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优化动力结构下的农业经济论文

一、引言

农业科技是“双刃剑”。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农业在高科技推动下进步显著。农业产出和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周期缩短,农业经济实现增长;与此同时,某些科技的过度使用、单一使用以及一些科技产品的不恰当应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发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转基因农作物、高科技种子及激素的安全性问题,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所造成的农作物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这些负面影响及作用使得人类安全地解决好吃饭问题欲速则不达,同时也影响到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农业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以及供求关系对调剂余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造成了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如各国及其跨国公司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有时还会加上政治目的)、争夺国际话语权等多重原因所导致的粮食生产与消费不平衡问题、粮食价格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粮食的工业消费问题等,均影响着农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单独依靠科技和市场的作用,难以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力结构成为现实需求。科技需要和其他资源结合以避免科技的局限性。创意经济、文化经济及体验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文化生产力日益成为继科技生产力之后的重要经济引擎。文化的核心是创意,科技的核心是创新。向科技与文化要资源,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耦合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力结构,对于丰富农业生产力系统内涵、拓深并拓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范畴和实现路径具有积极意义。

二、粮食安全问题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紧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国的共同实践

2008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以农业促进发展”为题的世界发展报告。这是1983年以来第一个以农业为主题的世界发展报告,凸显了农业的重要性。该报告指出发展农业是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到2015年将全球饥饿人口减少一半这个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关键,同时强调当今世界农业非均衡发展态势严峻,需要南北协调以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发展中国家亟待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近些年来,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面对当今世界庞大的人口数量以及人口增加的压力,加之人口老龄化等结构问题的存在,解决世界人口、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吃饭问题仍然任重道远。有数据表明,全世界目前有9.25亿人长期生活在饥饿中。FAO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布的《201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显示,全世界仍有22个国家和地区在粮食安全方面处于持续危机状态,其中多数为非洲国家,少数为亚洲国家。2010全世界饥饿指数(GHI)进一步显示,8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饥饿指数升幅较大,其中刚果的饥饿指数增幅最大,超过65%[1]。2011年8月,索马里、肯尼亚等“非洲之角”国家约有1200万人遭受饥荒之苦[2]。2012年7~8月,国际小麦、玉米价格累计涨幅50%[3]。粮食安全问题仍是人类的最大问题。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基于多重因素:①粮食供不应求,供需关系严重失衡。一方面,极端天气和其他自然灾害导致谷物减产、粮价上涨。如2010年,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因自然原因造成谷物歉收并诱发国际粮价大幅上涨。2010年7~9月,国际市场玉米价格上涨约40%,小麦价格上升60%~80%[4];另一方面,世界人口持续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5],但可耕地面积却以每年700万hm2的速度在减少[6]。各国土地价格不断上升,农业人口却在减少,致使农业用地成本和劳动力价格日渐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自给变得愈加艰难。②发达国家及其垄断集团掌控定价权,各种投机行为对粮价上涨推波助澜。4大跨国粮商垄断了全世界80%的粮食贸易。它们操控着全世界粮食产业链,发展中国家处于被动接受国际粮价的弱势地位。与此同时,投机基金进入农产品期货市场,引发粮价不断上涨。英国反贫穷组织世界发展运动(WDM)对高盛集团2013年1月公布的财政年报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盛集团2012年里68%的赢利增长来自世界粮食危机[7]。WDM表示:“金融投机推高了国际粮价,高盛集团是粮食危机的罪魁祸首。”除高盛集团外,国际粮食市场上的3大炒家还有摩根士丹利和巴克莱。它们的投机活动使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粮食来保障粮食安全的成本变得更加高昂。③生物燃料与人“争口粮”的现象依然存在。2022年,美国将拿出1.8亿t玉米用于生物燃料开发,这相当于5.8亿人一年的口粮[8]。WTO多哈回合有关生物燃料问题的谈判至今未取得进展,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尚无限制生物燃料的意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掌握石油,就掌握了所有的国家;掌握粮食,就掌握了所有的人;掌握了货币,就掌握了整个世界!”当粮食与石油、货币共同成为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博弈的重要筹码时,发展中国家更需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9]。

(二)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严重,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0世纪中期以来,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多种添加剂的过度使用等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及水污染。伴随全球人口膨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大气污染愈加严重。化肥已成为主要污染物。施入土壤中的各种肥料只有一部分被作物吸收,其余的则从土壤中流失或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挥发到大气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指出,农业是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占世界人为排放的13.5%。现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面源污染所造成的水污染日益严峻。全世界每年有300万~400万t磷从土壤迁移到水体中,30%~50%的地表水体遭受农业面源污染。在美国,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河流和湖泊污染的主要来源,约40%的河流和湖泊水质不合格,地下水被污染,湿地开始退化[10]。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地表水中磷富集的主要原因。当前中国的农业面源污染已占据全国污染排放的一半。中国的化肥使用量现已超过全球总量的1/3。自1980年以来,中国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6%,而化肥投入量增长了225%;同期,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51%~52%,而化肥投入量则减少了31%~47%。中国农药的生产量及使用量也居世界前列。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药行业产量比2011年增长11%,达112万t(折百量)。在中国使用的约250种农药中,只有15%左右的品种属于高效低毒农药[11]。此外,农膜的使用直接造成了农业“白色污染”。早在1997年,中国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农膜生产国和使用国,农膜应用面积超过600万hm2。农膜尤其是地膜均系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和聚氯乙烯,难以分解。废膜滞留在土壤中,将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肥力,甚至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残膜析出的锡、铅等有毒物质,造成新的土壤污染,可能导致大幅减产。上述各类农业污染通过食物链及生物富集作用,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2008年,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发表了一份由全世界400余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评估报告———《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该报告中呼吁:“世界需要一个从严重依赖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品、对环境破坏很大的农业模式转化为对环境友好、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农民生计的生态农业模式。”

(三)世界农业非均衡发展态势严峻,可持续发展需要南北协调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运用农业科技的领先优势,争取世界农业发展的更大主动权。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低碳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多个领域具有领先优势。以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为例,发达国家已抢占多个研发至高点。如美国“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研究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日本“官、产、学一体化推进21世纪的生物技术计划”等。其中,美国执植物基因组学研究之牛耳,在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方面有突出优势;英国重点研究转基因植物育种、植物基因图谱的绘制等;日本目前投入力度最大的转基因研究对象是水稻,主要着力于抗病性育种、抗倒伏、提高产量及米质等方面。此外,发达国家在动物转基因克隆技术、动物分子育种技术、畜禽基因工程疫苗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未来发展取向是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稀有蛋白质等产品,采用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进行人工种子开发及生产生物制剂等。这些领先优势使发达国家在世界农业未来发展方面拥有较大主动权。发展中国家未来难免在重要的技术变革期,遭遇农业先进技术扩散与垄断的矛盾,同时还将面临发达国家借助技术领先优势操控国际农产品市场以及农业资源配置的严峻考验。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链经营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处于链条低端位置。近年来,世界农业领域的竞争已经上升到以产业链为载体的国家经济及区域经济层面。美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农业产业链最具竞争力。以美国的杜邦公司、瑞士的先正达公司、荷兰的花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企业现已由产品链、物流链扩展到价值链、信息链,在世界范围内高水平运作。荷兰的花卉产业被誉为“全世界最具创新的产业群聚”。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亟待提高农业产业链经营水平。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近年来在农业产业链经营方面有较大进展,但因体制机制不完善等原因总体水平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产业链也由此成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农业及其相关领域进行财富掠夺的武器。国际社会急需从经济利益、社会标准以及粮食安全等角度,审视全世界农业产业链的健康发展问题,尤其应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利益[12]。发展中国家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南北协调。由于拥有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低碳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诸多科技领先优势,发达国家通常在生态农业、信息农业、低碳农业、创意农业等多种新兴农业业态发展方面,选择一种或几种发展向度,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耦合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提升本国农业竞争力。以低碳农业为例,发达国家现已占据低碳农业发展制高点。如美国于1997—2003年率先推出了“碳封存”计划[13];2007年,美国杜克大学和环境保护协会联合发布了全世界第一个关于农业碳排放交易的核定标准和操作手册———《农业、林业低碳经济应用》文件,即杜克标准[14]。2009年,德国出台了二氧化碳捕捉和封存法案,政府每年拨出40亿欧元用于“工业作物”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推动“工业作物”种植业发展[15]。比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的低碳农业现处于初级开发阶段。巴西政府于2010年制订了“低碳排放农业计划”;阿根廷为保持其“南美粮仓”地位,大力推行“免耕加秸秆还田”等低碳农业技术;中国近年来重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业“固碳”技术,不断减少高碳能源及化肥应用。尽管如此,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安全因气候变暖而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及生态系统退化等因素仍面临巨大威胁。发达国家因具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丰富的农业“碳汇”政策管理经验,在气候变化谈判及国际碳市场上拥有较大的决策权,而发展中国家因其低碳农业劣势等原因在“低碳国际”中处于弱势地位。未来如何在“碳减排”博弈过程中实现南北协调,助推发展中国家低碳农业发展是一项艰巨任务[16]。

三、发达国家以信息、低碳、创意时代的新思维,从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驱动发展方式转变之路

伴随信息经济、创意经济、低碳经济的兴起,发达国家率先将信息产业、创意产业以及低碳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运用到农业领域,以时代的创新思维将科技生产力进步的新成果(信息技术、低碳技术等)与以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生产力相结合,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放松农业,反而把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力结构、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作为克服危机的重要战略。美国、荷兰和日本等国正引领世界农业从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驱动发展方式转变之路。

(一)美国注重以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美国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研发体系健全,成果丰硕。美国农业科研系统包括农业部、农业实验站(设在各州)以及私人企业3个部分。农业部专门设立农业研究局,每年投入6.24亿美元的农业科研经费,2600余名科学家在这里进行研究。农业部在全国各地特别是不同生态区域设立科研中心和地区研究站。州立大学(含赠地大学)均设农业实验站,研究人员身兼教学和推广两项工作,主要服务于所在州的农业,其经费来自农业研究局以及州政府。联邦政府对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农业教育的投入比例比较稳定,研究投入占农业部总预算的2%~4%,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7]。此外,美国的私人企业,如一些大型种子公司、农业化学公司、农业机械公司等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积极性高、力度大。巨额的经费投入和多层次的研究工作使得美国涉农科研成果丰硕。2010年的农业信息和生物技术的世界发明专利中,美国分别占67.4%和57.1%[18]。美国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建立发达的农业信息系统,满足强烈的信息需求。历史上,美国的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的数量也不断减少,但规模经营不断增大,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近些年来,伴随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大农场和农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生产的主要形式,信息需求强烈,成为农业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有数据显示,早在2005年,各类经营规模不同的农场就成为美国农业信息化推进与普及的主要推动者。年销售收入(含政府补贴额)在1万~10万美元的农场中使用电脑的比例是51%,而年收入在10万~25万美元和25万美元以上的农场中,电脑使用比例则分别达到67%和77%;相应地,上述3类农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较高,分别为46%、59%和72%[19]。为满足信息需求且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美国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每年在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投资约15亿美元,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AG-NET。美国农业信息系统现已成为仅次于国防部、联邦调查局的第三大信息系统。美国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科技型、效益型转变。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使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经验性,以及可控程度差等行业性弱势得到全面改善。美国的农业信息技术现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形成了科技生产力。据美国农业部的抽样调查,2011年有62%的农场主接入了互联网,37%的农场运用计算机进行业务经营和管理,其中通过互联网购买种子、肥料、饲料、农机等农业投入品的农场占14%,通过互联网开展农产品数量、质量、价格信息发布等营销业务的农场占12%[20];此外,现阶段的美国已全面进入精确农业时代。精确农业注重在农产品储藏与加工、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环境控制等多个方面运用高端信息技术,从而使分散型、经验型的农业技术集成化和规范化。精确农业的3大技术(包括按田间具体情况实施作物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产量图及其解读技术)使其成为典型的效益型农业。这3大技术可针对土壤、水文、微气候等条件的时空变化,把施肥、灌溉、排水、种子、虫害、杂草等信息按空间位置叠加起来进行分析,变均匀投入为变量投入,从而实现管理决策科学化。美国在科技创新、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给美国农业带来了超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于1996年初率先开放了电信市场,并于1997年发表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报告,倡导农业电子商务的自由化和无关税。农业电子商务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为涉农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购买和电子支付等业务交易的过程。此举使美国农业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世界最大的信息交换中心发布并获取信息,并通过互联网这个广阔的虚拟市场为其涉农企业或商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构建农业营销网络。农业电子商务在帮助农场主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的同时,形成了更大更有效的经济规模,实现了经济效益最大化。2010年以来,美国大力开展农业科学的虚拟化研究,进一步夯实美国农业在世界农业领域的领军地位[21]。

(二)荷兰以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驱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

荷兰作为当今世界主要农业发达国家之一,其突出优势在于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它运用多种科技创新手段,将各类生产要素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导向下有机地整合起来,进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有序整体,同时不断注入文化创意要素使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从而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贯穿于大宗出口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多个环节。以花卉为例,在研发、育种环节上,荷兰科研机构重视花卉资源的开发与收集。几乎每种花都有专门的育种公司。各育种公司每年通过成千上万个组合的品种杂交实验,源源不断地推出花卉新品种、新技术及其培育新设备。越来越多的花卉新品种体现出荷兰的地方特色,文化附加值大增;在生产、收购及加工环节,荷兰在花卉生产技术方面精益求精,70%的花卉生产在现代化温室里进行,采用无土栽培、电脑控制,从播种、移栽到采收,再到分级、包装,各环节均实行机械化作业;在储运和销售环节,荷兰花卉的储运及销售体系完整而又发达。位于首都西南的阿尔斯梅尔花卉拍卖市场是世界最大、最规范的花卉拍卖场所。所有进场的花卉都依照国际标准进行质量检测,而后入库储藏、拍卖、包装、发货(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和海关)。海关放行后,立即发送到附近的斯希波尔机场。各个环节都分秒必争以保证出口花卉新鲜[22]。科技创新使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的市场与农户的对接模式大大改善。荷兰的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是私营家庭农场,采取专业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专业化要求产品的高度商品化,市场与农户的对接模式因此成为决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在荷兰,市场与农户的对接模式主要表现为“拍卖市场”与农户对接和超级市场与农户对接两种模式。其中,“拍卖市场”与农户的对接模式科技含量高、效率高,在荷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荷兰拍卖市场早已跨越农民现场展示产品、以喊叫方式拍卖的原始阶段,实现了网络化和跨区域化交易,成为荷兰发达农产品交易系统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全国10多个大拍卖市场统一质量标准,并通过计算机和特定的通信线路联网,实时进行跨区域拍卖和交易。买主只要身处某个拍卖市场,就可以在“荷兰钟”上同时看到全国所有拍卖市场的果蔬、花卉等农产品行情,并购买任何拍卖市场的产品。这种拍卖过程通过网络化的科技手段,为农产品供需双方构建了省时、省费用的“谋面平台”,既做到了透明、公正与公平,又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批发效率。此外,这种拍卖方式有助于形成合理的市场价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调节供求、优化资源配置,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科技创新帮助农业合作社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荷兰农民自发组成农业合作社,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合作社的性质是民营,不受政府干预。农业合作社覆盖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以及农业信贷、保险、原材料供应等各个环节,成为市场行为主体。它们能够给农场主提供便捷的、全方位的商品信息及其他多种服务,有助于化解内部竞争、降低市场风险。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广泛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使其生产服务水平大大提高,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相关服务对象的经济收益。如荷兰合作银行,作为世界级大银行,仍以信贷合作社为己任,借助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平台和金融创新工具,成为荷兰农场主在世界范围内融资并扩大再生产的坚强“后盾”;采购合作社则与许多科技研发机构建立直接联系,并利用互联网信息,在世界范围内为农场主搜购优良种子、饲料、肥料等;销售合作社的营销触角也延伸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努力实现收益最大化。荷兰90%以上的农民已成为各类农业合作社的成员,其收入总额60%以上来自合作社提供的各种服务[23]。

(三)日本发展低碳农业,使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驱动实现升华

低碳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近年来,日本秉承低碳发展的导向,不断加强战略引导、技术创新与推广、示范项目建设和政策支持,使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耦合驱动在低碳农业发展过程中得以升华。战略引导及政策支持为日本低碳农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新的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简称新政策)中首次正式提出环境保全型农业概念。环境保全型农业强调灵活运用农业所具有的物质循环功能,降低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的使用量并使之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保护农业环境,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24]。2002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2005年颁布实施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和《农业环境规范》,以及2006年颁布实施的《有机农业推进法》等政策,为日本农业的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日本还在政策、贷款、税收等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低碳环保型农业。政府或农业协会对进行低碳农业基本设施建设的农户提供5万~50万日元(100日元约合5.85元人民币,2014)不等的资金扶持,同时减免7%~30%的税收;银行对达标的农户提供10万~200万日元不等的无息贷款(最长期限为12年)等[25]。日本低碳农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水平高,科技驱动效应显著。日本的农业科研体系(括国立和公立科研机构、大学、民间企业等3大系统)将生物技术作为低碳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生物菌肥、生物农药等创新研究工作备受重视,其研发水平世界领先。日本重点开发研究生物界免疫细胞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并提高植物免疫力,积极探索土壤改良新技术,促进优质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繁殖以维护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使得各地区的地力状况明显改善[26]。日本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扎实、细致,现代化水平高。各都道府县政府的农政厅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的专业部门,县以下设区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从农协获得农户资料,依据各地的年度农业计划,采用“现场至上”的工作方式,将标准化的、先进的农业技术推介给农户,并定期举办讲习会、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拥有发达的电子信息服务网络。29个国立研究机构、380个地方研究机构、570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已经全部联网,有关气象变化、病害预警及防治、各地土壤肥沃状况、主要农作物的栽培要点等疑难问题均可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咨询[27]。此外,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均为4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经过严格考试后才能获得从业资格,专门技术员还需有10年以上的技术推广经验,从而在根本的层面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日本低碳农业的“三化”措施实施到位,农业的生态涵养及气候调节功能显著提升。日本低碳农业的生产过程严格实施减量化、再生化、有机化的“三化”措施。一是农业化学品减量化。日本农户通过运用各种低碳新技术及产品、采用天然植物性农药和杀虫生物制菌剂等病虫害防治手段,不断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减少有毒物质残留量,旨在不增加气候变化压力、不降低农作物单产及品质的情况下,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生产及生活资料。二是农业生产有机化。除延用传统的轮作等土壤改良方法外,还利用动植物的自然生长及生产规律,避免使用饲料添加剂、生长调节剂等农业化学物质。三是资源再生化。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对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有机资源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防止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污染,减轻环境负荷。“三化”措施使得日本低碳农业在降低“热岛效应”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滋贺县爱东町的“菜花工程”是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的示范项目,现已形成以油菜生产及其综合利用为主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涵养、气候调节等方面绩效显著[26]。日本低碳农业注重发挥休闲体验及文化传承功能,带动农业文明向高阶段跃迁。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东京都世田谷区与群马县川厂村的联谊活动以及新潟县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是传承农业文化、打造生态文明的典型代表。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始于1979年,延续至今,兴盛不衰。其关键在于“一村一品”运动重在创意,通过挖掘当地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使每个村镇至少拥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品牌产品(如大分县的白葱、干香菇、麦烧酒等)、体验园、观光点或节庆活动等。在不断加强这些品牌产品、体验与活动的科技含量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对提升农业附加值的积极作用。如大分县利用温泉等地方资源,开发出颇具特色的乡村温泉休闲农业旅游、大分“花虫馆”、大分农业文化公园及乡村农产品超市等,除国内游客外每年接待国外游客50万人以上[28],从而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重效益的协调统一。世田谷区和川厂村结为“姐妹关系”后,组办了内容丰富的农业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森林教室、“山村留学”、世田谷和纸(和纸是指用日本传统造纸法造的纸,非常柔韧,适宜折叠、成型、绘画)、造型大学等,成为人们体验低碳生活的好去处。新潟县越后妻有的“大地艺术节”将该地区762km2的土地建设成为集青山、绿地、森林、小溪、梯田为一体的露天美术馆,使越后妻有地区的乡村建设体现出至高的文化境界。日本低碳农业强调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形成了以此为核心的多功能产业体系。这体现出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也昭示着人类正努力实现对现代农业文明的辩证扬弃———从工业文明时代的农业生产对大自然的挑战与征服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的农业生产与大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作者:刘丽伟 高中理 单位:新平县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优化动力结构下的农业经济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42549.html

    相关专题:实验法 网络新闻的特点


    上一篇:心理学知识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下一篇:义务教育地理图册的出版与创新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