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党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同时提出要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90年代国务院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国家发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同时配套财政、税收、金融等系列优惠政策。此后20多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带动力最大的产业,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新技术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在于伴随经济市场需求变化且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运用各种资源在建立技术平台或攻克核心技术并取得知识产权后,在市场中获得的持续竞争优势,及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综合创新能力。[14]自主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针对自然界的研究并获得新发现,具有基础性特点,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研究主体;技术创新是将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强调其成果的应用性,因此往往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在于创新主体的有机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原始创新,即在各高新技术领域内获得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即各相关技术成果融合汇聚,在某一行业内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科技产品和科技产业;三是在广泛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评价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时,评价指标的选择至关重要。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科学性:即设计的指标应具有明确的内涵和意义,并能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相一致;同时,所选用指标普遍适用,统计口径一致,以保证得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2)系统性:首先,评价指标应涉及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全貌,选取代表性较强的典型指标,避免含义相近、关联度强或有导出关系的指标;其次,指标之间必须功能互补,具有一定的内在技术、经济联系,且不存在重大遗漏。(3)动态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能切实反映其发展的动态过程,能合理描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趋势和持续性。(4)可操作性:指标与指标体系设置时必须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可以定量描述,尽可能采用统计报表中已有的指标,有利于数据收集和整理。2.指标体系本文所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个准则层:自主创新环境、自主创新投入能力、自主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层共有16项具体指标,均为定量指标。具体指标的选择与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见表1。
三、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
1.主成分分析(1)主成分分析步骤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多个指标,重新组合成若干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以代替原来的指标。然后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揭示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即从原始变量中导出少数几个主成分,使它们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彼此间互不相关,通常是将原有指标作线性组合处理。其具体步骤为:(2)数据过程分析根据因子分析方法的原理,运用统计软件SPSS17.0可计算出各因子的特征值与累计贡献率及因子荷载矩阵,如表2和表3所示。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和第三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11.793、1.715和1.280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为92.425%,且大于要求85%,浓缩了数据中的绝大多数信息,因此选择3个主成分。每一个主成分是由系数较大的原有指标组合而成的,所以从表3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利税、主营业务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有较大的荷载系数,且大多反映了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所达到的成效,故称第一主成分为自主创新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中的高等教育普及率、每百万人口计算机拥有量、财政科技投入量、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具有较大的荷载系数,反映了企业的外界创新环境情况,因此第二主成分为自主创新环境因子;第三主成分中的从业人员平均数和项目经费占较大比重,称之为自主创新投入因子。分别确定3个主成分之后,借助excel,首先计算各地区分别在自主创新产出、投入和创新环境3个主成分上的得分和排名,然后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加权计算得出各地区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结果如表4。2.聚类分析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本文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性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基于以上的主成分分析,本文选择3个主成分因子代表原指标体系内的16个具体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图1。第一层次为广东、江苏。广东、江苏两省是东部沿海发达省份,从3个主成分得分来看,自主创新能力因子和自主创新投入因子均为全国实力最强的省份;从统计的数据来看,该两省拥有全国40%的高新技术企业,总营业收入占全国高新技术行业的48.7%。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的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基础,让广东、江苏两省在企业自主创新综合能力方面,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第二层次为上海、北京。北京、上海均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市,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表4可以看出在自主创新环境方面北京、上海排名为前两位,在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投入两个因子得分也很接近。由前两个层次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重大影响,发达地区在创新资源获取、创新观念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第三层次为天津、福建、辽宁、山东、浙江、四川。该6个省份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其余的前10名,从表4可以看出这些省份在3个主成分方面的发展相对均衡。除四川为西南地区最发达省份之外,其余省份均为沿海地区,由此可知,东部沿海地区借助地理位置优势,与国内外交流频繁,在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较突出的贡献。第四层次为陕西、湖北、河南、安徽、广西、新疆、重庆、内蒙古、湖南、江西、吉林、黑龙江、河北、贵州和山西。这16个省份大部分为我国内陆经济发展相对中等的区域。第四层次中陕西与其他地区比较略有优势,自主创新投入排名为全国第8位,自主创新环境排名为全国第12位。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河南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排名第12位,自主创新投入方面排名第14位,成为中部六省中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第五层次为海南、宁夏、甘肃、云南、青海、西藏6个省份。除海南省,其余均为西部不发达省份,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程度严重,并且普遍存在教育、医疗卫生、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等问题。在主成分综合排名中也可以看出这6个省份分别在3个主成分中和综合排名均为最后6名,且鲜有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该地区,科技经费很少,自主创新能力堪忧。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到: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区域差异性显著,东部发达地区优势明显,并且呈现东、中、西逐渐递减趋势。东部沿海省份在3个主成分方面均有明显优势,排名靠前;其次,聚类分析得到的第三、第四层次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中等水平,且明显受到创新投入因子影响,因此资金与人才投入缺乏是阻碍该地区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最后,青海、西藏等省份为最差地区,在自主创新投入因子、能力因子和环境因子方面均不理想,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滞后。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与现实基本相符,一定程度上说明所用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是合理可行的。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及建议。(1)政策的支持是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外部条件之一。政府应实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建立创新研究开发的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在委托建设项目、创新成果转化上给予帮助。(2)为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用人需求,企业应积极引进外部高层次人才,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地发现人才,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实吸引人才。同时应努力改善人才的生活、工作环境,为有意向继续深造的优秀人才提供便利等。(3)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优良的企业文化,完善企业管理机制,先进技术要求与先进管理模式相结合才能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同时,简化企业内部不必要的流程,在融资、生产制度、销售渠道等方法上也需要不断创新。
作者:牛冲槐 刘颖祺 牛彤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