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采用腰围、体质指数综合评价成人高血压患病风险。方法:按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12个县(市/区)18岁及以上9280名常驻居民进行调查。结果: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37%、36.59%和51.73%,青年人中肥胖人群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4.171(95%CI=2.872~6.058),女性OR=5.071(95%CI=3.402~7.560),而在超重人群中则以老年组患高血压风险最大,男性OR=1.983(95%CI=1.339~2.937),女性OR=2.503(95%CI=1.801~3.479)。结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重肥胖人群患高血压危险逐步增加,控制青年人肥胖和老年人群超重对于降低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水平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超重;肥胖;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20(2016)01-0000-00
随着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腰围与体质指数超标人群逐渐增多。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患病存在密切关系。为有效控制人群高血压提供依据,笔者分析了贵州省腰围、体质指数与高血压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贵州省12个县(市、区)内分别随机抽取4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个行政村,每个村随机抽取66户家庭作为调查户,每户随机选取1名18岁以上的成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在当地居住累计时间超过6个月的当地户籍居民。
1.2方法
问卷调查:采取集中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当面调查。调查表采用《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0》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教育和职业及家族史,以及吸烟、饮酒、体力活动等。体格测量:采用统一工具和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身高和腰围精确到0.1cm,体重精确到0.1kg。采用标准汞柱式血压计测量3次血压,取后两次血压的平均值。
1.3诊断标准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在两周内服用过降压药,血压≥140/90mmHg者,均诊断为高血压。超重及肥胖的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中国肥胖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BMI≤18.5kg/m2为低体重(低体重),18.5kg/m2≤BMI≤24kg/m2为正常体重,24kg/m2≤BMI≤28kg/m2为超重,BMI≥28kg/m2为肥胖。各型肥胖类型诊断标准:正常:BMI≤28kg/m2,且腰围男性≤95cm,女性≤90cm;腹型肥胖:BMI≥28kg/m2,且腰围男性≥95cm,女性≥90cm;躯体肥胖:BMI≥28kg/m2,且腰围男性≥95cm,女性≥90cm;混合型肥胖:BMI≥28kg/m2,且腰围男性≥95cm,女性≥90cm。
1.4质量控制
在调查期间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小组对完成的调查表进行审核,并抽取5%的调查表进行核对。
1.5统计分析
采用Epiinfo4.2.8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数据经过清洗后导出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准为P≤0.05。
2结果
2.1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的相对危险度分析
对缺失数据进行处理后,将全部人群分为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4组,各组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18.66%,22.37%,36.59%和51.73%。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经年龄和性别调整后,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正常体重者(超重OR=2.047;肥胖OR=3.905)。
2.2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体重指数者高血压的患病率
低体重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18.7%,正常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2.4%,超重人群和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6.6%和51.7%。。无论男女性,各年龄组中均以60岁~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以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最高(75.8%)。
2.3不同性别年龄调查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度分析
在男性青年组中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风险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的1.897倍和4.171倍;中年组中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的1.885倍和3.428倍;老年组中超重、肥胖患高血压的风险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的1.983倍和3.899倍。由此可以看出男性人群中,青年组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大于中年组和老年组。在女性青年组中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风险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的2.326倍和5.071倍;中年组中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的1.928倍和3.214倍;老年组中超重、肥胖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为体质指数正常人群的2.503倍和3.904倍。显示青年组肥胖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最高,老年组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概率最高。
2.4各型肥胖者高血压患病危险的比较
考虑到年龄对躯体脂肪分布存在影响,因此对年龄进行了调整。在男性人群中,躯体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为正常人群的2.329倍,腹型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为正常人群的2.308倍,混合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为正常人群的5.072倍。结果发现混合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最高,躯体肥胖次之,腹型肥胖最小。在女性人群中,躯体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为正常人群的2.884倍,腹型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为正常人群的2.412倍,混合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为正常人群的3.451倍。结果发现混合肥胖人群高血压患病风险最高,躯体肥胖次之,腹型肥胖最小。
3讨论
慢性病是全球引起死亡最重要的因素,肥胖则是WHO发布的“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降低风险,促进健康的生活”中评估的全球一级十大健康风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显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22.4%、36.6%和51.7%。高血压患病率有随BMI增高而增高的趋势,经性别年龄调整后,超重和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仍高于正常体重者。本研究结果与文献[1~4]的研究结果一致。王志宏等[5]研究结果显示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LynnL等[6]研究显示持续的适量的体重减轻会极大降低超重人群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各型肥胖中,以混合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最高,躯体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次之,腹型肥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风险最低,其研究结果与芦文丽[7]天津市社区成年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青年人肥胖患高血压的概率最高,老年人中超重组患高血压的概率最高。因此可以重点加强青年肥胖人群和老年超重人群的干预。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采用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针对一般人群,监测和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发展以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定期监测抽样人群的体质指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针对高危人群加强监测和管理。
参考文献:
[1]YechiamOstchega,MargaretCarroll,etal.TrendsofElevatedBloodPressureAmongChildrenandAdolescents:DataFromtheNationalHealthandNutritionExaminationSurvey1988-2006[J].AmericanJournalofHypertension,2009,22(1):59-67.
[2]熊玮,骆瑜,杨纯玉,等.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心房钠尿肽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9,7(12):1018-1020.
[3]YokoHatanaka,AkikoTamakoshiandKazuyoTsyshita.Impactofbodymassindexonmenintheir20sandtheeffectsofsubsequentchangesinbodyweightupontheratesofhypertensionanddiabetesandmedicalcostsintheir40s[J].SangyōEiseigakuZasshi,2012,54(4):141-149.
[4]WilliamsPT.Increasesinweightandbodysizeincreasetheoddsforhypertensionduring7yearsoffollow-up[J].Obesity(SilverSpring),2008,16(11):2541-2548.
[5]王志宏,张兵,王惠君,等.我国成人体质指数及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2):1173-1176.
[6]LynnL.Moore,AgostinoJ.Visioni,M.MustafaQureshi.etal.WeightlossinOverweightAdultsandtheLong-termRiskofHypertension[J].ArchinternMed,2005,165:1298-1303.
[7]芦文丽,王媛,李永乐,等.天津市社区成年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5):470-471,475.
作者:余杨文 张静 张益霞 刘涛 单位: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相关专题:偷偷拿掉套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