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12年实力经营,12年信誉保证!论文发表行业第一!就在400期刊网!

全国免费客服电话:
当前位置:首页 > 免费论文 > 社科历史 > 人文科学 >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论文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1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1.1.1关于发展阶段划分的不同观点。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方面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从目前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学者们主要有六个观点:“三段论”、“四步说”、“六段说”以及“七步曲”。

(1)三段论。

三段论的影响最大,也是绝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观点,代表人物主要有邓晨光、张国镛、魏礼群等。其中邓晨光在“科学发展观研究综述”中把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明确提出阶段、理论成熟阶段、深入实践阶段。张国镛、徐东在“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过程的阶段分析”中比较系统的指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划分。他指出从萌芽到基本形成阶段时间上应从1999年3月到2003年7月;从2003年7月到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从提出到基本形成阶段;从丰富发展到形成体系阶段是大致从2005年10月到2007年10月。魏礼群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认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的提出和形成阶段。第二是从2004年3月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的历次会议的不断丰富发展阶段。第三是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为标志的不断完善成熟阶段。

(2)四步说。

邹谨,齐德全在“简论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贡献”中指出:通过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贡献的考察状况,可以从四个阶段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可以根据胡锦涛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会议讲话和考察,把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深入贯彻落实阶段。

(3)六段说。

张宁在“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初步发展阶段、蓬勃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贯彻落实阶段、继续完善阶段。张宁的阶段论是对三段论的进一步细化,但是在时间上的界定不清晰。

(4)七步曲。

韩振峰在“科学发展观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分为七个步骤简称七步曲。他更细致的从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丰富发展以及地位变迁的层次,把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归结为:正式提出、地位的最早阐释、科学表述的正式形成、战略地位的重要提升、理论框架的初步概括、理论体系的充实完善、指导地位的最新阐释七个阶段。

1.1.2.最具影响的具体发展阶段论。

三段论,是当今学术界影响力较大的一种观点,代表着当今学术界的一种潮流。通过对比不同的阶段论观点,可以发现他们在大的方面是一致的,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两个问题。一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起点问题;二是科学发展观的成熟阶段的时间界定。张国镛“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过程的阶段分析”较为详尽的阐述了自己关于科学发展观上升为指导思想发展历程的三段论思想,较为合理的分析了这两个阶段,并基于自己的观点,找到了合理的理论依据,因而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1)从孕育到萌芽阶段。

张国镛提出的这个阶段一般称为“萌芽阶段”,他指出此阶段时间上应当界定为1999年3月到2003年7月。他指出胡锦涛同志在1999年3月10日和2003年4月,分别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和“全面的发展观”应当看作是科学发展观开始孕育或者说是其起点。而后,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再次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全面的发展观”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雏形。

(2)从萌芽到基本形成阶段。正式提出阶段的时间范围应当是从2003年7月到2005年10月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他认为2003年7月到10月,胡锦涛在总结抗击“非典”疫情的经验教训及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是提出阶段。之后的2003年10月到2005年10月,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真正进行详细阐述和充实,并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作了深入阐述而且还对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具体要求是基本形成阶段。

(3)从丰富发展到形成体系阶段。

他把科学发展观真正形成体系的时间段归结为2005年10月到2007年10月。他认为在这一阶段,胡锦涛不仅继续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其作了重新的界定,而且对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又重新作了全面的阐述,并且对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的要求,从而使科学发展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完成了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指导思想上的历史地位。

1.2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过程。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源自实践的需要,它的发展成熟也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当前学者针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落实情况,把它的实践期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初步实践阶段和深入实践阶段。从时间上来看,初步实践大致从党的十六大开始到十七大召开前截止;深入实践阶段是指从党的十七大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这一期间。

1.2.1初步实践遇到的问题。

步入新世纪,我国已跨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党为跟随时代步伐,顺应广大恩民群众意愿,抓住和利用战略机遇期,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困难的新理论。同时,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首先它需要时间让人民去了解和接受;其次,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所面临着重要的历史任务,因而实践初期便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1)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

彭易芬在“对中共十五大以来关于效率与公平问题认识的研究”中指出,效率与公平问题,是社会主义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现实中,效率与公平很难保持平衡关系,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制订了不同的分配政策,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发展观价值观念的引入,也是为了解决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如何合理的协调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初步实践所要解决的必然问题。

(2)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关系上。

牛兰英在“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中指出,经济与社会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两个重要问题,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无论是邓小平还是胡锦涛同志,都对协调两者的关系给予了自己的解答。他们都认为,经济建设是协调两者关系的重点,同时坚持搞社会建设也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在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而谋求化解社会问题,解决社会矛盾,着力改善民生,大力进行社会建设。如何协调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实践的目的。

(3)如何处理城乡、地区关系上。

赵黎明在“城乡消费差异、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广泛深入取得巨大经济成就之时,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愈来愈明显。尤其表现在城乡消费差异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两个方面。胡鞍钢在“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中指出,发展不平衡性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之一,它是在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平衡性更加明显。地区差异不仅局限于东西部的差异、省内差异也日益明显。。

(4)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上。

曹新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中指出,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遇到工业化和城镇化引发的环境问题。反观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确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我们仍然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冯刚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研究”中进一步指出,当前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在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意识、法律等四方面存在欠缺,成为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科学发展观为广大党员群众所接受的重要举措。

(5)如何看待新旧政绩观上。

有学者在“为什么说当前的社会矛盾本质是新旧发展观和新旧政绩观的矛盾”中指出,现有的政绩观和旧的发展观念滋生了诸多的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治安的严峻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科学发展观作为新的发展观念,有利于排除弊病,缓解社会矛盾,但是仍需更多的时间去实施。李俊清在“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中指出,一直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被一些领导干部理解为以GDP增长率为中心,由此滋生了一系列的错误的政绩观。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正确的政绩观的灵魂和指南,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和人民的需求的评价尺度,在相当长时间内部能够得到贯彻实施。如何践行新的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初步实践取得的成效。

科学发展观初步实践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得到缓解,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被引导到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来。

(1)“十五”期间的成效。

朱之鑫在“‘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一文中指出,在这一阶段内,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行动指南取得了显著成效。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改善;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迈上新台阶;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增强。

(2)“十一五”期间的成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措施”中指出,在纲要实施两年(2006—2007)的时间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良好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具体来看,各项改革发展任务稳步推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以“三农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各项任务都取得显著成效。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民生改善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科教文卫事业也取得长足进展。

1.2.3深入实践遇到的问题。

随着科学发展观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这一理念逐步被更多的党员群众所接受。如何引领科学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实现科学发展、提高引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落实五个统筹实现科学发展观等成为深化实践的重点。

(1)如何引领科学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

周杰在“论科学发展观与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中指出,当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的制约注重个人、关心个人利益是必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个人功利主义、极端利己主义,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也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理性化的哲学总结。从本质问题中,透视除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核,代表着公众永恒性的理想追求以及知道社会生产生活和人们行为的普遍性的范式和原则。当前的任务就在于引领科学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准则。

(2)如何引导各方面积极性实现科学发展。

温家宝在“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引导各方面的积极性。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仍然存在,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以促进和谐、快速、良好的发展成为关键。

(3)如何提高引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宋士新在“领导干部须提高领导部队发展的能力素质”中指出,部队建设(党)的建设能不能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是胡主席对部队领导干部提出的政治要求。因此必须把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特别是领导不对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

(4)如何落实五个统筹真正实现协调发展。

王法仁在“高度关注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关于落实‘五个统筹’发展战略方针的一点思考”中指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强调“五个统筹”的战略方针,这是党中央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真正落实五个统筹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1.2.4深化实践取得的成效。

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进一步解决了初步实践遇到的问题,使经济社会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层次。通过深入实践的过程,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整个社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阶段。

(1)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深入人心。

曹翠生在“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在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党共识。在接下来的“十二五”建设中需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促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跃上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转变发展观念实现绿色发展。

陈仲常在“中国GDP能源消耗强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解析”一文中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能源消耗量不断攀升的同时,GDP能源消耗强度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表现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并初见成效。

(3)成就辉煌的政治体制改革。

郑言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基本经验”中指出,中国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全面推进的过程,在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民主制度和民主机制不断健全完善,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内涵和形式;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执政能力显著提高;行政改革取得巨大突破,初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体制;公共权力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实现运转高效;各种政治关系得到调整,社会和谐稳定。

(4)五个统筹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个统筹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王卫星在“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进展及对策”中指出,新世纪以来到2009年,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政府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新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农民生活质量和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温家宝在“五年来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中指出,政府逐年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关注民生,有效调调了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关系。武翠翔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中指出,自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把统筹人与自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后,党的十八大全会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关注力度。巴志鹏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着力点”中指出,自十六大以来,党的历次会议积极调整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境界。到党的十八大基本达成了深化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目标。

2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发展到了全新的高度。针对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发展历程的命题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通过系统总结当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难发现还有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之后,关于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研究在层次上停滞不前,为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2.1确立新的研究视角。

学术界针对当前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过热,并由此引发学者在研究角度上跟风,导致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如何在接下来一个阶段推陈出新,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历程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需要学者们立足新的研究视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把科学发展观的地位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为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契机。

2.2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

针对当前科学发展观发展的历史进程方面的研究文献众多,但又集中于单一领域的状况,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如何使自身的研究成果更为系统,更具体系性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科学发展观方面的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这一理论本身也是不断丰富发展的,因而我们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科学发展观理论的价值。科学发展观研究面临的争论也很多,如何正确解答这些争论,必将开拓科学发展观发展历程研究的新领域。

作者:宋健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人文科学论文详细信息: 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论文
    http://www.400qikan.com/mflunwen/skls/rwkx/125239.html

    相关专题:青年文学 中国老区建设杂志


    上一篇:建筑施工中创新技术之构思
    下一篇:服务型网站设计论文

    认准400期刊网 可信 保障 安全 快速 客户见证 退款保证


    品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