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会的主要活动形式与业绩
读书会成立后在卞老师的主导下开展了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活动。一般是在前次活动最后拿出一些时间讨论决定下次活动的内容。有时也会调整安排,穿插一些临时性活动。大部分活动都是卞老师根据会员们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安排的。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罗列出读书会成立至今14年的所有活动。下面将通过一些事例,展示一下读书会的主要活动形式及取得的部分成果。1.会员内部报告会会员各有所专,研究领域各异,通过内部报告会,可以取长补短,改善大家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报告会很多,诸如:魏常海的《关于空海的哲学思想》和《关于道元的哲学思想》以及《中日韩佛教比较研究》、陈应年的《20世纪西方哲学理论东渐述要》、陈化北的《关于古学先生伊藤仁斋》和《安藤昌益的思想与研究》、王青的《关于荻生徂徕的思想》和《关于日本哲学的合法性问题》、韩立红的《心学思想的变迁》和《石田梅岩与陆象山思想的比较研究》、冯雷的《日本的环境思想》、林美茂的《如何理解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和《哲学、诗歌与人生》等。2.外部学者报告会读书会注重外部交流,特别是注重与日本学者的交流,当有会外学者特别是日本学者来京时,读书会都会尽可能地邀请他们为会员们作学术报告,并进行交流研讨。这样的报告譬如有:日本近畿大学高坂史郎教授的《日本哲学研究近况》、早稻田大学安丸良夫教授的《关于历史教科书问题》、京都产业大学宫川康子教授的《近世大坂的町人思想—以怀德堂为中心》等。3.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了加强会员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联系,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在卞老师及郭连友、王青、林美茂、刘岳兵等核心会员的热心策划、斡旋、联系下,读书会组织、承办、参与组织及组织会员参加了大量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有:“儒教与东亚的近代”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年3月,北京,中日韩越四国学者参会)、“中日社会•经济伦理学术讨论会”(2004年8月,北京)、“探求国家间的共生”中日学术研讨会(2004年9月,杭州)、“‘和’与‘和解’问题研讨会”(2005年1月,北京,中日两国学者参会)、“明治哲学与东亚近代哲学的转型”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8月,延吉,中、日、韩3国学者参会)、“第一届中日哲学论坛”(2006年11月,杭州)、“中日东亚生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2月,北京)、“武士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2009年2月,北京)、“第二届中日哲学论坛”(2009年4月,沈阳)、“日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与日语教学国际会议”(2010年4月,杭州,中日及台湾地区学者参会)、“神道与日本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年11月,北京)、“东亚视域中21世纪日本哲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向”学术研讨会(2011年1月,香港,中日韩学者参会)、“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就与现状”学术研讨会(2011年3月,北京,中日两国学者参会)、“全球化过程中东亚文化的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9月,天津,中日韩学者参会)、“第三届中日哲学论坛”(2011年11月,东京)、“东亚文学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9月,天津,中日韩及台湾地区学者参会)、“日本近世的思想、宗教与社会—神道•佛教•儒学思想与‘德川的和平’”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11月,北京)等。4.原典读解选读日本哲学原典文本一直是读书会的重点。一般是大家讨论决定阅读对象,然后指定一人重点准备,下次活动时由其领读、解说,其他人参与讨论。读书会选读过的日本原著主要有:亲鸾著《叹异抄》(孙彬领读)、伊藤仁斋著《语孟字义》(陈化北领读)、荻生徂徠著《学则》《政谈》(王青领读)、宫川透•荒川几男编《日本近代哲学史》(卞崇道提议并率先领读,以后大家轮流领读,坚持很长时间,几乎通读全书)、西田几多郎著《善的研究》(轮流领读,通读全文)等。5.新书发布与研讨会读书会非常重视对会员新近研究成果的宣传与共享,会有选择地举办一些新书发布与研讨会。这类活动譬如有:2003年9月5日,卞崇道等主编的《中日共同研究: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首发式暨学术座谈会在社科院举行,读书会成员大都参会。2010年8月14日,在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举办刘岳兵新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研讨会,读书会大部分会员及会外众多学者参会研讨等。6.翻译、编撰、出版读书会作为学术沙龙,始终致力于学术研究与推出研究成果,会员们不仅各自著书立说或译介日文著作,而且大家还齐心协力,共同策划、组织、参与并分工负责翻译、编撰、出版有关书籍。大家共同完成的书籍有:翻译日本讲谈社出版的《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31卷丛书(卞崇道任主编,本人有幸作为编委之一审校了《库恩》和《齐美尔》两卷。丛书由河北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1月出版);编纂《明治哲学与文化》(卞崇道、王青任主编,本人承担了“北村透谷”部分。中国社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翻译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发行的十卷本《公共哲学》(卞崇道任翻译委员会主任,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翻译宫川透、荒川几男编《日本近代哲学史》(本人承担第七章。尚未出版)。7.书籍交流与推介交流学术信息与成果是读书会的宗旨之一,在卞老师的带动下,会员们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出版的新旧书籍(特别是新著)拿到读书会上与大家交流分享,大家还会主动撰写书评积极推介其他会员的著作或译著,这方面卞老师无疑也是贡献最多的。在会员间交流的书籍,除了上述会员们共同完成的书籍外,其他主要有:卞崇道著《日本哲学与现代化》《东亚哲学与教育》《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日本思想与近代哲学》和卞崇道主编《哲学的时代课题》及卞崇道等主编的《东亚近代哲学的意义》、王青著《日本近世思想概论》、陈化北译注《日本儒学思想史》、郭连友执行主编的《近世中日思想交流论集》和郭连友译《德川思想小史》、高淑娟著《近代化起点论》和高淑娟等著《中日对外经济政策比较史纲》、王守华等著《神道与中日文化交流》、陈应年等译《日本哲学思想史》和《东亚近代史理论的再探讨》、韩立红著《石田梅岩与陆象山思想比较研究》和韩立红编著《日本文化概论》、刘岳兵著《日本近现代思想史》和《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刁榴著《三木清的哲学研究》、徐金凤著《九鬼周造的哲学思想研究》、灵焚(林美茂)著散文诗集《女神》、冯雷等译《环境的思想与伦理》、吴光辉著《传统与超越日本知识分子的精神轨迹》和吴光辉译《西田几多郎的现代思想》、韩立新主编的《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等。
二、编印《读书会通讯》与会员发展
(一)卞崇道与《日本哲学思想读书会通讯》
在2001年12月29日读书会年终总结汇报会暨忘年会上,大家讨论了编印读书会活动通讯的提议,并决定由王青博士负责编辑工作。2002年2月,《日本哲学思想读书会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第1期印发,卞老师亲自撰写了题为《必须重视日本哲学研究》的发刊辞。在这篇发刊辞中,卞老师首先提出了“日本有无哲学”的命题,并试图予以回答。这是我们这些所谓学习研究日本哲学的人必须首先面对的根本性问题。卞老师在简要介绍分析了认为“日本没有哲学”和认为“日本有哲学”的两派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日本不仅有哲学,而且其近现代哲学的水平在亚洲地区堪称一流。”因此他提出,“日本哲学中的丰富遗产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其优秀成果值得我们大力汲取。”最后,他扼要介绍了读书会,并指出创刊本《通讯》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交流范围,互通学术信息,共飨研究成果”。《通讯》通常是每年出一期,至今已出了8期(本人常驻日本期间,读书会未能正常开展,《通讯》也有三年未出)。《通讯》虽是内部交流刊物,但大家依然十分重视,卞老师更是倍加呵护,每期都会投放稿件,他不仅撰写卷首语、新年寄语等,还撰写书评甚至研究心得,他投放的稿件量是最多的,8期共有15篇。第二位是《通讯》编辑王青,8期共10篇,主要是书评、学术研讨会综述等。他们两位为《通讯》所做的贡献无疑是最大的。《通讯》不仅在会内深受喜爱,而且在会外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中日等国同行的广泛关注、欢迎与好评。
(二)卞崇道与会员发展
读书会会员虽有进有出,但基本上是稳定发展的。从最初的10人左右,发展到卞老师去世前约40人。会员从北京发展到天津,再发展到更远的通信会员。截至2012年底,北京地区会员约有33人,天津地区有2人,其他地区通信会员有5人。在卞老师的关心、帮助下,这40人的队伍陆续加入中华日本哲学会,并成为该学会的中坚力量。四、卞崇道心目中的读书会卞老师对读书会的感情之深,从上述卞老师的“最后心愿”足可明知。那么,是什么让卞老师如此深爱读书会的呢?或者说读书会在卞老师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存在呢?答案就在《读书会通讯》第6期所载卞崇道写于2005年12月10日凌晨的《忘年会寄语》中。当时卞老师身在杭州浙江树人大学“北望居”(自号,寓意:身在杭州,心系北京),当他闻知我们读书会将在年底前举办忘年会时,他因不能亲临参加而深感遗憾,随写寄语发给大家。他在寄语中写道:——读书会月月相聚,坚持至今,我真诚地感谢大家,没有你们的热心参与,没有你们的精诚协力,读书会何以能走到今天!在这个小小的学术沙龙中,我们或是为了同一个学术理念而聚首,或是为着宽容的学术氛围而畅谈,短短的相聚成为了我们难得的小憩,而匆匆的分别中也带着彼此的激励。(中略)我想,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这正是读书会的灵魂与精神之所在。自由,这是一个多么崇高而神圣的字眼,而它更应是知识人的灵魂,是知识人的傲骨。几年来,我们始终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交流”为宗旨,努力创造一个活泼且和谐的读书平台,尽力营造一个让大家充实的精神家园。在这个自由的公共论坛和平等的对话场所里,没有冗长的规章制度,没有年龄的长幼之别,没有学问上的尊卑之见,没有职称上的世俗界限,也没有科学上的门户区别,惟有自由地选择共同感兴趣的书籍,自由地翱翔在思维的广阔空间,自由地高谈阔论古今东西——我们在用自由的学术交流来分享着精神的盛宴。——我们虽然身居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职业,但读书人——这一共性把我们凝聚到一起。书是我们的挚友,书是我们智慧的灯塔;读书充实着我们的人生,丰富着我们的生命。经典之作正是这样一位挚友,一盏灯塔。在阅读中,我们与之对话,由之达到心灵沟通,发生共感共振,进而把其精华纳入自身,融入自我生命之中。自我在读书中丰富,人性在读书中向善,人格在读书中闪光,生命在读书中辉煌。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读书人追求的共同目标吧!——朋友们,请珍惜我们每月一次的聚会,共享读书的欢乐,探讨爱知的玄妙,陶冶人格情操。尚处孩提时期的读书会仍然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我们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地关爱她、呵护她,使她快活、健康地成长!我相信并且期待着我们读书会的每个成员都能成为时代的精英,学界的大家。当我们进入耄耋暮年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读书会这一段“曾经的往事”!但愿这段往事的回忆能给你们带来欢乐和宽慰,能把你们带回年轻时代的幸福之中!由此可见,在卞老师的心目中,读书会就像自己的孩子,他在为自己也在为大家编织“曾经的往事”,而他在垂暮之际,我相信他确实因“这段往事的回忆”而体验过“欢乐和宽慰”。
三、嘱托•送别与纪念
(一)最后的嘱托
进入2012年后,卞老师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但他仍然坚持参加读书会的有关活动,直到住院不起。在他居家养病和住院期间,读书会的会员们经常或单独或结伴前往探望,这成了他莫大的慰藉。他对会员的约访从不拒绝,其家人也尽量给予理解与配合。虽然长时间的谈话会给他带来身体上的疲惫与痛苦,但他总是满怀喜悦地迎接大家。有一次笔者与王青、郭连友等数人到他家探望,谈了较长时间他仍恋恋不舍,非要下楼到附近的饺子馆请我们吃饭不可,而且他一直坚持到最后,还与大家一一握手道别。可见我们之间的感情已超越常人。2012年11月25日上午,我约刁榴陪同从广州和日本来京开会的韦立新、李彩华教授到航空总医院探望卞老师,当时他正在睡觉,此时的他看上去已十分瘦弱。当家人将其叫醒时,看到我们他依然面露喜色,他硬撑着坐起来,靠在床头上一一问候每个人。最后他把我和刁榴叫到床边坐下,说:趁我还能讲话、头脑还清醒的时候,我要交代你俩两件事。一是我的藏书,特别是那些专业书,放在家里既占地方又是一种浪费,应该让需要的人用起来,因此我想捐出去。我考虑了多种可能性,最后还是决定捐给读书会。等我去后你们把那些书整理一下,找地方妥善保存,供会员们研究使用;二是读书会,坚持、发展到今天不容易,应该继续办下去。我建议化北你接替我作“代表”,王青接替你作秘书长,其他人你们看着安排。郭连友主要负责中华日本哲学会,你和王青等除了继续办好读书会外,还应支持、协助郭连友把中华日本哲学会办得更好。我俩没敢多说,只是点头应了下来。因为这虽是卞老师的最后心愿,但我们还必须在会内集体协商后才能落实。
(二)送别与纪念
2013年1月4日(周五)上午,卞老师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在京会员相约前往哀悼。同年3月30日(周六)上午,卞老师葬礼在京郊万寿园举办,京津两地会员相约前往,在参列法事、寄托哀思后,会员们护送灵柩(内装骨灰盒)行至万寿园之松园安葬。这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大家围绕着卞老师的墓碑合影留念。
作者:陈化北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