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该选段描写的是当时伦敦宫殿中国王与列位大臣间的对话,因此翻译时要体现出这种对话的场合以及人物的地位关系,应该使用正式、庄重、严肃的语言。这样才能表现原文的语言美和内容美,准确再现原文高度的艺术性。比如在人物的称呼上首先就应体现出人物间的地位权力关系。例如开篇1至4行萨福克对国王说话,在翻译时就应体现出大臣对国王的尊敬。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应体现宫廷中的语言特色:正式庄重。另外,由于中外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的不同,国外的很多官衔名称在与中国是不同的,翻译时宜将国外的“国王”、“王后”等翻译成中国封建社会里相对应的“陛下”、“皇后”等,这样会便于读者理解。所以上面这段可以翻译成:臣恭奉圣命,前往法兰西,代表吾王陛下,迎娶玛格丽特郡主。这里没有将“I”翻译成“我”,“your”也没有翻译成“您的”或者“你的”,因此使整个译文语言正式得体,很好地传达了原文的风格。同样作为翻译国王对大臣的称呼,也该注意这点。比如原文第17行“Suffolk,arise.Welcome,QueenMargaret",翻译成“萨福克贤卿,请起。欢迎您,我的王后玛格丽特”,在萨福克后面加上“贤卿”,更能体现英国宫廷语言的特点,而且“贤卿”也符合汉语人物称呼的特点。另外,由于原文采用素体诗的形式,为了诗韵,句法结构多不合常规,多有颠倒。
句子内部结构多有调整,常出现倒装等结构。这也给翻译增加了难度。而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不能逐字逐行地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读者无法理解。因此,翻译时要照顾汉语的语法形式特点和句法习惯,对原文句式结构做合理的调整,以使译文表达流畅自然。比如原文中第76至78行:BravepeersofEngland,pillarsofthestate,ToyouDukeHumphreymustloadhisgrief,Yourgrief,thecommongriefofalltheland,“?这三行诗中,原作者在第二行将间接宾语“you”前置,提到了主语“DukeHumphrey"前面,在翻译时,应将其按照汉语的语法习惯,放在主语之后,同时将直接宾语“grief"紧跟主语之后。
将三行诗做调整后,可以将其译为:英格兰勇敢的大臣们,国家的栋梁们,亨弗雷公爵要把他自己的悲哀、你们各位的悲哀以及全英格兰共同的悲哀向你们倾诉。另外,在原文中,在宣读和约内容后,软弱无能的亨利六世王对和约内容大加赞赏,封代王迎娶玛格丽特郡主的使臣萨福克为第一公爵,并赐给萨福克宝剑。葛罗斯特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愤怒,于是他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原文76至104行),斥责丧权辱国的和约。红衣主教听到葛罗斯特的那番演讲,出于他自身的目的,他对葛罗斯特的演讲发表了反对意见,在原文中105至107这样写道:Nepjew,whatmeansthispassionatediscourse,Thisperorationwithsuchcircumstance?ForFrance,'tisours;andwewillkeepitstill.英文原文中“passionate”一词,很容易就将“passionate”翻译成“慷慨激昂”或者“热情洋溢”等词,但是汉语却能通过词语的选择来体现这种差异。这里要表现红衣主教对葛罗斯特的反对和不满,维护自身利益,因此最好用贬义词代替“慷慨激昂”、“热情洋溢”等字眼。第二行是个省略句,“circumstance”也不能简单得翻译成“环境”、“情况”等,要结合当时对话的环境,及“文本语境”,翻译成“当前形势”比较好。所以,这三行可以翻译成:贤侄,你这番牢骚满腹的长篇大论究竟是什么意思?你对当前形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法兰西是我们的,我们不会失去它。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由于英汉语言语境在文本、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本身在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翻译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的个性特征,重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只有解决了这种文化差异,才能消除其中的障碍,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作者: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