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在上千年的历史文化熏陶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有效的制约。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将中国的优秀文化渗透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中,从而使高校学生的思想、人格、人生观、价值观都得到升华,而且传统文化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载体,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扬和发展。本文将对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49-02 DOI:10.16654/j.cnki.cn23-1464/d.2016.01.0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美德,所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要担当起这份责任,履行好这份义务。高校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国人的知识教育,也是为了增强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传承历史文化,创建文明社会的目的。所以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渗透,可以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应该承担起这份光荣的使命。传统文化与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可以说思想政治课程很大一部分是从传统文化中传承过来的。但是在之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是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分开来讲授的,这对教育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1]深析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理论很大一部分能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依据。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孔孟学说等,都渗透了思想政治内容。所以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可以在学生的思想政治中渗入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政治的理论依据,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更透彻,对思想政治教育体会更深刻。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同时有利于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所以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具有可行性,接下来笔者将对二者结合可行性进行具体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在内容上存在共性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我国特有的思想政治体系:毛泽东概论、邓小平政治理论等优秀的政治思想理论。将马克思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能够更明显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体系。[2]马克思理论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科学三个主要部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同样有体现这三方面的内容,比如,在《论语》为政篇中就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为政理论。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法自然”就是道家的经济思想,它是崇尚自然法则的经济主张。至于社会科学更是贯穿在孔孟学说,诸子百家的言论之中。所以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二)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在目标上存在共性
马克思主义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思想指导,但是究其主旨马克思的著作是为了为世人提供政治、经济、社会学方面的发展规律,帮助世人形成正确的政治、经济、社会观念。传统文化中体现出的中心思想同样是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比如,在《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符合马克思理论中的辩证思想。荀子的“形具而神生”即具唯物主义雏形。思想政治教育中包含着很多文化元素,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从传统文化中衍生出的产物,所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还原到传统文化中,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也符合文化多元发展的潮流。
(三)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
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载体,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需要传统文化的辅助,二者在高校的学习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我国高校学生在传统文化的认知上存在很大的盲区,根据调查,近代高校学生中近五成学生不知道端午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会背我国国学经典的学生不足两成,知道我国国学经典著作的学生也不足三成,相反这些学生却可以清楚的知道国外圣诞节的由来,能够清楚的记住很多明星的生日和喜好,能够流利的背诵出某个明星的代表作。[3]高校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思想上出现“荒漠”,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极为不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高校的实际教学中同样存在着很多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枯燥,从而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感到厌烦,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即使留在课堂上的学生多数也是为了防止挂科,而不是真正的愿意去学习思想政治课程。这种现象对思想政治的教学效率造成很大的阻碍。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增添思想政治的趣味性。所以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有效的结合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阻碍因素
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有很多有利的方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在思想政治中渗入文化营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阻碍因素。[4]接下来将对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教育结合中出现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
(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内容联系研究不紧密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内容上和目标上都有很大的相似处.但是传统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容易将其它的理论渗透进去,而且目前并没有专业的教材或者可参考的资料,这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应用中难度大。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的结合与现实联系不紧密
素质教育中更注重学以致用,所以课堂的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知识也要不断的进行更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的政治思想能够跟上社会政治思想的改革。[5]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是在与实际相结合上有许多的欠缺,所以导致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结合与现实联系不紧密。
(三)传统文化中存在消极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上千年的君主统治历史文化,其中的君主统治思想对现代的政治影响很大,导致现代很多的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藐视法律,对社会和谐造成很大的影响。[6]如果将这种君主统治思想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不利,所以在传统文化的选择上极为重要。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有效措施
(一)成立教研组,使二者内容有机融合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重视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因为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并没有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开展教研讨论活动,在课程中总结经验,发掘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点和契合点,使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更多的共通性。[7]使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教学更加有效,使教师更容易掌握改革后的教学方式,从而使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可以得到广泛的推广。
(二)注重实践,使二者结合与时代接轨
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以及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理论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实践意义。在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中,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根据社会的发展,灵活的将实际生活渗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意义。[8]同时在我国传统文化上,教师要通过与其他与传统文化有关学科教师的研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以便于将传统文化知识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课程中。使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课程更具有实践意义和时代意义。
(三)扬长避短,使二者结合更合理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思想,比如君主制度、唯物主义思想等,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不利。所以在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时,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严格的筛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学生能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扬长避短,使二者合理的结合,这样才能使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更有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具有可行性,而且二者的结合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渗入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新的历史阶段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传统文化相融合,既要重视思想政治的现实意义,也要兼顾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从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够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陈艳.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汪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南昌大学,2012.
[3]潘昊辉.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和应用[D].河南大学,2014.
[4]卫军帅,李春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5]张鹏飞,吴月.高校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1).
[6]胡素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1,(2).
[7]张蔚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
[8]王红燕,赵宗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
作者:李冠楠 单位:河北保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