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和特点
“卓越计划”是工科专业在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方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的实施是高校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内在要求,对高校良性循环发展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卓越计划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通过切实开展扎实有效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结合,联合打造以理论密切结合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从而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中填鸭式课程灌输教学方式的缺陷。“卓越计划”培养模式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基础扎实、强调实践、能力突出、寻求创新”。
2“卓越计划”下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
“卓越计划”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强调企业的深度参与,并施行校企联合3+1的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的前3个学年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内实验训练,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工程素质和实验能力。本科阶段的第4个学年固定在相关企业单位,进行企业顶岗、实际工程实训及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目标,使企业深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这种真刀实枪的培养形式对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根据“卓越计划”培养创新人才的指导思想及培养标准,要求培养的学生工作后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行业的骨干人才。这就要求通过“卓越计划”培养土木工程毕业生,应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英语等工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具有本专业所需的计算应用技能,要求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并熟悉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2)熟悉本专业领域的建筑法规,技术标准和各种规范,以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3)力学实验能力突出、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实际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具备对土木工程问题的基本认知和判断能力,以及土木工程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初步能力。4)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能独立进行信息收集和处理,并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能力。5)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各种变迁具有较强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及社会服务意识。
3“卓越计划”下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1)成立“卓越计划”领导小组,协调各部门积极配合。学院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健全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学校按照“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培养、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依据“卓越计划”的内涵和要求,改革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科学制定相应的培养标准、教学大纲、实习实训大纲和质量监控体系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文件,从教学资源、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健全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模块。相关专业重点应围绕卓越计划强调的基础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大学四年理论实践课程的合理安排,是高校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课程设置上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强调创新型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基础知识、技术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基础的管理、经济、相关法规理论等相结合。适当增加并合理安排经济、法律、外语等教育的课程安排,取消适用性不强和内容重复的课程,加大工程实践课程所占的比重,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相协调,同时要将责任意识、节能意识、安全意识和工程道德理念的培养渗透到各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素质。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联合导师,参与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二是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制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一定时间,积累实际工程实践经验,建设一支具有实践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任及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对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四是改革教师的考核制度,首先在教学方面,从考核标准量化逐步转变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强调考核教师的师德师风、教学质量及效果,激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4)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教学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传统的工科专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受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和教师实际项目经验的不足,面对枯燥难懂的工科专业知识,许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项目教学法等以参与启发形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难以理解的专业理论知识,则由教师讲授,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强调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兴趣,使其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同时开展各种学科竞赛和学习标兵评比,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并促进其团结协助、积极进取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学生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和实验报告,教师在实验环节中的教学重点落脚在实践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实践教学应充分注重其工程实践性和探索研究性,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根本目标。5)出台经费保障措施,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学校设立专项经费,用于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方面的教学改革,并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水平。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另给予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一定的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等。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在“卓越计划”中取得的成果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集体进行表彰。6)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引进企业的资源和设备,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改善专业实验室的条件,完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参加校内实验和工程实践提供保证。逐步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功能,提高校企合作的产学研水平,与相关企业单位建立以“学校为主,企业参与,集人才培养、产品开发和科技合作为一体”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4结语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很多工科院校所面临的难题,而改革创新是解决此难题的必然路径。卓越工程师计划为高校工科领域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引导下,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改方案,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本文对湖北文理学院在“卓越工程师”指导下进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目前也只是在改革的初步阶段,具体效果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土木工程领域的教学改革仍任重而道远。
作者:牛军宜 郭声波 徐福卫 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一、充分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直观、快速的展示教学内容
在进行桥梁、建筑结构等构筑物结构教学时,需要给学生分析其设计原理以及构筑物的力学性能。而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内容,学生首先要了解构筑物的形状、结构尺寸以及结构特点。如果不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技术来辅助教学,教师采用传统方法无法很好将建筑物结构图、截面形状以及立体造型等展示给学生。导致一节课堂下来,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非常模糊,影响整体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所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辅助技术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工程结构》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前将课本的教学内容、需要展示的一些图形、结构制成PPT形式,在课堂需要时能展示出来给学生观看。这不仅能大大减少板书所需时间,还能使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工程结构,提高了整体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分析工程中某一结构细节、特点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PPT上对结构图各个细节、特点进行标识,利用不同颜色将不同构造细节标上颜色,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工程结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PPT将动作功能类型的构造通过PPT的动画形式播放出来,这样就能将抽象的有些知识内容很直观的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土木工程教学中会讲述到很多理论性的知识内容,学生从文字表达中很难理解这些理论。而多媒体技术能模拟某些简单的试验,使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知识,从而掌握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多媒体模拟试验教学过程中,学生还能通过设置不同的参数来完成模拟试验,从而观察参数差异环境下的试验数据,深入掌握这一学科的知识内容。例如,在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这一内容教学时,关于砂率参数的选择,教师可以在课堂前制作好不同砂率参数下混凝土成型状态的几个短小视频。然后通过Flash软件来制作一些互动的动画,最后将录制好的视频嵌入到Flash动画中。这样在进行这一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砂率参数来查看最终试验结果。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能使学生逐渐提高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多媒体教学模式能将理论性、难懂、枯燥的知识通过视频、声音、图形、模型等元素的结合形象的展示出来,从而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及掌握。
三、结语
总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教学难度大、公式复杂、工程图形繁多等特点,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能很直观、形象的将这些复杂公式、模型、结构展示出来,还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艳芝 单位: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
一、实践教学硬件不足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技术员、技师等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缺乏,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生人均实验实训基地面积、人均设备数量大大下降,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增长的速度慢于学生的增长速度,办学经费紧张,实验器材的更新缓慢,实训教学工厂面积不足。受经费及场地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自己的教学基地,实践课程只能以看录像、参观等单调的形式勉强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但由于企业指导教师工作繁忙,精力有限,而且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并没有相关的政策保障机制和鼓励机制,工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施工或监理等工程一线单位往往不会让学生承担具体工作,使实训变成了一种形式。另外,实践教学经费欠缺一直是阻碍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一般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经费仍十分欠缺,再加上实习地点选择上受区域局限,有时会出现一个工程有十几个学生实习的现象,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二、实践体系重建思路
1.构建多层次专业实践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按照从单项操作到综合实训、从理论学习到综合运用(理论[摘要]文章针对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重构联系实际)认知规律,一般包含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块,从认知教学模块到操作技能训练教学模块,再到综合能力训练教学模块。第二层次的教学模块可分成两个阶段实施,即基本专业技术训练阶段和专业技术运用阶段。第三层次的教学模块,扬州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岗位(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试验员、资料员、测量员、建造师助理岗位等)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开设相关的支撑拓展课程,制定具体的顶岗实习要求和细节。认知教学模块,在第一、二学期开设,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演示实验、企业参观、工程现场认识实习、建筑识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端正专业思想、明确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教学模块,在第三、四学期开设,通过测量实训、材料实验、课程设计、模型制作、工种实训、生产实习、材料检测与取样、结构识图实训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要领,夯实专业基本功;综合能力训练教学模块,在第五、六学期开设,通过工程资料管理与质量验收模拟、施工方案实务模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顶岗工作能力,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2.建立高效灵活的实践教学管理网络。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高效管理一直以来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实习安全性要求高、实习地点分散、企业接收岗位实习配套政策不完善等。笔者建议学校专门成立“三站式”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即驻地工作站、网络工作站、流动工作站,负责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监管。在校外实习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企业多专业联合设立驻地工作站,在校外实习相对分散的地区组建流动工作站,指导教师共同巡回检查指导,并搭建作业流程控制、远程技术指导、网络会议的网络管理平台,多举措并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现场管理实习,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技术研发,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培养。要想达到理想实践效果,院系必须成立专门实践教学部门根据教学进度和实践要求提前联系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主管机构要积极推动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制度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提出意见与建议。这种上抓下管、多方共同参与的构建方式有助于切实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3.建立形式多样的考核机制。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形式的结合,学校组建相应的监管与评价部门,让校内外人员均参与其中,由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评定实践项目。目前,提高实践效果综合评价机制是将实践教学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学生实践成绩主要由四项内容组成:实习出勤率;实习现场表现,包括实习参与内容、动手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创新能力等;实习提交成果,主要指实习日志、实习总结报告及设计成果、实训操作考核表等;实习答辩。实践成果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整个实习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外,建议将实践教学单独考核、计学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设立奖罚机制,将指导教师的薪酬与实践教学评比结果挂钩,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4.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这里主要谈师资、教材和实践教学设施三方面建设。为了培养“就业第一天就创造价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提升师资水平。教师主要包括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尝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带实习、假期集中下现场、技术服务等途径增加工程经历,使每位教师企业实践经历至少达到半年以上,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工程教育办得好的国家如德国和新加坡进行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榜样。对兼职企业教师要着重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提高应用教学教法及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能力,同时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实践教材建设仍然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薄弱环节,建议各院校根据要求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共同编写实践指导书和讲义,采用“活页”教材的形式,及时反映新规范、新工艺和新方法。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硬件建设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有机整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三、可执行性分析
1.开展实践竞赛,加强各种科技活动立项和竞赛前期指导。以赛代学,将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以竞赛形式完成,促进学生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做法是先在班级中成立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课堂小型竞赛,然后各班级之间举办较大规模的实践竞赛,如制图大赛、测量大赛、结构识图大赛等,从中挑选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大赛。通过层层选拔,为大赛储备优秀生源,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锻炼操作技能,开拓知识面,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成立科技小组,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教师定期指导,通过模拟工程情境下面临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法,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我校鼓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科技立项(如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每年都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地指导下参与实验,并在中文核心和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
2.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强化课程设计作用。将所有学习任务分解成工程项目逐步完成,知识点贯穿到操作技能中,“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交融,项目结束,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师讲授完某门课程后,模拟某一具体工程背景,做一个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设计主要有建筑识图与模型制作、结构施工图识图实务模拟、楼盖设计与梁筋模型制作等。近年来,我校课程设计做了一些改革,将过去单纯的室内课程设计改为“设计+制造”模式,如在学生完成一幢民用建筑的单体设计后,要求进行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整改建议,为下一次的课程设计积累经验。同时,加强过程管理,防止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抄袭现象,有条件的院校最好一人一题,做好后期的课程设计抽检答辩工作。
作者:姚荣 吕凡任
一、土力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是,在土力学实验课中,往往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5人,在以往的实验课中发现每个组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有人忙于实验、有人什么也不做只是袖手旁观,而最后成绩是以小组实验报告为评分依据,组内所有学生分数一样,造成做与不做实验的学生成绩都一样的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势必会造成消极影响,同时有失公正。二是,由于近年来学校不断扩招本科生,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实验室教师人数没有按比例增加,实验室场地、实验设备也没有相应地增加且设备陈旧更新较慢,例如对于那些常规的实验仪器,每个小组可以分配一台进行实验,但是由于教师人数有限,在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不能同时回答所有学生的问题,有时会延缓某些小组的实验进程,影响学生的实验进程和积极性。而对于像三轴仪这样比较贵重的仪器,一般土工实验室只有1—2台,不能够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围在一起观看教师在三轴仪上进行的演示实验,学生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三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实验教学被看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另外,目前在本科课程中多数的实验课部分不计入到课程的最后成绩中,也不计学分,这样就使很多学生认为只要理论课学好就可以获得好成绩、做不做实验都无所谓。有些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实验课而选择逃课,或在实验课开始时教师点名之后就离开了。偶尔还会发现实验报告有抄袭现象,实验课难以实现其初始目的,即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技能训练,反而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如观察实验现象不仔细、数据记录不真实和不规范、处理实验数据不严谨和不科学等。四是,土工实验以基础性实验为主,按照实验课计划,每个小组实验的内容一样,学生是按部就班地根据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全面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目前,土工实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适合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但对于那些有创新天赋的优秀学生来说这些常规性的实验可能过于简单,因此在制定实验教学计划时除了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基础验证性实验外,应该考虑增加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型的实验项目,在实验内容的制定上可以让这些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参与设计或自主设计综合性、研究型的实验项目。五是,在实验中遇到一些难点问题或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有差异时,常规做法是实验室教师找到解决办法或做出解释,学生只是被动听教师的讲解。而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教师最好作为一个旁观者,观察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学会自己对一些实验现象做分析,然后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答案,借此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土力学实验课的改革措施
1.面对本科生扩招的实际情况,增加实验室的师资和仪器设备的投入鉴于目前本科生扩招学生人数增加而实验室教师师资不足、仪器设备数量有限和老旧的现状,学校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增加实验室师资数量、提升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的地位;并在硬件设施上应该增加投入,扩大实验室规模,增加和更新已有的仪器设备,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创造有力条件。
2.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从传统的“以实验指导书设定的固定实验内容为标准和以教师指导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逐步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导”的模式中来[1]。在实验中以学生为主,从实验项目的设计到实验过程的实施,学生是主体,实验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以观察者的身份进行适当的辅导。在新的教学模式中,除了保留一些固定的基本实验项目以外,还应该增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验内容,而这些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发挥创造力自行设计,也可以和专业任课教师一起讨论后进行设计。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有助于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提高实验教学地位,改变现有实验课成绩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无论任课教师还是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视,认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之间是主从关系,所以在课程的最终成绩评价中实验课成绩所占的比例很低或者不占分数,这种思维会影响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失去实验教学的意义,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是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2]。例如加大实验学时,增加实验课成绩在专业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或者实验课单独考试。在实验课考试中,可以有具体仪器操作,又有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在实验课考试中重点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引入研究生助教机制,发动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在土力学实验课中,由于实验室师资不足,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实践中采用研究生助教助管的方式让研究生参与指导本科实验。研究生助教制度在国外大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在国内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在土力学的实验课中研究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一个实验小组分配一台仪器,一名研究生负责一台仪器并向使用该仪器的小组演示仪器的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模式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每个实验小组中出现的操作问题。历年的经验表明,这是解决师资不足、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研究生而言,参与教学环节也是培养领导才能和管理技能、锻炼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一个机会。
5.开放实验室,引入教学型实验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机制教学型实验是以基础性实验为主,注重训练学生操作实验仪器的规范性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而研究型实验注重对学生创新性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一种提升[3]。在土力学实验课中,除了认识性、验证性的基础性实验外,还应该考虑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为那些高年级本科生中成绩优秀、对科研有极大兴趣的学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开放实验室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实验条件,以实验室为平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进行科研训练。学生可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帮助教师完成科研课题中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培养锻炼自身的科研思维,提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另外,本科生实验课以外的时间仪器设备多处于闲置状态,如果能够与研究项目相结合,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效率,而且为培养高层次研究型创新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6.多种改革方法并用,有效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在以往的土力学实验课中每个班级、每个实验小组采用同一种土体样本加工的试件进行实验,由于这些试件各项物理参数和力学性质基本一样,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个别小组有相互抄袭数据的现象,并且很难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的试验中可以选取多种类型的土体样本,每组随机分配由不同土样制作的试件,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相互抄袭数据的现象。实验室中有一些数量极少、价格比较贵的实验仪器,如土工三轴压缩仪,无法安排本科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往的做法是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和讲解,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很多大家围挤在一起观看时,后面的学生看不见也听不见教师的演示与讲解,教学效果比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在教师演示的基础上配合播放实验视频资料等方法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以建立虚拟实验室并引入虚拟化实验教学模式[4]。虚拟实验室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一个开放的实验平台,实验者可以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依据实验大纲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虚拟实验室的模型库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和实验方法,这种模式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补充和完善,可以在未来实验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针对本科生土力学实验课的设备资源是有限的,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可以考虑与其他实验室联合起来,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资金投入多、设备精良,可以尝试让大学生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开展一些综合性和研究性土力学实验,解决土力学实验室设备力量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以拓展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求学进取的精神。
作者:孙华飞 单仁亮 孙强 高峰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一、土木工程专业构建
校企互动教学模式的必然性基于上述情况,当前土木工程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强化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并进而完成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事实上,解决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教育所面临的这一问题,大可跳出学校教育的视域局限,将教学由教室拓展到社会,由教师拓展到企业,将更为广阔的专业领域作为学习的平台。事实上,这一工程人才培养策略已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实现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培养更多具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明确指出,在工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尤为重要的是,行业企业应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以此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学者指出,“随着科学技术日益飞速发展,智慧资本的出现(所谓智慧资本是由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两部分构成。人力资本主要由知识与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技能、发明创造力、完成任务能力等看似抽象但却是起决定作用的人力因素构成。结构性资本则表现为:支持人力资本最大化的结构,如企业的所有制、领导力包括计划及预算能力、数据库、信息技术运用程度、设备结构、品牌、公众形象等等),不仅使知识型企业的价值越来越体现在智慧资本的拥有的数量上,而且传统产业要生存和发展,也必须借助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改造。因此,智慧资本的形成,便是企业与高校结合的强大‘磁力’。这样的合作和支持若建立在互利互惠基础之上,发展前景必然是广阔的。”[3]可见,实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动,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实属必然。首先,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引入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两相契合。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育脱离产业、高校脱离企业、教学脱离实践”现状,使教学理念的变革已是迫在眉睫[4]。新的实践教学理念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能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但不能成为主宰,使教师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驱动者、指导者、组织者,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根据自主意识开展主体性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参与实践、融入社会的强烈意愿,实现由“知”到“行”的转换过程。因为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等各个设计技术环节,以及相应的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等相关工作,无不充满着非学校教育所能涵盖的知识应用机会,以及各种机遇和挑战。所以,新的实践教学理念是坚持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学习、实践和创新相互结合,坚持由课堂到社会的拓展,这样,所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土木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工程素质,又具有充分的个性[5]。而基于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仅仅要求校企合作,而是要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实现师生教学内容互动、实践基础能力互动、个性实践能力互动、学校与社会互动,关注学生的“过程化”学习,也就是说将固定、机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况千差万别的企业活动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必须为学生的实践搭建有效的平台。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注重其基础知识的系统、完整性,强调其理论基础,更注重学生对于专业学科门类的整合能力,以及具体知识的渗透、交叉运用,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过程,是一个生成性过程。基于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学生纳入动态性的能力生成平台:在理论学习之后,进入合作企业,实现多层面的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能力和个性发展[6]。从根本上来说,这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规律、教学的规律以及校企互动的目的,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二、土木工程专业构建
校企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可见,土木工程专业构建校企互动教学模式,宏观来说,与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理念具有内在契合性,微观来说,与学生能力的生成性培养过程相一致。事实上,校企的联姻在西方已经是司空见惯。在西方工业革命肇始时期,其大学已发展较为成熟,但此时以学院派为主流的大学与工业企业联系不多,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和军事工业的发展促成了大学与企业的联姻。二战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和科学技术的需求,迅速使企业与大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校企协作互动开始成为大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成为企业的一种生存策略。所以,建构这种校企互动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亦具有充分的可行条件。首先,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主动性。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将学习从学校挪到了广阔的社会领域,从机械记忆转变为灵活运用,从学校过渡到企业的实践教学过程,是要将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断奶”,使其能从教师和教材这个“母体”身上脱离,将其所学习到的工作、生存技能运用于实践领域,单独面对问题、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当然,教师并不是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置若罔闻,而只是充当一个鼓励者和引导者。这样,突破了传统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机械性,教与学均得以在一个复杂的学习、工程链即连续性的环节中进行,师生均不得不面临教与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新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欲求得以大大激发。其次,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学习兴趣、实践的主动欲求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进入实践企业之后,学生得以在新的挑战中检验理论学习成果,新的问题迫使其不得不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之道,通过这一途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全面发展。在校企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通过实践行为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同时,与生产实践的结合,[7]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和个性特点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将工程素质培养所需的通识教育与其个性发展即创新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是一种对传统的突破,而突破能否实现,独特的个性所起作用尤为关键。与国外相比,我国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创新性较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于强调学生的共性培养及共性制约,不仅表现为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整齐划一的评价方式,就是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上,也体现出一种明显的刚性特征。”因此,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也完全可以在设计、施工等具体实践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由于学生的实践工作岗位,指向未来的就业方向,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创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能以实践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实现其由学校到社会环节的过渡。最后,校企互动型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实现学生能力的社会化。土木工程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对实践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没有深入到社会领域,换句话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往往局限于学校教育之中。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建构,有利于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入社会,在“生成”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能力的社会化,通过互动模式的构建,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接轨。而从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角度而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企业和社会在培养产品,因此,[8]“学校输出的‘产品’是学生,为确保‘产品’质量,就要在企业规定的使用期内对‘产品’担负一定的教育责任,要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给学生及时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此,学校建立了定期派专人回访用人单位的制度,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征求教学改革意见,收集用人信息。并且,制定详细的后续学习计划,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操作实施,把专业知识与个人发展、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总结教学改革的新经验,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办适销对路的精品教育。”这样“,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把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结合起来,把社会对职业需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接,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把育人和用人相贯通。”[9]如此,即可以通过校企互动,将学生能力培养纳入社会范畴,为企业、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作者:刘自由 卢英华
一、课程面临的问题
《结构风工程》作为一门研究生课程,授课对象主要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面临着研究生课所共有和特有的问题。部分研究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只是为了拿学分才去应付课程学习;部分研究生在本科开设过这门课或自学过相关知识,因而出现课堂疲乏缺乏学习兴趣;研究生教学区别于本科生教学,怎么能够不仅要讲述书本上的内容,而且要结合实际工程对学生有所启发,对其今后的研究工作打好基础,也成为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作为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结构风工程》内容涉及面广,怎样设计教学体系、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授课次序和突出土木工作专业的特点,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教学理念的革新。作为一门研究生专业课,不需再像本科生阶段,每一部分内容都详细地讲授。有些内容可以介绍自己的观点或要求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路人的作用。例如讲授“风灾危害”部分内容时,可以让每个学生介绍自己家乡所遭受过的台风及强风破坏事件,归纳出建筑结构风灾破坏的特点,然后我们再启发学生进行抗风设计的重要性,从而使得学生对风灾危害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提倡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思维,尊重学生的个体和特性,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课程体系的优化。《结构风工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目的在于结合风工程基础知识,完善学生结构设计知识构架,使其了解风工程理论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此,该课程不能像以往类似课程单一具体地讲解某一种强度设计理论,而是需要集空气动力学、随机振动理论、结构工程学和概率统计学于一门课程,并且按照结构设计中的认识过程进行排序,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3.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搞活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位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主动性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①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直观清晰、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再加上板书对于理论公式的推导和引人入胜,两者结合便于学生做笔记和理解,紧跟老师思路。②试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试验和动手能力,南航拥有空气动力学部门开放实验室,这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学生对于这样的实践课非常感兴趣,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和知识点,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建筑抗风试验,为他们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相关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开设课堂讨论课。讨论教学作为研究生教学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表达、应变和资料搜集能力。讨论课主要以学生讨论或ppt介绍形式为主,再结合教师的点评,给学生表现空间。④考核手段的改进。对于《结构风工程》这门课的考核方式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作者认为采取开卷考核结合试验设计的方式比较合理。培养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有针对性的帮助。
4.综合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往的结构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多是以观察为主,以达到理解课堂中理论的阐述和验证课程中对工程现象形态的描述。我们在新的结构风工程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中,一方面突出重点,精简原来过于烦琐的记忆性内容,另一方面提出一些学科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及相应的参考文献,通过学生自己的阅读,写出该方面学科发展综述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三、创新之处和结束语
首先,《结构风工程》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开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它打破了以往将这门课内容放入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进行讲解的传统。因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来说,学习这门课需要具备空气动力学和随机振动学的相关知识储备。其次,《结构风工程》课程以具体的建筑结构设计为背景,一改以往抽象的设计教学模式,把抽象“风”与实体“结构”结合,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该门课的理论和应用方法。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结构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结构风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应不断充实完善,如何切实跟随当前状况,设计、完善和发展该门课程,使其满足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任务任重而道远。笔者也将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起促进《结构风工程》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发展。
作者:柯世堂 吴瑾 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