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政府激励机制
行为科学认为,激励对人的内在动力起着激发、导向、保持和延续作用
通过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的潜能,从而达到组织管理目标。政府激励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起到调动相关行业、相关阶层和人员的积极性的作用。政府的激励会成为某一行业或产业兴起的重要因素,政府的激励手段和措施会使这一行业的发展萌发出巨大的潜能。激励的基本动力来源于需要,政府激励的核心动力来自于其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具体来说在于提高经济效率,减少经济不公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稳定经济,达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的。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同样需要来自于政府的激励措施,借予弥补市场不足,克服市场失灵给企业带来的困扰。
(一)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和保护使政府能够为产业集群形成提供的重要外部保障。保证完善通往园区所在城市的道路、水运、铁路、航空等基础交通设施,是最基本的外部条件。企业生产用水,电等基础设施,是企业能正常生产运行的基本条件,必须予与保障。园区内道路、市政公用设施的修建、维护和管理,公共用地的绿化和卫生等满足程度,在不同侧面给了投资者一定的信心。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生产的外部条件,才有可能将与产业聚集相关的因素吸引过来,形成集群。近年来,即使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都有较大的改观,除了高速公路快速增加外,航运、铁路等交通枢纽不断增加,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短,基本能保证一天之内能到达省会城市和国内主要大城市。工业园区一般都建在新开发的地区,这里没有成熟的市政基础设施,比如城市道路、公共环境卫生体系、绿化、路灯等,而这些,依靠企业或私人投入,至少在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政府主导建设和保护。
(二)增加公共物品投入量,提高公共物品的服务质量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行为不再是闭门造车,企业也要与时俱进。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再是政府指导,而是由市场决定。市场的信息如何灵敏地反馈给企业,依赖高度发达的信息系统。因此,提供信息网络的高速互联,推动产业集群内形成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预测市场需求,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另外,在环保体系建立、教育培训机构等公共品的提供方面,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使之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要避免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垄断行为。只要有垄断就会伴随价格高,服务水平低,竞争意识差等现象。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产业政策的核心是引导园区产业经济在可行的范围内健康发展。因此,其科学性体现在必须遵循政策制定的规范和步骤,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科学决策、群体决策,不搞“三拍”工程(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其合理性要充分体现当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实。对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虽然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经济基础弱,底子薄,要想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必须从现实情况出发,不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一套,盲目决策;前瞻性就是在政策制定中,既要考虑产业自身的长足发展,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集群内各要素之间的流动,又要顾及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协调发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制定政策的目的是用于执行,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只是画饼充饥,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因此,可操作性是前三者的综合体现,只有科学的、合理的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四)加大资金引进力度
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资金的来源不外几种渠道:一是银行借贷,二是社会融资,三是本地经济实体及个人现有资本投入,四是外地资本注入。这其中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在一个工业园区产业经济发展之初,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工业经济应该说是存在一些先天的不足。政府要适时地向社会释放信息,传递发展工业经济的产业政策,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投资者的兴趣,坚定投资者的信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导政策,让投资者看到希望。投资者从一定角度来说是完全的“经济人”角色,他是否投资,或者做什么产业,完全取决于这项事业能不能实现预期的收益。在资本引入方面,除了大量吸引外地资本进入外,鼓励本地资本的介入也是非常重要的。从产品市场来看,除了一些高端产品,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外,大多数的生产、流通领域还是立足于本地市场。这样,本地资金的注入有很大的地缘优势,对消费市场,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偏好以及消费能力,都有一种现成的信息资料,因而对资金投入使用的安全性少了一些担忧和顾虑。加上政府的政策引导,会使社会资本大量聚集,形成投资力量。
(五)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
政府间的沟通与合作,是加强对市场引导的重要渠道。现代企业的发展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能源、人力资本、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使用,需要政府间加强合作与交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互通有无,节约高效地使用。这种交流单纯依靠企业个体力量,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某些已经成熟的技术,企业没有必要再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重复耗费,可以把现成的拿来为我所用,政府要做的是把好准入关;在能源的开发共享方面,政府间可以在更为宏观的层面,从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高度出发,协调统筹利用。而完全的市场行为有可能造成过度开发与使用的短视行为;人力资本的流动,也可以尊崇市场规律,自发流动。从目前的人力资本市场来看,无论是高级技术人才、研发人才还是一般体力劳动人员都集中流向发达地区。尤其是高端技术人才,单纯依靠企业去请,在企业发展之初可能感觉压力会比较大。这给本来就不发达的地区发展经济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方面,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协作,把落后地区的劳动力集中输入发达地区,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回到家乡;另一方面,制定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鼓励高端人才支援落后地区发展。此外,在企业的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政府间也是可以通过信息发布,给企业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弥补单个企业的有限性。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主要是在信息上互通,体现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资源的过度集中并不是好事,它会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政府间的协调发展,可以在更宏观的角度实现区域间平衡发展。政府激励机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政府调动各企业积极性的效果好坏。因此,政府在市场不成熟的前提下,建立起充分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自由竞争,将有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尽快发展和完善。
二、实施政府激励机制的保障措施
政府在促进产业集群形成中,光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一定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扰因素,因此,政府在制定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能够保障其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只有做到内外兼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本着良好初衷制定的政策。
(一)依法行政
“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依法行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治精神应始终贯穿于政府履行行政职能的过程中。过去客观存在的法制不建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部分政府官员搞权利寻租,行政腐败等不正之风;行政执法不文明,强拆、围殴事件频发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众感情。只有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让公权在阳光下运行,让腐败无处藏身,政府才能切实担负起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重任。
(二)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良好的形象有利于政府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征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理解。这是我们国家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经历无数艰难困苦后,有益的经验总结。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时期更突显其重要性。政府良好形象的塑造源于诚信政府,实干政府,亲民政府。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走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这是目前一个时期内,各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渠道。按照某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城镇化建设的实现,须先走工业化道路,也即是说,先有工业化,才有城镇化。这主要是源于农民生存来源渠道方面的根本改变,让农民的增收渠道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势在必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呼声中,大家一哄而上,征地、上项目、逼农民上楼等等不一而足。这中间有多少是经过认真研究、论证过的,又有多少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为官一任,厂房一修,政绩工程一做拍屁股走人。结果,很多厂房从未冒过烟,从未开过工,在新一任的质疑中被闲置下来,新建设的工业园区即呈现出满目的疮痍与萧条。被征用的良田闲置了,大量的厂房见不到一个人,农民们还没正式当上产业工人即失业了,住在楼房里不工不农的,让人实在无所适从。另外,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后果,往往因为没有一种责任倒查的机制可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所以才会出现随意决策的现象。本来是好事却因不负责任的随意决策,给多少民众带来新的生存问题。政府形象在一任任不负责任官员的“政绩工程”中被摧毁。
(三)加强宏观管理,发挥好“守夜人”作用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要发挥好“掌舵者”的角色,做好宏观协调,而非干预微观经济领域。如果政府在自身职责与企业关系方面处理不当,动辄使用公共权利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做到无往而不利。但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是与现行的市场经济建设背道而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市场经济本身就不完善,市场体系并不健全,竞争的不完全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外部不经济的大量存在,商人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竞争的无序,最终都将会导致“市场失灵”。这个阶段,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显得很重要。政府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管理,完成宏观调控。尤其是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要严控其市场准入,这个只有政府能做到。
(四)加强第三方介入的引导与控制
市场经济依赖大量第三方组织的介入。工商部门、税务部门、金融机构、质检部门、环评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工会组织等,这些非生产性组织的存在和作用的发挥,将更好地促进园区经济健康发展。但这些组织发挥作用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们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如果这些组织本身是不具有执业资格的,或者没有行业操守,又或者对他们没有任何限制,那结果可想而知。很有可能就会出现权利寻租、滋生腐败、违规、违法行为。比如说,质检部门完全可能因为收受贿赂而作出虚假认证等类似行为不一而足。这种行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打击合法经营者的信心,导致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被扰乱,最终导致整个市场经济瘫痪。因此,政府要严格准入制度和门槛,依法对第三方的资质和行为进行检查和控制。才能使其有效实施行业行为,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语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经济,因为起步晚,基础差,客观上存在很多先天的不足。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引导工业企业向着集中优势行业发展,可以避免单个企业建设的散、乱、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的弊端。但产业集群的形成,政府的主导作用目前还比较明显。这对政府本身即是一种考验,政府能不能运用好公共权力,在“为”与“位”之间把握好分寸,让公权真正地为人民服务,这在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城镇化道路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彭芳 张任之 赵丹 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