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分析的维度
目前,影响制度绩效的关键变量主要为制度结构绩效、制度安排绩效。其中制度结构绩效,其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动态与静态结构绩效。动态制度结构绩效是指从本身的制度体系角度来分析对环境对制度体系影响力及适应能力两方面来分析制度体系绩效问题;静态结构绩效则是反映制度安排之间相互的匹配以及协调情况,其中主要包含三大类,即:制度真空、制度冲突以及制度耦合,在这三大类中制度耦合主要是指一种制度结构体系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协调一致的状态。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制度静态结构的绩效,那就必须做好制度的配置,并有效克服制度之间的真空与冲突,同时真正实现制度之间的有效耦合。
对于制度安排绩效,其若要有效发挥单项制度安排的功效就需要制度能够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对于制度的普遍性只主要是指一般性、开放性、确定性,其中普遍性中的一般性主要指制度对于没有充足理由情况下不能对个人或者某个情境给予差别性对待;普遍性中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制度应该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普遍性中的确定性主要是指我们的制度应该具备明确、简单特征,对于违法汇总遵守制度可能引起的后果都能够有较为明确的表现。
2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分析的几个维度
对于一个地方性政府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其绩效管理应该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例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分配、公共产品供给、政治参与等等。农村社会稳定以及农民的政治参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绩效情况。对于社会的稳定,其最核心的心理、文化基础就是政治认同感,而农民的政治认同感集中表现在对地方政府的行为、政策以及管理干部的情感、态度以及工作能力等等方面的心理感知。而在政治认同存在不足时,实施必要的、合法的强制行为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所取得的社会稳定是很脆弱的。当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可发生一些突发性群体事件。其实这样问题的出现,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农民的政治参与度不够,同时也集中反应出农民对于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认同程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发展状态的最核心体现形式,同时经济发展状态也能够反映出社会管理制度的经济绩效管理效率。社会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所具备的保障功能及激励机制来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社会管理制度的保障功能的作用是维护一个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社会管理制度的激励机制则集中体现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积极的、正面的引导与鼓励,进而促使社会成员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与上述社会管理制度的两种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最需要的基本要素就是具备一个高效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考核的衡量标准中最直接的就是农村公共产品供应情况以及公共服务。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中,其最初的出发点及归宿点都集中在是否能够有效的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这也是构建、运行地方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要素之一。正是鉴于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体现社会管理制度绩效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分配的公正性与合理性,在实际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时应该将重点放映农村社会资源的分配情况。由此可知,合理的、科学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将对农村社会资源分配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在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考核中可将农村社会资源分配的实际情况作为重要评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