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主体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网络文化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国家应重视加强对大学生人文情怀的积极引导。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引导
网络文化是人这一主体对科技应用的产物,它以广泛的内容为主体提供了直观的文化视角。同时,它也给相关主体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挑战。其中,不得不提及的是网络文化带给大学生群体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概念
理论探究,概念界定是必要的。普遍认为,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网络时代新的文明成果和状态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网络时代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交往活动和生活方式。根据相关学者的观点,网络文化结构至少包含四个层次:主体—网民,客体—计算机及配套装备,中介—传输的信息,结果—接收者在价值观等方面的转变。网络文化的内容涉及信息资源等物质层面,也涉及价值取向影响等精神层面。
二、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时面临的挑战
网络文化给我们带来便利与自由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地变成奴役我们的力量。表现如下:一是我们愿意接受“既定事实”,在享受网络文化的同时似乎也在丧失自我。人本来是网络这一工具的主人,但真正的主人却在受工具的支配。网络在一些方面已成为一种理性而“制造同意”,让人这一主体从“否定的力量”变成“肯定的力量”。网络文化背后的“理性因素”使一些大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其统治,并为其服务。二是网络文化以网络空间为载体,令许多大学生陷入到这一虚拟空间中难以自拔。韩剧等在网上的热播让许多女性大学生为之折服,金秀贤等人的出现,竟让韩剧在中国的文化市场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些东西究竟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据了多大空间?大学生因此会宅在宿舍,让快餐送到宿舍门口,这致使我们长期缺乏锻炼,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如果让此类现象肆意蔓延,一些大学生真会变成“垮掉的一代”。三是对大学生的德性观和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面对网络直观的信息,快捷的传播方式,我们对于网络信息折射出的德性观更多的是接受、效仿,而不是思考表象背后反映的问题。从大学生网民对柯震东吸毒和王思聪炫富等问题的态度中可以真实的反映这些网络文化给我们大学生的德性观及其影响下的人际观带来的扭曲作用。四是对主流思想、民族凝聚力的影响。目前,一些自称学者的人在网上宣传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拼接各种观点否定建国以来的历史。大学生在这些“新颖”观点的诱导下易产生负面情绪和偏激思想。这给当前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一些别有用心者以美国大片等作为媒介,强加所谓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并且通过基金组织,雇佣一些“专家”攥写西方的“美好”世界和中国的“黑暗”现实,再由许多人(包括我们这些大学生)有意无意地阅读、转发达到其“战略意图”。面对这一严峻的事实,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或者根本不知,或者不以为然,甚至甘心在网上为一些敌对者和反对者辩护。
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文化引导的相关思路
1、掌握话语主导权,引导主流价值观
根据亨廷顿的观点,文化全球化既非一种简单的文化承诺,而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多元挑战。文化全球化下,主流价值观会面临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网络无疑成为宣传多元文化,特别是反主导价值文化的平台。为了应对西方的“颜色革命”,维护国家基本的文化安全,国家应掌握网络文化的主导权,让大学生真正意识到网络话语问题的严峻性,让主流思想始终发挥主旋律作用。
2、创新引导方式,增强感染力和适应性
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文化引导时,国家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构建一种长效的引导机制。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需要长期耐心引导,不可急于求成,一味地说教将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对此,有关工作者应创新引导思路,有原则地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感染力,不应让大学生感受到的仅仅是枯燥的说教和莫名的压力。
3、倡导网络伦理道德,构建基本价值观
如果没有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虚拟世界的无序状态可能会波及到现实世界。因此,国家不应允许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随意转发不当言论,而应该构建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有所为,有所不为。网络文化这一人的造物如何能够服务于大学生主体,对大学生发挥积极作用,而非成为奴役这一群体、实现其它目的的手段?这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但在现实生活中,国家若能对大学生这个群体所具有的特殊情怀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代世界的文化多样性[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报告[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3]朱玉梅.当前高职院校校园网络安全分析与解决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
[4]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
[5]孙兰英.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
作者:李焱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