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综述

1最有效利用资源

最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森林、农田、湿地、滨海沙坝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对于项目范围内场地的理解和有效的保留,体现出以少胜多的效果,设计追求少拆迁、原有场地植物的少移植、少铺草坪、少硬质铺装、少用水、少用电的“六少”原则,减少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图2)。少移植:移植大树虽然可以让项目短期内从视觉上呈现绿色效果,但移植过程不低碳环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观念要求设计师在选择植物材料时,尽量避免场地上现有树木的砍伐,少用外来移植的植物,强调更多地选用乡土植物以及低养护植物,因为乡土植物通常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养护需求也低。少草坪:草坪、花坛等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和修剪、施肥等的维护管理费用,都属应尽量少用的设计元素。提倡少用一年生观花植物,而采用多年生植物,不同习性的植物要科学配置,乔、灌、地被层次分明,快、慢生植物合理搭配,进而形成丰富的植物多样性。少铺装:绝大部分建设都会涉及将自然渗透的地表改变为不渗透的铺装地表,大面积的铺装既阻碍了自然界雨水的正常渗透及其涵养地下水的功能,又增加了暴雨时段市政排水管道的瞬时负担,这种建设活动极度破坏了雨水自然循环,当人工的地下市政管道不能跟上地表的建设节奏而弥补被破坏的雨水循环时,洪涝灾害也就愈演愈烈。“最有效利用资源”的设计原则,在易兰设计团队设计的建于北京东三环盈科中心南部的“1949-TheHiddenCity(1949世外桃源)”项目上,得以成功地实践尝试,在20世纪50年代老厂房的基础上,创造了符合现代人需求新功能用途的建设项目(图3)。“1949世外桃源”毗邻时尚之地三里屯,原场地是1949年成立的一家工厂,建筑为典型的20世纪50年代的砖木结构工业厂房(项目也因此得名)。设计团队根据项目现状、地处城市中心高消费商务区和前卫文化聚集地的区位特点,提出了“生态与重生”的设计改造主题。将可利用的资源悉数梳理出来,通过巧妙的规划平面布局,将原址所有大树——具有60年树龄的十几棵榆树、毛泡桐(Paulowniatomentosa)和臭椿,保留并且在施工期加以保护,使其融入新设计环境(图4)。这些高大树木不仅加强了空间与空间的紧密联系,也成为更大区域的城市绿肺,过滤城市的空气污染,改善区域小环境。建筑空间设计也保留原有10栋厂房位置基本不变的格局,通过建筑体量和交通路径的重新组织,创造出主次分明的总体关系,转折递进的空间序列,以及内外流通的互动空间。将旧建筑不符合现代建筑标准和新的功能需求的部分,进行加建或材料转变,但尺度和形态仍和原建筑风格统一(图5)。

2促进地方经济收入

生态观指导下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还体现在促进项目所在区域的良性经济发展以促进项目所在地的可持续发展上。“1949世外桃源”项目建成后,每日以其特有的节奏为来客提供餐饮娱乐等格调享受,迅速成为区域城市文化标志和北京的一个旅游地点,成为都市闹中取静和夜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区域发展起到正向推动,带动周边用地也伴随着游客需求而改善其公共空间设施。有生态理念和文化创意的建筑特色、空间特征也使项目管理方在商业运营上取得了成功,经济效益明显,这个新的城市综合体已收到建设投资的良好回报,并且在北京金宝街的第二个类似项目上再一次复制成功,“1949世外桃源”成为建设者极具价值的品牌,通过对生态与文化的挖掘,创建出文化记忆和时代风潮和谐共存的商业空间。

3文化观——创意无限

何谓文化资源?这是一个多样而复杂的概念体系,包括社会、政治、宗教、历史以及艺术生活等各方面,是指那些能够用以促进城市发展的可共享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包括文化创意、公共空间、开放绿地等[5]。从整个城市规划来看,文化资源既是规划的起点,又是规划的终点。新的规划从文化遗产所在地外围开始,建筑红线也以抵达文化资源的外围结束。文化资源对中国城镇化的价值,如何高估都不过分。为什么文化资源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具有信息传承与文化标志价值,文化资源决定了城市的格局与市容市貌。文化资源也是设计师寻找创意的支撑点,在当代,传统的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设计师来说,通过城市设计创作良好的空间环境,将艺术和文化观念结合到规划与设计之中,在时间与空间中,以生态的设计原则,保存文化的时空记忆与现场记忆,这种“生态观—历史感”在中国这个文化传承悠久的国家尤为重要。设计师的设计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自然。

4文化观下的设计原则

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规划、建筑、景观专业紧密配合,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思考,通过一种全面、合理的设计方式解决每个项目特有的矛盾。

4.1现场记忆

发扬项目地方特征及现场记忆,从而避免“城市面貌趋同、差异性消失”这一困境。保留城市或场所的记忆成为延续城市文化的一种重要策略,城市内部景观及周边景观作为城市记忆的主要的载体,受到足够重视,这样才能在保护中传承,设计师在项目中应把握机会挖掘场地的记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例如“1949世外桃源”,项目原址的厂房凝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历史与文化,设计团队尽可能保留利用了一些地基和墙体材料,建筑主体的改造强调“整新如旧”,并将拆除的砖瓦、梁木、钢板加以利用,院落的布局和材料都体现了设计师对历史文化的“现场记忆”的良苦用心,原被拆除的老砖也重新被利用来砌筑墙体或作为铺地材料。现场还有一口废弃的工业冷却用井,设计团队将其地下部分改造成酒窖,地上部分设计成露天酒吧台,既保留了当年历史痕迹,又适应了现代和酒吧街社区文化的功能要求(图6)。成荫的老树、冰冻的啤酒,尤其夜间,在各种彩灯的照射下,观赏天边的星际或在酒吧尽情地起舞,老井被赋予新的功能,服务于现代城市夜生活的使用者。井吧的设计手法,融汇了现代生态设计理念与文化现场记忆,通过设计的大胆创新,展示出一段历史的现代魅力(图7)。再如“青岛万科小镇”位于青岛市胶州湾核心圈内的胶南小珠山生态板块,背靠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三面环山,一面观海,与古胶州八景之一的“双珠嵌云”中的小珠山山脉相连,具有不可多得的景观和生态资源。在设计时,确立了“延续现场记忆”为价值观的设计目标,即结合商业各项功能需求,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尽可能保留场地现状并延续场地“原生态”的文化意境,为了保留“山地商业街”趣味并减少土方工程量,街道空间被尽可能地“贴合”在山地的表面,地形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广场、街道被设计师设置的台阶、台地和自然坡地所连接(图8),形成了一个贯通的流线。景观设计通过对小珠山“原生态”景色的分析,将其山水特色归纳为“山巅”“山间”和“山麓”三段式,景观结构利用商业建筑本身的高低落差,将这三段式小珠山景色微缩在景观设计之中。

4.2无界设计

设计应该与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对原生自然环境的破坏,把人的活动与场所创造融为一体,不刻意去“做”景观,“建”建筑,景观与建筑共生于土地。这与中国园林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是一致的,城市的发展应该与自然相通相融合,甚至是趋于一致,而不应该成为自然的对立面。一个好的设计师不仅应该看到项目内的100亩(6.67hm2)地,也应该考虑到项目周边的1万亩(666.67hm2)地,在无界设计概念中,边界只是界的一种,创意是无边界的。“青岛万科小镇”的景观设计,消隐了自然与项目的边界,设计围绕所在山地最强烈的视觉印象:“山石”以及“野草”共同营造着“野趣”,植物与巨石相掩映形成了刚与柔、阴与阳的平衡(图9)、溪水于水草间穿流,即使是偶尔的建筑物,也是三五成组的植物由“自然之手”穿插其中。同时设计打破“软硬”边界,使植物与铺装能相互穿插,从而实现现场“无边界”的野趣。铺装的边界与植物的边界从一刀切变为融合,两者相互掩映,相映成趣,似同于自然形成一般。对于植物的选择,选取表现力良好、低维护的本土植物作为种植素材。选择细叶芒(Miscanthussinensis),并配以东方狼尾草(Pennisetumorientale)、墨西哥羽毛草(Nassellatenuissima)、苔草(Carexfulvo)、蒲苇(Cortaderiaselloana)等作为高低搭配,使得管理简单的同时还达到了与整体环境统一的无边界效果。

4.3当代性

当代整体社会的迅速发展,城市设计面对环境和文化的变化,应对之一包括当代性的探索,新的景观设计手法与理念,应该有显著的“当代性特征”。如中国古典园林被作为经典范式,如何实现当代性?新中式景观如何成为大众的精神寄托?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成功的“新中式”风格,需要将现代的使用需求和文化元素融入传统的中式设计中。在“1949世外桃源”项目中,“49画廊”占据了最重要的入口地段,是每位顾客的必经之地。画廊沿用了部分玻璃幕墙的设计方式,屋顶亦采用玻璃材质,形成良好的自然光效果,以便使画廊内的作品展现其最真实的观感。此空间内主要以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为主,反映中国艺术从过去的20年至今脱胎换骨的变化,访客到达后,在等待服务生引导到预定场所的同时,可以欣赏当代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图10)。山东淄博文昌湖的悦湖广场是另一个具有典型当代特征的景观设计(图11),悦湖广场是区域内唯一将城市界面与滨湖空间联通的场地空间,承载人文特征和景观指引性使命。入口方案以开敞的草坪衬托起高耸的文昌之眼,成为引导人们进入的开阔绿色空间。宽阔的缓坡草坪为人们玩耍嬉戏提供了宽裕的休闲场地,配以高大植物的围合和自然的LOGO置石,形成具有宽敞视野的环抱形绿地,塑造了具有指引性的入口门户性当代空间。由于场地的高差,使人们站在迎宾中路上视线穿越过层层的绿色台地,可以遥望文昌湖区域与高耸的文昌塔,形成良好的景观视线,吸引人们进入湖区公园(图12)。

5结语

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进行适量的解构和组合,是城市环境设计始终饱含生命活力的建设形式,作为风景园林师,实现对城市空间的改造与优化,仅是基础,我们更要通过对项目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和挖掘,引导项目与周边区域走向良性循环,不仅提升商业上的综合效益,更要实现城市化建设中的生态理想,实现历史与文化宝贵的现场记忆延续,让设计在城市发展的历史坐标找到最佳位置。总之,城市设计需要坚持生态观与文化观,在最少破坏原址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为区域发展起到正向推动,通过对生态与文化的挖掘,创建出文化记忆和时代风潮和谐共存的城市空间。

作者:唐艳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可持续的景观设计原则综述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43126.html

    相关专题:电信科学 灌溉排水学报


    上一篇:陶瓷设计教学探究论文
    下一篇:油田企业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