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能源贸易的前景研判
由于能源对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并且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日益凸显出重要性,能源安全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缓减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也为了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中国在能源品种多元化和节能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长期坚持。短期内石油和天然气部分依靠国际供应,是目前各个阶层人士的共识。因此,能源贸易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发挥较大作用,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状况不会得到根本改变。一是从内部来看,国内经济转型步履维艰,节能增效,进而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任重道远。这是基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节能技术以及节能理念决定的。首先,在经济结构层面,中国并未完成工业化进程,仍处于加速推进时期,由工业和建筑业组成的第二产业约占整个GDP的半壁江山。早在1978年,47.9%的GDP由第二产业创造,2011年,这一数字为46.6%,33年的时间里,第二产业占GDP份额仅下降1.3个百分点。其次,在产业结构层面,重化工业仍占较大比重。2011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4.4万亿元,重工业贡献了其中的71.8%,达到60.7亿元。在42个分行业的工业产值统计中,20个重化工业部门(其中,6个矿采业,10个石油化工、医药、有色金属加工业,4个设备制造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所有工业总产值的64.7%。再次,在产品结构层面,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但中国钢铁水泥产品仍在持续攀升。2011年,中国水泥、生铁、粗钢、钢材产量依次为20.9亿吨、6.4亿吨、6.9亿吨、8.9亿吨,较之2010年分别增长了11.5%、7.2%、7.5%、10.4%,钢材和水泥产量增速均超过经济增速。此外,节能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节能理念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培育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二是从外部看,国际形势多变,不确定性增加。首先,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由其引发的战争和冲突不断升级。从20世纪70年代的中东战争,到90年代的海湾战争,再到近年来的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冲突,无不凸显能源对世界经济格局、政治、军事形势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能源对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重大冲击(张生玲,2011)。其次,美国得益于页岩革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其维护中东地区稳定的积极性降低,未来中国从该地区进口石油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那样,“世界仍不安宁”,“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再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大幅攀升,较高的能耗引发的环境代价高昂,因能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严重。种种约束显示中国必须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大力削减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就要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约束,具体到能源行业,就是要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革命,大力提高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率,尽可能使用非化石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国内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长期来看,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要实现长期目标,需要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相结合,使经济持续、稳步发展。而中短期来看,能源贸易,尤其是能源进口贸易,在弥补国内能源需求缺口,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应该得到足够重视。研究显示,未来中国化石能源的供求形势会日趋紧张,石油为最,天然气次之,煤炭相对乐观。(张生玲等,2011)一是中国石油资源的供求缺口会逐渐加大,石油进口贸易仍将持续快速发展。2015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超过60%,达到62.89%,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至69.5%,接近70%,石油对外依存度平均每年增加约2个百分点。二是中国天然气供求形势趋紧,天然气进口贸易骤增。天然气属于清洁能源,世界天然气贸易快速发展,正从区域性向全球发展。2011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31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激增为20.8%。未来将会继续持续这一趋势。三是中国煤炭进口贸易会有所发展。中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开发利用主要受环境约束。2009年,中国煤炭进出口出现历史性拐点,从煤炭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1年,煤炭进口量1.82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5%。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煤炭贸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的思考
“十二五”期间乃至2020年之前,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化石能源的瓶颈制约程度将进一步加大和加重。从国内能源需求以及能源结构来看,未来十年是能源消费增长的高峰,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无法得到根本转变。这就意味着,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中的能源资源,对于支撑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调整政策思路,扩大能源贸易,政府及能源相关部门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1.进一步放开原油和天然气进出口经营权
进入21世纪,国内原油产量相对平稳,而需求量增长较快,原油进口数量逐年增加。2011年进口2.53亿吨,同比增加5.7%,出口240万吨,同比下降21%,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55.16%,比2010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进口的安全问题日益重要。石油进出口经营企业分为国营贸易经营企业和非国营贸易经营企业。资料显示,根据中国2001年入世承诺和不断发展市场的需要,除了原有的中化集团等4家企业为所有油品的国营贸易企业,2004年商务部赋予中海油进出口公司原油、成品油国营贸易进出口经营权,使拥有所有油品进口经营权的企业增加到5家。除此之外,截至2005年,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分时分批赋予了中石化国际事业公司、湖北天发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拥有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权。天然气方面,2006年,商务部先后批准新奥燃气和中国燃气获得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出口权,这两家企业由此成为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国有巨头之外拥有这一资质的民营公司。从2003年开始,国营贸易企业从事原油进口已经取消了配额限制,可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进口,并没有数量限制。非国营贸易进口原油则有一定配额,加入WTO后,中国逐年增加配额。尽管当前拥有非国营贸易原油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新获资质的企业大多仍具有一定国营背景,而且即便民营企业拥有了进口非国营贸易原油的资质,依据相关政策,其进口原油并不能直接在国内市场流通,只能由中石油、中石化两家的炼厂负责加工,影响民营企业石油进口积极性。从目前看,能源产品可进一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放宽配额,使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缓减国内能源消费日益增加的趋势,也将使国家能源国际化战略逐步深化,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增“进”减“出”,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
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尽管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仍不能满足国内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供求形势严峻。因此,国家要继续采取相关政策措施扩大能源及相关产品进口,限制出口,如利用减免关税、降低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缩减能源产业的出口贸易规模,优先满足国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对国内化石能源始终存在“有水快流”的开发倾向,盲目无序和过度开采现象严重。诚然,国内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能源保障,但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以及因能源过度开发造成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的确需要反思国内能源资源的传统开发模式,保护性开采国内化石能源,将其作为化解国际能源市场风险的调节力量,相机抉择,有序开发。
3.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
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在美国能源供给高度依赖海外进口的年份里,其石油战略带有鲜明的军事化特征,力求牢牢控制世界石油市场,尤其是通过加强在中东的军事存在以及与传统盟友的结盟关系,维持了中东地区较为稳定的供应来源。美国40%左右的石油进口来自拉美国家,20%来自中东地区,并与几内亚湾国家、里海国家签订了多份投资协议。得益于页岩革命,美国初步实现了能源独立,势必会降低其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程度,或许这会对该地区稳定格局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但同时客观上也为中国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一直以来,富油国出于自身利益,以及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博弈格局,与中国的油气合作仍较为有限,这显然会大大束缚中国获得海外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潜力。为了保障能源贸易持续顺利进行,中国需要抓住契机,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富油国的合作,除了中东地区国家以外,还要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资源潜力巨大的国家合作,力求获得更大份额的石油进口。在合作方式上可以多样化,既可以单独投标或联合大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投标,也可以并购现成的外国能源公司,还可以收购地区性油气资产及其部分股权,最终目的都是要确保获得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提升国家能源安全,支撑国内经济发展。
4.加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和机制建设
中国能源贸易主要体现为石油贸易,尤其是石油进口,中国能源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石油供应是否安全。如果有效发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作为能源贸易的缓冲器及其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功能,进一步加强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则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能源贸易,提升能源安全。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为应对欧佩克的石油禁运,联手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要求成员国至少要储备相当于上年进口量60天的石油,美国、日本、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均已超过100天的规模。自2003年起,中国开始启动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准备用15年的时间分三期来完成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各项建设。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准”水平。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国内没有及时释放石油储备,导致进口大量高价原油。此后,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落,油价低位运行,我国也没有及时加大原油进口,增加原油储备。这意味着,若要提升能源安全,亟待扩大能源贸易,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的能力和体制机制建设。
5.充分发掘外交政策对能源贸易的促进作用
一国对外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与其国家综合国力是否强大有直接联系。中国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综合国力逐步提升,但在实施能源战略过程中也存在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开展双边及多边外交有利于开展能源国际贸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一是有利于拓展我国能源贸易的地域范围,比如加强与能源出口国的对外交往;二是有利于保障我国海外权益油气资源的顺利勘探、开采、加工以及全球销售,比如加强与东道国以及相关主要发达国家的交往,能够为中国海外能源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三是有利于加强我国能源贸易的运输通道建设。2013年1月18日,巴基斯坦正式将位于其西南边陲,阿拉伯海之滨,靠近伊朗边境,距世界主要运油航道霍尔木兹海峡仅400公里的瓜达尔港运营权从新加坡公司移交给中国企业,可以预计的是,如果此港经营得当,将极大提高中国能源贸易的海上运输安全,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可以绕过“马六甲海峡”,是破解传统的“马六甲困境”的有效途径。当然,这是一个中巴双赢的局面,对巴基斯坦而言,同样具备现实经济价值和深远意义,瓜达尔港有望成为集转载、仓储、运输于一体的地区海上中转站和中亚战略枢纽。不仅促进巴基斯坦对外贸易,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俾路支省人民的贫困状况,还将为被陆地包围的中亚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对于瓜达尔港的顺利移交,国内外的一些智库和战略家们给予了高度关注,如果未来经营良好,对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也是中国能源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作者:林永生 张生玲
相关专题: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 初中体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