣读的《世界伦理宣言》中提到,“推己及人的黄金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世界伦理的两大基本原则之一。2004年8月在吉隆坡举行的第一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各国学者一致认为,“‘忠恕之道’是促进世界和平、物我相谐的基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适合全人类的道德规范”。和:中国文化的和合价值理念。这个理念可以体现在人与人要和—“和为贵”,各种文化要和—“和而不同”,国际社会要和—“和谐世界”,人与自然要和—“天人合一”。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协和万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对外交往中,崇尚亲仁善邻,主张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谐,这既是对一种理想的世界秩序和制度(和谐世界)的表达,也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和平、和睦)表达。“仁”、“恕”、“和”这三个概念相互联系,构成一套完整的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它恰恰可以弥补当前以“力”(力量)、“利”(利益)和“争”(竞争)为价值观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不足,缓和其所带来的杀戮、战争、恐怖活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等问题。可以说,我们提出的这三大核心价值观,比当前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自由、人权、民主更具吸引力。那么,这三个价值理念在当今全球是否具有普遍的共享性?近年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对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越南、西班牙、埃及等11个国家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对“仁”、“恕”进行了单独测试,对“和”分别用“和而不同”、“和谐世界”及“天人合一”加以测试。课题组综合各类文献,并请教了杜维明教授,对“仁”、“恕”、“和而不同”、“和谐世界”及“天人合一”进行了简明的界定(如下),以适合问卷调查的需要。仁: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同情、互助(Benevolence:Itmeanslove,sympathyandhelpingeachothers)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ciprocity:Donotdotootherswhatyoudon’twanttobedonetoyou.Italsomeansconsiderationforothers,forgiveness)和而不同:尊重彼此的差异,和睦相处(HarmonywithoutUniformity:Itmeansstrivingforharmonywhilepreservingdiversity)和谐世界: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彼此尊重、共同发展(HarmoniousWorld:Itmeansachievingpeace,respectanddevelopmentforallcountries)天人合一:尊崇自然,人与自然和谐(HarmonybetweenNatureandHuman)调查结果说明,“仁、恕、和”被各国普遍认同。“仁”的认同率在11国中达到100%;“恕”的认同率在11国中达到90.9%,只有印度受访者赞成的比例为39.7%,没有超过50%;“和”的认同率在11国中达到90.9%,只有印度受访者赞成的比例没有超过50%(“和而不同”为24.1%,“和谐世界”为33.9%,“天人合一”为40.1%)。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将这三个价值观作为中国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世界的普遍认同。总之,中国海外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观“仁”、“恕”、“和”,是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价值观,它们构成当前处理国际事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价值观基础,可以在世界上获得道义上的优势。未来建立在这样价值观基础上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对世界有益,而且颇具可行性。
作者:关世杰 尚会鹏 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