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提出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存在互利共赢的关系,并提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职业教育;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广西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进入了快速发展新阶段。2014年,广西城镇化率为46%,与往年相比有大幅度提高。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西城镇化率与全国54.77%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且存在着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等问题。2014年年末广西城镇常住人口为4754万,以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46%,其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仅为2187万人,2567万人为农村户口。《广西壮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广西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紧紧围绕以人为核心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进步和公平主义,让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成果。而这一基本要求的实现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实践性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和贡献也最直接、最广泛。由此,本文拟探讨新型城镇化与职业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促进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的共同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对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中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工作、生活,一些老人、妇女及孩子留守在农村,成为“留守农民”。无论是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还是“留守农民”,都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有素质有技能的现代职业农民,需要农民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条件。而本科及以上的学校比较重视理论研究,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侧重于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介于本科及中职教育中间,其培养的人才既重视实践动手能力,也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职业教育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为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和留守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开发和提供实用的、有针对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要求。
(二)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需要职业教育的参与
在对172名广西农民工的调查中发现,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高中,有23.25%的农民工收入为2000-2500元,20.35%的农民工收入为1500-2000元,14.53%的农民工收入为3000-3500元。仅3.49%的农民工表示自己的收入能充分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70.93%的农民工表示自己的收入只能基本满足城市生活,另外有25.58%的农民工的工资不能满足城市生活需求,还需要父母的资助来维持生活。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技能等原因,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地位低下,从事的主要是体力劳动,很多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的生活,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新型城镇化之新在于“人的城镇化”,要围绕以人为核心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让全体居民共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这就需要关注和强化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工在城市中有机会、有能力、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让农民工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社会。解决这些问题,职业教育责无旁贷,应主动承担起责任。职业教育应利用自身在师资、实训实验设备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技术技能型农民工,提高服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服务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参与新型城镇化进程是职业教育实现自身新发展的需要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就是要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教育资源,缓解城镇教育资源紧缺和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领域,其发展中仍面临一定的问题,只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扶持涉农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专业建设。可见,职业教育为新型城镇化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有知识有素质的现代农民,从整体上提高城镇化居民的素质,也是其实现自身新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新型城镇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
首先,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系列相关政策能够极大地改善职业教育的招生状况。例如,在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简称新《办法》)中,虽然专业总数减少超过300个,但是却增设了粮食工业类、粮食储检类、食品药品管理类专业,可见政府对涉农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大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然会大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民在满足温饱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提高,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出农村,接受高等教育并掌握一定的技能,从而能够在城市生存。同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这些都会极大地提高农民子女的入学欲望,从而改善职业教育的招生状况。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促使职业院校适应市场需求而提高办学的实效性。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农村建设者。职业院校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为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培养有技能有素质的现代农民。这就需要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三、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能力的措施
由以上分析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之间是互生互利的关系,因此,应抓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契机,健全职业教育继续培训制度,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覆盖全国、服务完善的现代职业农民教育网络,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型城镇化的能力。
(一)制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扶贫
在接受调查的172名广西农民工中,54.65%的农民工表示在工作中从来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14.53%的农民工表示参加过一次职业技能培训,67.44%的农民工没有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要改变这种现状,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中的“以人为本”,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让职业教育参与到对“留守农民”、农民工、城镇居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中去。这需要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输血”,进而培养其自主“造血”的功能。政府可利用职业教育现有的资源,根据区域经济的结构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开展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政府购买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例如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留守农民”职业教育及技能培训项目、大学生创业再就业培训项目等,以逐步降低城乡居民接受教育的差距,缩小城乡居民的素质差距,将“人的城镇化”落到实处。
(二)在城镇增加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城镇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主要节点,也是实现城镇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支撑点。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职业教育资源集中在大中型城市,这种现状不利于城镇中的居民接受职业教育,不利于新转移到城镇的农村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培训。对此,应优化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在城镇增加职业教育资源,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可考虑在城镇开设职业院校并在职业院校中开设涉农专业及职业培训中心。在城镇中开办职业教育院校,要求城镇的职业院校在布局结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既要符合新型城镇化的需要,也能满足院校自身的发展需要。职业院校超过90%的学生来自农村,而在城镇中开办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利共赢。
(三)采用“产学合作”、“订单办学”模式开展职业教育
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地理位置不是特别优越,现在的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他们并不愿意留在偏远的城镇工作,都希望能在大中城市就业,这就不利于城镇的发展。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与当地企业进行“产学合作”,从当地招收“订单班”学生,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培养人才,定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实训,让学生能提前了解企业、在企业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并最终能留在企业,为城镇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晔.城镇化与职业教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2]张光跃,张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区域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取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
作者:唐锋 刘延明 孙凯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